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出手港交所引爭議 金管局析增持動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02:09 第一財經日報
舒時 金管局認為,此次香港特區政府增持,只是實施“十一五”規劃建議的一個步驟而已。外界揣測,外匯基金很可能會派官員擔任港交所的董事,介入證券市場的管理。對此,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暫未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的行動通知 上周五(9月7日),香港特區政府突然宣布,已經動用外匯基金買入港交所(0388.HK)股份,使得香港特區政府總持股量達到5.88%,當天市值已超百億港元,從而成為港交所第一大股東。 香港特區政府的增持行動立即在市場引發震動,本周一(9月10日)一開盤,港交所股票便勁升近10%,截至收盤,股價累計上升20%,從上周五收盤時的158港元飆升至190港元。市場的過度反應也使得眾多前期拋空的機構投資者不得不跳價“買貨”。 這也是香港特區政府自1998年金融風暴入市以來,首次披露其入市活動,因而格外引發關注。雖然香港特區政府聲稱增持目的是為了港交所的長遠發展,表示考慮未來與內地的交易所合作,但無論是其增持的時機,以及增持的手法,讓業界人士感到不解。為此,《第一財經日報》專門采訪了金融管理局的官員以及一些香港對沖基金經理,并聆聽了香港其他各界人士的看法。 托市還是控制董事會? 在香港特區政府上周五宣布增持港交所股份后,一位美國對沖基金經理抱怨說,香港特區政府并沒有很好地解釋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增持港交所。“誰都知道,近期美國次貸風險上升,很可能將有第二波的沖擊出現,香港特區政府為何在此時出手,要知道它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它能擔保這次增持不會損失嗎?”這位基金經理反問道。眾所周知,外匯基金是香港特區政府的官方儲備,它本身也投資于香港股市,香港特區政府此次增持令恒指大揚,港交所股價飆升,這對外匯基金的回報當然十分有益,但是如果未來港股暴跌,這個損失就得要全體納稅人承擔。 再者,香港特區政府也沒有解釋為什么它自己要持股超過5%——而按照香港特區目前的法規,幾乎任何其他機構均不可持股港交所超過5%。“雖然政府對這個規定有豁免權。”這位基金經理說道。 盡管上周五歐美股市暴跌,但是周一港股在港交所的帶動下,雖然開盤跌幅近400點,卻成功在收盤時收復失地,微升17點——而僅港交所一只股票,便帶動恒指上揚176點,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政府增持的消息,當天恒指難有上乘表現。 面對市場的懷疑,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開解釋,增持股份是為了推動港交所的策略發展,政府作為大股東,有利于對港交所長遠發展發揮正面影響。他認為港交所股價周一狂升20%,是受投資者追捧,而“投資者有買賣權利”,對此他不愿意多作評論。 香港金融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次日(9月11日)就此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此次香港特區政府增持港交所的股份,是展示其對港交所的長遠信心。并指出,有關的股份會存放于外匯基金,作為策略性的資產,以支持香港維持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港交所發言人羅先生11日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根據《證券權益披露條例》的規定,任何投資者首次持有一家上市公司逾5%股權,均須在3個交易日內向聯交所申報及向外披露。但香港特區政府卻不在條例規限之列,因此理論上即使增持港交所股份,亦沒有向外披露的法定義務。而這次香港特區政府披露,完全是自愿行為。 香港輝立證券基金經理陳煜強對記者表示,對于政府的入市行為,其實港資機構和外國機構觀點很不一致。“我們基本上認為是一個正常的行動。試問一下,全球哪個交易所沒有受到政府的控制?又有哪個政府不在對經濟實施影響?”他反問道。 陳煜強指出,在此之前,港交所就一直是受控于政府,此次只不過是技術上操作使得政府持股增加,更方便今后行動而已,其實外資機構不必大驚小怪。他表示,目前港交所不少股份掌握在外資機構手中,香港特區政府要施加影響,就必須增加投票權。 兩地融合還是打擊投機? 雖然香港特區政府強調增持是看中港交所的未來發展,但是并沒有消除眾多投資者的疑惑,其中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是,為什么港交所會在周一狂升20%?作為一只大型藍籌股,這是數十年來極為罕見的現象。 此外,香港一位金融組議員質疑,香港特區政府如果真想增持港交所股份,為何不實施定向配售,而非要在這個時機去市場上收集,造成市場的波動? 香港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凱尼(化名)向記者表示,自己看過港交所及其他藍籌股近期的拋空記錄,他認為,從種種跡象來判斷,政府此次入市,很可能是掌握了一些對沖基金的行蹤,發現一些機構有意大舉拋空香港市場,為此才果斷出手。他說:“政府掌握著所有機構的投資動向,在我看來,或許香港特區政府已經發現了一些潛在的風險,于是借買入港交所股票,向那些投機者發出一個信號,不要隨意拋空香港市場。”他還透露,有些境外投資機構自8月17日的股市暴跌開始就一直在拋空港交所及其他港藍籌股,在美國次貸風險加劇、經濟形勢惡化的情況下,這可能造成香港股市的動蕩,因此不排除政府在次貸危機持續惡化前,提前向這些國際投機者發出警告。對于市場種種揣測,金管局官員解釋,政府考慮過其他因素,但是認為這是最切實可行的方法。 從周一港交所的交易情況來看,的確有不少機構可能已經被“夾空倉”。凱尼說,雖然不排除有部分散戶跟著政府走,看好“官股”的發展,但是從買賣的數量和金額來看,更多的原因是眾多機構投資者不得不被動補倉。“或許這種解釋才能說明,為什么政府不通過定向配售增持港交所股份。”凱尼說。 陳煜強向記者表示,周一港交所上漲20%是很不尋常的事件,如果不是有拋空機構要補倉,或是窩輪發行商要買回股票對沖風險的話,很難解釋一只藍籌股會在當天有這么大的漲幅。據記者統計,目前香港市面上共有102只港交所權證,其中92只認購證,20只認沽證,可以預測,政府的行動對于這些權證發行商而言,實在是意料之外。 凱尼評論說,如果政府是為了打擊投機客,其行動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長遠看這是對香港有好處的,但是做法卻顯得“很不專業”。“畢竟美國次貸危機還沒有真正爆發,第二波的沖擊尚在醞釀中,政府應該把這步棋留到最關鍵的時刻。”他說。 面對市場的疑問,香港金融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對記者表示,事實上,政府入主港交所并非外界想象的一朝一夕之間完成。該發言人解釋道:“政府增持港交所是一個策略性的行動計劃,是從長遠來看,希望為港交所的發展作出貢獻。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政府并非在9月7日當天一舉買下5.88%股份的,而是從港交所2000年上市開始,政府就一直在陸續增持,9月7日當天政府只買入了1571.9500萬股,涉及金額為24.4億港元。” 她同時提醒說,政府對于港交所的發展計劃,其實早已列明于今年1月的《“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報告之中,屬金融服務專題小組報告的一部分。“對于港交所與其他地方,特別是內地的交易所的未來發展規劃,其實早在報告中就已經闡述得很具體了。”她說。 記者查閱報告發現,香港特區政府早在今年初便提出,針對港交所與內地交易所的合作,香港特區政府提出要建立兩地交易所上市證券交叉買賣平臺,并在兩地交易所間建立戰略性聯系以協助投資者及投資工具的互通,以及促進內地證券及期貨交易所以香港交易所作為與境外交易所合作的首選伙伴,為“兩地證券及期貨市場的融合作好積極準備”。 金管局認為,此次政府增持,只是實施“十一五”規劃建議的一個步驟而已。外界揣測,外匯基金很可能會派官員擔任港交所的董事,介入證券市場的管理。對此,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暫未獲得政府進一步的行動通知。“如果政府認為提名董事對于港交所的發展有利,我們會考慮提名。不過即使提名董事,也要通過股東的同意才可以任命。”發言人說。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