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高國華
5月11日,銀監會發布通知,調整了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境外投資范圍,允許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在境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由于與中國銀監會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的境外監管機構到目前為止只有香港證監會一家,所以實際上香港股市將成為初期直接的也是惟一的受益者。因此,H股將成為銀行系QDII投資范圍拓寬后重點關注對象。對于香港股市,多數投資者并不熟悉。中國民生銀行資金及資本部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全面介紹了香港股市情況,并分析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范圍調整對香港股市的影響。
這位負責人說,香港股市在過去40年里的發展顯示了其社會經濟的演變。在上世紀60年代末,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之時,恒生指數不到200點。隨著香港經濟在上世紀70年代的快速發展,恒生指數開始快速上漲。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特別是自2003年以來,隨著香港經濟的好轉和內地到港上市公司的增多,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刺激恒指持續上揚并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目前恒生指數已經超過20000點。
在中國內地經濟迅猛發展的帶動下,加上市場充裕的資金以及本身具有競爭力的貨幣匯率(港幣同美元掛鉤),香港經濟的發展前景良好。雖然香港仍然是內地商業貿易的主要中轉站,但更為重要的是香港正日益成為面向中國內地的包括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營銷、咨詢和旅游等方面的服務中心。中國經濟的騰飛,吸引著更多的資金流入香港。因為國際資本預期港幣最終會重新估值或轉同人民幣掛鉤,這使香港市場資金充裕,并使港幣利率始終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線上。在一個以金融和房地產業為主的經濟體中,充裕的資金有助于增強市場的投資信心,資產的增值和投資需求將彼此相互推動。目前香港的失業率為4.3%,已降至9年來的最低水平,而工業生產指數卻接近6年半以來的最高水平,預計2007年香港GDP的增長率將達5.5%。
據專家介紹,過去一年多整個亞洲(除日本外)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此區域的股市包括恒生指數大幅上揚,未來幾年這種勢頭還將繼續。內地與香港日趨緊密的聯系和各方面合作的增多,都為香港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也必將促進香港股市的增長。透明的政策、規范的管理和良好的融資環境,使得港交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香港以外的公司來此上市。大型企業在香港的上市有助于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可同時帶動恒指的上漲。2006年共有56家在主板上市,包括全球最大的兩個IPO: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2006年港交所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約港幣339億元。
那么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范圍調整對銀行和香港股市來說會產生哪些影響?上述負責人表示,由于此前QDII只能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的產品,收益率與國內A股市場的表現相比乏善可陳,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存在,使QDII產品缺乏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現在允許商業銀行發行投資于境外股票的QDII產品后,銀行獲得更大的空間以設計更多新型的QDII產品,以更廣泛的資產類別、投資標的來吸引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自銀監會宣布拓寬QDII投資范圍后,香港股市大幅上揚,5月14日成交960億港元,創歷史最高成交紀錄。民生銀行專家介紹說,QDII投資范圍的調整對香港股市大盤固然是利好的消息,但最受益的要數以下幾類個股:第一類是香港的一線藍籌股,如匯豐銀行及和記黃埔,這些公司的資產良好,派息較高,符合QDII追求穩健的投資風格;第二類是內地在港上市但未在A股市場上市的紅籌股,如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移動,這類個股有望在政策放行后回歸A股,進而拓寬公司的融資渠道;第三類是內地和香港都有上市但較A股有較大折價的H股,如中國鋁業、大唐電力、江西銅業等,QDII的大舉入市將刺激H股繼續向上,拉近其與A股之間的價差;第四類是中資銀行股,受惠于投資范圍的放寬,其QDII業務有望大幅增長,提高銀行的非利息收入。
A股市場普遍偏高的股價原本已使許多投資者將目光投向相對便宜的H股。隨著A股市場不斷向境外投資者開放,H股市場規模不斷擴張,大型公司兩地同時上市,A股與H股市場的融合程度日益提高,H股市場自然成為國內投資者境外投資的首選地。2007年1月香港政府在公布的“十一五”規劃行動綱領中建議,在H股與A股間建立一套“套利機制”,解決其存在的價差問題。3月參加兩會的部分代表委員針對“套利機制”的建議做出正式回應,國家外匯管理局也表示政府正在研究其可行性,預計A股與H股價差的收窄將成為大勢所趨。考慮到A股市場作為中國上市公司的主要陣地,以及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更多H股公司的回歸,A+H股的定價權向A股傾斜的可能性較大,這為H股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機遇。
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現有990家,大致可分為10個板塊24個行業。截至2007年5月22日,總市值約為29250.682億美元,排名前10的行業分別為:銀行(8827.875億美元),能源(4405.375億美元),電信(2921.043美元),房地產(2760.899億美元),保險(1407.837億美元),運輸(1282.841億美元),投資控股(1279.447億美元),硬件(1099.886億美元),原材料(1046.938億美元),公用事業(897.113億美元)。
在銀行業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為:2147.73億美元的匯豐控股、1802.13億美元的工商銀行和1381.75億美元的建設銀行。
能源業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是:2329.99億美元的中石油、903.42億美元的中石化和492.62億美元的中國神華能源。
電信業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是:1908.29億美元的中國移動、439.76億美元的中國電信和187.51億美元的中國聯通。
房地產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是:312.71億美元的長江實業、297.08億美元的新鴻基地產和175.88億美元的太古股份。
保險業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是:937.74億美元的中國人壽、365.92億美元的中國平安和70.08億美元的中國財險。
運輸業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是:135.65億美元的地鐵公司、106.16億美元的招商局國際和100.66億美元的國泰航空。
投資控股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是:417.8億美元的和記黃埔、211.15億美元的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和90.55億美元的中信泰富。
硬件業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是:220.27億美元的富士康、43.8億美元的中興通訊和37.16億美元的建滔化工集團。
來源: 金融時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