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借力中央惠港金融禮包 中資券商布陣擴張加速跑

  ⊙記者 時娜 ○編輯 毛明江

  “天好,心情好,香港更好。”李克強副總理近日訪港的一句話同樣可以用來形容在港中資券商現在的心情。

  在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后,迅速崛起的中資券商,已成為香港資本市場重要的一極。目前香港證券市場,中資券商與外資、港資漸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8月17日,李克強副總理在香港宣布涉及金融、經貿及粵港合作等36項惠港措施。其中以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為重點的11項金融“大禮包”備受矚目, 包括在內地推出具有“半直通車性質”的港股ETF(交易所交易基金)、香港企業以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FDI)、以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擴大境內機構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等。上述舉措無一不被中資券商看作在港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重要抓手。

  “RQFII”、“港股ETF”開通在即,中資券商如何受益?“允許境內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及“繼續支持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為什么被中資券商認為是當前最具“錢”景的兩大政策?在機遇與挑戰面前中資券商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上海證券報記者第一時間赴香港走訪了數家中資券商的掌舵人,了解他們對“挺港”新政的解讀及國際化的新布局。

  1、后來居上 中資券商與外資、港資三足鼎立

  位于香港中環皇后大道新紀元廣場的國泰君安國際,近來突然變得“門庭若市”,一撥接一波的內地券商同行紛至沓來,討教在香港設分支機構的經驗,把國泰君安國際行政總裁閻峰忙得不可開交。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向前推進,越來越多的香港中資企業和中國內地企業赴香港證券市場上市融資。跟隨企業走出的中資券商迅速崛起。

  在香港,人們習慣將內地資本以全資或控股方式在香港設立的證券公司,統一稱為“中資券商”。因為香港允許混業經營,因此無論是內地證券公司,還是基金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在香港設立的分支機構,都可以申請經紀、投行及資產管理業務等方面的牌照。

  “前段時間中資券商老總聚會,來了30多人,去年還只有不到20人。這意味著在香港開設分支機構的中資券商已由去年底的不到20家增至30多家。增加之快,讓人驚訝。”一家較早進駐香港的中資券商負責人感嘆。

  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名譽會長、中銀國際副執行總裁謝涌海告訴記者,中資證券業協會2007年成立的時候只有8個會員,現在他們的會員已經增至38家了。其中包括20家券商,9家基金公司,9家銀行系券商。

  較早進駐香港且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國泰君安國際,是眾多內地券商進駐香港時必拜的“碼頭”之一。而雖然增加了很多額外的工作,而且手把手教的都是未來的競爭者,但熱心的閻峰卻樂此不疲。

  “只有中資券商隊伍壯大了,才能形成‘做港股找中資券商、到香港上市找中資券商’的品牌效應,抱團發展才能走得更遠。”閻峰說。

  隨著中資券商隊伍的迅速壯大,香港證券市場的格局出現改變,經紀、資產管理、投行業務等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中資券商的身影。企業上市增發、投資者買賣股票等找中資券商的習慣開始形成。

  伴隨著國企、紅籌股及民企股的價值發現及重估,香港市場內地投資者的數量大幅增加,做內地業務有天然優勢的中資券商所代理的交易額大幅上升,中銀國際一直穩居成交量前14名的A類券商梯隊,躋身B類行列(成交量排名第15到65)的中資券商也越來越多。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融資,外資投行完全壟斷投行市場的局面很快被打破。目前中資券商已全面介入香港IPO、配股、增發等投行項目,且市場份額在不斷上升。“現在香港的IPO項目外資和中資市場占有比例為7:3或者是8:2,從趨勢發展增長點來講,我覺得在未來幾年,有機會慢慢變成5:5的情況。”招商證券董事總經理溫天納表示。

  “目前香港證券市場,已形成了中資、外資加港資三足鼎立的局面。”謝涌海說。

  迅速崛起的中資券商,已成為香港資本市場重要的一極。

  2、資管機遇 人民幣回流下的“RQFII”想象空間

  允許以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方式(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人民幣回流通道開始打通,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相對緩慢的中資券商,有望借此迎頭趕上。

  資產管理業務一直是香港中資券商發展的短板。雖然中資券商到香港后相繼拿到“9號牌”,可以從事資產管理業務,但直到去年8月份,很多中資券商的資管業務還停留在發行私募產品階段。當時,發行了公募產品的,只有國泰君安國際、中信國際、大成國際、中銀國際與英國保誠合資的中銀保誠,以及通過控股大福證券間接擁有公募產品的海通國際。

  2010年7月央行放開企業開設人民幣賬戶的限制后,在港金融機構推出人民幣投資產品的監管障礙被掃除,中資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隨著人民幣基金產品的推出進入快速發展期。海通國際、建銀國際、中國平安等相繼發行了以人民幣計價的公募基金產品。此外,交銀國際也于去年11月份推出了其在香港的首只公募基金“龍騰核心增長基金”。

  不過,中資券商的公募基金產品數量雖然擴容較快,但是從產品表現看,回報率普遍欠理想。國泰君安國際旗下的“國泰君安大中華增長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20%左右;交銀國際的“龍騰核心增長基金”推出不到一年的時間,單位資產凈值較發行時縮水近兩成。

  被市場廣為關注的人民幣基金,也因人民幣缺乏回流機制表現疲弱。海通國際的“海通環球人民幣收益基金”、平安資產旗下的“中國平安精選人民幣債券基金”、建銀國際旗下的“人民幣收益基金”等,當前的單位資產凈值均低于發行價。

  這使得中資券商對RQFII寄予厚望。

  “當前A股市場很多藍籌股價格低于H股,而離岸人民幣又缺乏投資出路,香港投資者對于投資A股市場需求非常強烈。預計RQFII產品會非常受歡迎。同時人民幣基金在發行時,普遍預留了投資內地的渠道,回流機制的建立,也將提升已發行人民幣基金的投資回報率。”有中資券商資產管理負責人指出。

  RQFII的提出,原本就源于中央對在港中資券商的扶持,因此,業界普遍認為,中資券商將優先受益于RQFII政策,成為首批獲配置RQFII額度的機構。

  “雖然RQFII初期規模只有200億元人民幣,但相信有了RQFII的推動,中資券商的這塊業務有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資券商老總表示。

  不過,也有香港券商業內人士指出,RQFII初步規模小,而且中央政策沒有像市場預期的一樣將RQFII局限于在港中資券商,而中資券商的資管業務是所有業務中最為薄弱,在RQFII的爭奪中能否拼得過外資券商甚至香港本地券商,還是個未知數。

  3、經紀業務借力“港股ETF” 引內地資金投資港股

  由于相對容易,提供港股、深圳B股買賣的經紀業務往往成為中資券商開拓香港市場的突破口,因此經紀業務目前為止是香港中資券商發展得最好的業務,也是中資券商的主要收入來源。

  查閱國泰君安國際的業績報告,2009年以來,該公司經紀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一直在40%至72%的高位徘徊;在香港上市的另兩家券商海通國際和申銀萬國,其經紀業務對業績貢獻率均非常高,已經公布半年報的海通國際,2011年上半年經紀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42.8%;而還未公布半年報的申銀萬國,2010年經紀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也高達57.8%。

  而被稱為“小型港股直通車”的港股ETF的開通,有望帶動香港中資券商的經濟業務再上一層樓。

  閻峰指出,港股ETF實際上是內地的基金公司發行一攬子指數基金產品,然后在香港購買與之對應的一攬子股票。中資券商憑借與內地母公司天然聯系,能優先成為它們在港買賣股票的代理人。這無疑會提升中資券商經紀業務總量。

  除此之外,國信(香港)經紀業務部負責人李泉指出,港股ETF的開通能吸引更多的內地投資者關注港股,這將為香港中資券商開拓內地客戶提供便利。

  事實上,由于RQFII和港股ETF初期規模都不會很大,中資券商的掌舵人們認為,這兩項政策的象征意義比實際帶來的商機更值得關注。內地投資者買賣港股和香港投資者買賣A股大門的互相開啟意味著,內地和香港的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已經提上日程,內地巨量的投資者將成為港股市場的潛在客戶。

  內地投資者一直是香港中資券商經紀業務的主要組成部分,國泰君安國際的客戶八成來自內地,一些新進駐香港的券商,客戶基本上全為內地投資者。中資券商近20年的耕耘,已將北京、上海、深圳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市場開發得較為充分,新來的投資者除了用 “低俑金”爭搶客戶外,只能想辦法開拓內陸城市的客戶。

  但是,由于港股實時行情并未全面向內地投資者開放,投資者要想免費查看港股實時行情,目前只能通過騰訊、金融街、搜狐的網站;如果想通過行情軟件直接查看,則需要交納200元左右的年費。這直接降低了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關注度,尤其是內陸城市的投資者。

  “因為對港股市場不了解,很多投資者不愿意投資港股,使得內陸城市的經紀業務很難開展。希望隨著兩地資本市場相互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一些技術、監管壁壘能逐漸消除,這樣將吸引更多的內地投資者加入到投資港股的隊伍中來。”一位去年才進入香港的中資券商總裁表示。

  4、機不可失 人民幣債券“錢”景廣闊

  在中資券商看來,“穩步擴大境內機構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及“繼續支持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被中資券商認為是當前最具“錢”景的兩大政策。

  中央繼續支持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為香港的中資券商在投行業務上提供更多與外資大行同臺競技或是單獨練兵的機會,對中資券商投行業務的提升不言而喻;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資券商的到來將增加內地投資者的投資標的,對中資券商經紀業務也是一個利好。

  支持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其實是以往政策的延續,對中資券商來說,雖然“錢”景廣闊,但并非新利好。而“內地赴香港發債主體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到境內企業”,讓中資券商看到了新商機。

  新宣布的惠港金融措施中,內地赴香港發債主體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到境內企業,境內機構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也將進一步提高,初步決定今年境內機構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進一步提高到500億元人民幣,其中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大致各占一半。

  “境內企業對發行人民幣債券融資的需求非常大,而在美國主權債務評級遭下調后,境外的投資者對人民幣債券的興趣大增。國家放行境內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香港的人民幣債券市場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期,中資券商也將從中受益。”國元(香港)行政總裁程超認為。

  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起步于2007年6月,當時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發改委批準,在岸金融機構獲準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次月,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發行人。2008年12月,中國國務院允許在中國內地有較多業務以及在岸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這意味著在華外資法人銀行也可以進入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2010年2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只要符合現有的規定,且不涉及資金匯回中國內地,香港及海外的企業、金融機構可以在香港自由發行人民幣債券。

  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也是“給點陽光就燦爛”的,政策的不斷放寬及香港人民幣存款的快速增加,香港的人民幣債券市場出現了迅猛發展。香港金管局副總裁彭醒棠透露,截至8月中旬,香港今年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總額已逾700億,已是去年全年358億元的兩倍。

  “相信隨著境內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放行,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增長勢頭將更加迅猛。”程超說。

  彭醒棠預計,受益于中央將今年境內機構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進一步提高到500億元人民幣,預計今年人民幣債券發行總額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但相對于5500億元的在港人民幣存款總量而言,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潛力巨大”,中銀國際負責債券發行業務的金融產品營銷主管卞方表示。

  中資券商顯然不會放過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無論是直接參與人民幣債券的承銷,還是開發投資這些人民幣債券的產品,都將拓寬中資券商的盈利來源。

  5、做大做強 上市、并購、合資三箭齊發

  然而,中資券商的目光顯然不限于香港。香港只是其國際化進程的第一站。除了尋求在香港的發展機遇外,中資券商的掌舵人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憑借新的政策東風,迅速做大做強,加快海外擴張征程。

  根據謝涌海的介紹,中資券商來到香港后,一般有以下幾種發展模式:第一,漸進式發展型,直接在香港設立公司,從零售、投行到資產管理一點點做大;第二,并購型,通過收購當地公司迅速搭建海外平臺;第三,合資型,通過局部收購某種業務,或跟某公司合資,以實現某一業務領域的快速壯大。

  漸進式發展型的典型代表是國泰君安國際。1995年就進駐香港的國泰君安國際,發了六年的時間摸索發展模式,直到2001年才定位為“金融服務公司”、“國際化業務平臺”,之后用了十年的時間,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全面發展起來,并成為首家在香港IPO上市的內地券商。2001年至 2010年10年間,國泰君安國際的凈資產由3198萬港元增至32億港元,翻了逾百倍。

  而并購型的代表為海通國際。2007年才進駐香港的海通,因為進入時間較晚,原本在中資券商中并不出色,但是2009年底,其斥資18億港元收購了香港本地老牌券商大福證券60.48%股份,成為后來更名為海通國際的控股股東,迅速搭建起自己的經紀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及投行業務平臺,并發行了自己的公募基金,其規模也在中資券商排名中迅速躍居前幾名。

  通過合資迅速壯大某一業務領域的券商有中銀國際、中信證券國際等。其中中銀國際與英國保誠于1999年合資成立了中銀保誠資產管理公司及中銀保誠信托有限公司,通過控股合資公司,中銀國際的資產管理業務得到迅速提升,目前已成為唯一能與外資大行比肩的中資券商。

  中銀保誠目前不僅是香港強積金(香港的養老保險)主要服務機構之一,管理超過63萬名強積金客戶的有關資產,同時還發行了10只不同類型的基金產品,其中標智上證50中國指數基金已成功實現在香港和臺灣跨境上市。

  “目前來看,三種模式各有各的優勢與弊端,如漸進式發展需要的時間較長,并購和合資雖然可以實現業務的迅速擴張,但成本較高,且會伴隨企業文化沖突、人才流失等問題。究竟選用何種發展模式,還得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投資回報比等進行全方位的考量。”閻峰說。

  此外,上市是否為中資券商做大做強、進行國際化擴張的必要途徑,也是香港中資券商掌舵人們常常思考的問題之一。

  國泰君安國際2010年成功IPO以后,業務擴張和海外擴張大幅提速。業務擴張方面,該公司不僅宣布進軍窩輪和牛熊證的發行市場,其充足的資本金也使得其孖展(保證金)融資業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011年上半年,國泰君安國際孖展及其他融資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87倍,達1.02億港元,對業績貢獻率由去年同期的12.7%上升至28%。與此同時,國泰君安國際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目前已在悉尼、美國設立了分支機構,還加大了對海外證券市場交易平臺的搭建,目前已初步建成全球“一站式”網絡交易平臺,該平臺可支持9個國際證券市場、18個全球期貨市場的交易。

  有了國泰君安國際的先例,中資券商在港上市的需求快速升溫,目前,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及國元(香港)均表達了在港IPO上市的愿望。

  但是,在香港已耕耘32年的中銀國際,卻絲毫沒有上市融資、利用資本市場向外擴張的打算。雖然一直沒有上市,中銀國際卻是香港實力最雄厚的中資券商。除了控股排名靠前的資產管理公司中銀保誠,中銀國際的日均股票交易額在香港排名第三,在投行業務、人民幣發債業務等方面也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此外,中銀國際還是僅有的兩家中資窩輪(Warrant,內地一般稱權證)發行商之一,今年3月份成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清算會員后,更成為做國際商品期貨的第一家中資券商。“成為國際性的大行不一定非得上市,但綜合性的券商會走得更快。”謝涌海說。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