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璐
噩夢有望終結了。3月12日晚,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宣布,已決定從3月23日起,停止收市競價時段。
被稱為香港人“集體投資”的匯豐控股(00005.HK,下稱“匯控”),在最近的10天里成了香港投資者們的集體噩夢。
匯控的177億美元供股計劃自3月3日公布之后就風波不斷:富豪爭相參與分包銷供股、股價被壓低至33港元、香港證監會調查股價問題、港交所緊急會議商討取消收市競價制度。
當天是匯控配股的最終截至日,匯控收報36.2港元,升1.75,全日成交4489.718萬股,涉資16.112億港元。
由于匯控在3月9日收市競價時段最后的“黑色3秒鐘”內,遭遇約1200萬股的離奇大手沽盤,導致當天股價暴跌24%。香港證監會3月11日表示,由于這宗“砸盤”事件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將對當天收市競價交易時段內該股份的交易情況展開正式調查。
在香港證券界看來,整個“砸盤”事件非常可疑。不僅在3月9日收市競價時段的最后三秒之內出現大量沽盤,而且在此前一個交易日就發現匯控的股價曾經被壓低至33港元,貌似有人預先演習。
雖然香港證監會表態會調查當天匯控股份在收市競價時段的交易情況,不過證監會的調查往往需時頗長,未必能在短期內解開這個謎團。在謎團籠罩之下的香港,不敢松懈的監管機構、分包銷供股的富豪、忠心的散戶們,只能各懷心事繼續這場風云莫測的游戲。
“砸盤”無頭案
“是否違規,主要是看做出這種行為時的意圖。比如一個投資者要沽出匯控股票,如果當時本來可以37港元的價位沽出,但是偏偏要壓低以33港元沽出,就需要說明為什么要這樣做。”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解釋說。
譚紹興認為,沽出的行為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香港證監會要調查的是投資者做出這個行為的動機,投資者是不是為了在收市競價的最后幾秒鐘之內壓低匯控的股價,達到另外的獲利目的?
此前有市場傳聞,3月9日德意志銀行在競價時段曾推出大手沽盤,不過至今還沒有人確認當時的具體情形。
而此次被當作“砸盤”事件罪魁禍首的是去年中開始實施的收市競價機制。
由于目前競價時段沒有設定買賣價的上下限,如果有人在競價交易時段的末段掛出大量沽盤,沽盤就會以競價限價盤中的最低沽出價掛牌。而當該價格的成交量最高時,就會成為收市價。
3月9日當天,在4點至4:08,有大行掛出偏離當時匯控市值的33港元最低價沽盤。到了4:08-4:10,買賣雙方不能取消買賣盤,只能輸入沒有指定價格的市價盤。有大行在之前的8分鐘內,以33港元的價格推出數百萬股匯豐沽盤,成為成交最多股數的參考價值。
而到了4:09,匯控股價為37.4港元,但距離競價時段完結僅有兩三秒的時候,有人輸入471萬股市價沽盤,將買盤掃光,因此匯控股價被推低至33港元,成交約1200萬股,金額4億港元。
“股價跌至33港元,并非恐慌性拋售,而是技術性地、在收市競價時段的10分鐘內被推低,”匯豐銀行亞太區行政總裁霍嘉治在3月10日表示,“有些莊家或對沖基金持倉,決定供股、沽出現有股票,推低了股價,因而可以在低價取得供股權。”
神秘“砸盤”事件發生后,迫于市場的巨大壓力,3月12日,港交所決定從3月23日起停止收市競價時段,恢復去年5月26日以前的市場運作,現貨市場在下午4點收市,而且恢復采用原有的計算收市價的方法,即根據下午4點收市前一分鐘每15秒所錄得的5個按盤價的中位數來厘定。而期貨市場則于下午4:15收市。
周文耀說,目前暫停收市競價機制是最佳做法,因為過去幾天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不過因為目前正處于企業公布業績的高峰期,所以暫時停止收市競價時段后,市場仍可能會有波動。
誰有對賭盤?
一切都迫在眉睫。
為了確保供股成功,匯控集團的財務總監范智廉(Douglas Flint)、美國匯豐的財務總監Ian Mackay近日來到香港與機構投資者會面,游說支持供股計劃。
匯控在香港本地的配股價,每股為28港元,比停牌前56.95港元折讓50.8%,整個供股計劃由高盛和摩根大通負責。包括恒基地產(0012.HK)主席李兆基、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新世界發展(0017.HK)主席鄭裕彤等香港富豪都高調表態支持供股。其中,李兆基和李嘉誠都將協助分包銷約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匯控股份。天發證券也公布已預留2億美元進行供股分包銷。
如果供股情況不佳,負責分包銷的人士需要自掏腰包協助認購多出來的配股股份,即所謂“硬包銷”。對于這些富豪來說,只要匯豐股價不跌破28港元,就不會賠錢。
近日有市場消息稱,有富豪與包銷的投行私下簽訂了一份認沽期權的對沖合約,如果股價跌至27港元-25港元,該投行就會向富豪買回那些股份。因此,富豪們即使有損失,也有限度。譚紹興說,無法證實這些消息的真實性,不過通常來說,富豪們簽訂這些對沖合約也是很常見的情況。
實際上,無論這些包銷富豪最終是否要認購多出來的股份,他們作為分包銷商,已經穩拿1.75%的傭金。以李兆基和李嘉誠為例,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份額,傭金約為4千萬港元。目前,匯控的供股已獲得分包銷商認購至少550億港元,相當于整體計劃的40%。
“血肉長城”
匯控集團主席葛霖說,此次配股是全數包銷,預期在全球20萬名匯控股東中,約20%-30%是香港股東,即約4萬-6萬名。
粵語稱為“大笨象”的匯豐控股,歷來是港人心目中的信心底線。在今年3月6日恒生指數公司在調整指數時將匯控占恒指的比重從11.33%增至15%后,匯控股價對大市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加。
當1865年匯豐在香港創立時,只比香港開埠晚23年,故港人對于匯控的情結深厚,并將其視為“香港人的銀行”。香港的強積金、特區政府持有的外匯基金,以及盈富基金(2800.HK)等,都有可能持有匯控股份。負責管理全港3.6萬名津校教師退休金的津貼學校公積金管理委員會,目前448億元資產中,就包括了約1000萬股匯豐股票。
有些港人把匯控的股票當作傳家寶,父傳子,子再傳子。今年初,當不少投行發布研究報告看淡匯豐,導致匯豐股價下滑時,一些對匯豐忠心耿耿的鐵干粉絲散戶自發地在低價接盤、護盤,被稱為“血肉長城”。
3月9日,著名股評人胡孟青在電視直播節目中眼見匯控收報33元,不禁當場痛哭。有人問她是否有損失,她說﹕“我一股都沒有,是替匯豐股民難過。”
對于這份“集體投資”,有些人是在摸頂價152.8港元時買入的,有的是長期忠實粉絲,從匯控只有幾港元的時候開始持有。因此,供股還是不供股成為頭等大問題。
根據香港投資者協會和香港民建聯在3月9日完成的聯合調查,在1013名首訪香港市民中,約有53%曾經投資過匯控的股票,有64%目前仍持有股票。其中,有71%的人打算供股,同時不沽售現持有的匯控股票。
譚紹興說,匯控采取12股供5股的方式,等于把股份攤薄了30%多,如果選擇不供股,利益就會被攤薄三成以上。一些人覺得股份是從前輩那里繼承而來的資產,為免被攤薄,選擇供股的人不少。“香港人的匯豐情結事出有因,因為不少人覺得,在過去30多年,除了去年開始的股價下滑之外,匯豐始終是唯一一只讓投資者有信心的股票。”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