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錢杰
香港已成為中資券商國際化戰略的首選基地。包括中金公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在內的14家內地券商已經在香港設立了分公司,光大證券、長江證券等多家券商也正在籌備設立香港子公司。盡管香港證券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中資券商的整體實力在香港僅處于第二梯隊,但也有不少券商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與內地證券公司在A股市場上頭破血流的同質化競爭相比,中資券商在香港的差異化競爭雛形已經出現。
差異化競爭起步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資券商終于在券商林立的香港證券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港交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香港目前共有486名市場參與者(提供證券交易服務的機構)。港交所每年根據市場占有率將這400多名交易參與者,劃分為三組:交易額居前十四位為A組券商;第十五至六十五位為B組;六十五位以后的參與者歸為C組。據了解,目前在香港的中資券商,除中銀國際位列A組外,其余大部分中資券商都位列B組,成為中型券商,C組則主要是香港本地的小型券商。
從進入香港的途徑看,中資券商基本“兵分兩路”,一路是以中金、中銀國際為代表的從零做起自建分公司模式,一路則是以海通國際、招商證券為代表的收購發展模式。在業務發展上,幾家發展較好的券商根據各自的優勢,所選擇的道路也各不相同:以中銀國際為代表的平衡發展派試圖在證券交易業務、孖展業務(融資融券)、企業融資和資產管理等業務方面齊頭并進全面發展,海通國際和招商證券(香港)也在朝此方向發展;中金和中信在香港則主打企業融資業務,基本不做經紀業務,過去五年中,中金一直和中銀國際一起榮膺香港市場IPO承銷前十名;去年剛剛通過IPO上市的國泰君安國際則定位為主要服務內地客戶的網上交易服務商;而建銀國際、交銀國際和工銀國際等銀行系券商則依靠內地母行的強大客戶優勢主攻投資銀行業務和直投業務,建銀國際和交銀國際都已在香港發行了多只投資內地的產業基金。
在是否設立分行(營業部)和增聘經紀人的問題上,中資券商給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答案:海通國際和申銀萬國(香港)兩家券商的客戶大部分來自香港,為了適應香港客戶喜歡通過經紀人買賣股票的習慣,兩家都聘用了大量的經紀人并在香港開有十來家營業部;而以國泰君安國際為代表的大多數中資券商主要客戶群來自內地,因此在香港并沒有開設分行,只有一間總公司,聘用的經紀人數量也呈下降趨勢。
“來香港發展不是和中資券商競爭,而是和所有國際券商競爭,所以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優勢,找準定位,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涌向記者表示,海通證券收購大福證券時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一家提供金融服務的“高級餐廳”,側重服務中高端客戶,從代理經紀、企業融資及資產管理三方面滿足客戶的全方位需求,未來也會沿此多元化業務模式發展。
尋找新利潤增長點
據了解,絕大多數中資券商已取得香港證監會的全業務牌照,但由于進入時間不長和體制問題,大部分中資券商的香港子公司主要是開展經紀業務,盈利的60%以上來自證券交易傭金。不過,在競爭日趨激烈,傭金戰一觸即發的今年,許多中資券商已經意識到了傭金收入增長放緩的可能性,紛紛準備發力投行業務和孖展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國泰君安國際執行總裁閻峰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中資券商進入香港,未來香港市場的傭金率可能會繼續下滑,因此不能寄望今年的經紀傭金收入能大幅增長。“今年的盈利增長主要看孖展和投行,尤其是孖展業務,我們的許多內地客戶都對這一業務十分有興趣,預計今年孖展業務的收益有望翻倍,孖展業務在核心業務盈利中的占比將由現在的16%提升至25%左右。”
海通國際投行業務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公司有7-8家IPO項目,融資金額介于2億-15億港元之間,預計今年9月前完成,未來兩年公司將大力發展企業融資業務,這一業務收入占比將提高至50%。招商證券(香港)也表示,今年的利潤增長主要看投行,目前公司已經儲備了十多個IPO項目,未來投行業務收入有望提升至30%。
“投行實力是決定一家券商在香港能否躋身一流券商行列的關鍵,因為投行業務的強弱關系到能否留住高端客戶和機構客戶。”在香港投行界工作了十幾年的招商證券(香港)投資銀行業務董事總經理溫天納表示,香港證券市場的投行業務競爭遠比A股市場激烈,中資券商在國際銷售渠道和人才配備上明顯弱于外資投行,因此中資券商在投行業務上的爆發尚需時日。不過,他也表示,香港建設離岸人民幣金融中心將為中資券商帶來大機遇,未來人民幣產品的推出以及跨境融資業務將成為中資券商投行業務的重要增長點。“未來五年,中資券商在香港市場的投行業務份額有望達到50%,與外資投行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