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浩
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唱空蒙牛乳業(02319.HK)成了美林等大行的共同選擇,但瑞銀卻“唱空做多”,逆勢出手增持蒙牛。從菲利普·莫里斯等優秀公司的經歷來看,對于蒙牛這種品牌影響力已經較大的公司,危機中經常蘊含著投資機遇。
面臨多重危機
蒙牛的長期投資者正面臨多重痛苦,對經濟衰退預期帶來的消費減速預期、三聚氰胺帶來的行業信任危機、全球性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估值體系重建,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毛利率下降等負面因素,嚴重壓抑蒙牛股價的短期甚至中期表現。也許現在蒙牛的投資者對巴菲特的名言“廚房里不會只有一只蟑螂”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墻倒眾人推”。國際投行從之前的一致唱多到現在的一致唱空,美林預計蒙牛2008年虧損1800萬元,其2009—2010年預期盈利基本重返2006年及2007年水平,目標價由15港元降至9.09港元;摩根大通甚至按照凈資產估值給出3.8港元目標價。
與之相對應的是眾多投行的減持行為:9月25日,摩根大通以每股平均價8.6港元,減持1461.6萬股,持股量由5.77%減至4.83%;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以每股平均價8.069港元,減持1852.8萬股,持股量由5.72%減至4.54%;花旗在9月29日的持股比例也由25日的5.35%減少到了4.89%。
如稍有不慎,對蒙牛的長期持股可能變成一場災難,長期投資遠不如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和簡單。對于那些計劃長期投資蒙牛的投資者,兩房和貝爾斯登的前車之鑒也許將是他們需要克服的最大恐懼。在轟然倒下之前,這幾個公司都是美國的大藍籌,曾經一度為巴菲特和林奇重倉持有;美國的大藍籌通用汽車不是杠桿效用明顯的金融企業,但其股價甚至低于40多年前;香港市場的白馬股宜進利也于日前清盤。
超額收益機會?
蒙牛最大的機構股東瑞銀日前發表研究報告稱,維持對蒙牛的賣出評級,同時決定將蒙牛目標價由11.55港元下調至7.44港元。報告進一步稱,決定依次分別下調蒙牛乳業2008—2010年的每股盈利至0.33元、0.33元和0.47元。
與其他機構投資者不同,瑞銀雖然也明確表明了對蒙牛的短期看空,卻似乎更看好公司的長期投資前景。8月22日,瑞銀持股比例為7.99%,在蒙牛停牌前后曾減持至7.71%,但其后開始增持,到了9月25日,持股比例達到12.23%,其持股量甚至超過了蒙牛的原始股東銀牛。雖然瑞銀的持股有可能是代客戶持股,并不完全是其自身在增持,但瑞銀“唱空做多”的做法卻值得我們思考。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蒙牛克服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困難,重新成為值得消費者信賴的乳品行業龍頭,其目前的股價暴跌正是長期投資的好機會,雖然克服這些困難看上去需要很多的智慧和汗水,并且需要時間的考驗。
格雷厄姆在其巨著《證券分析》的導言中寫道:“幾乎不言而喻的是,從大股災的廢墟中將醞釀出獲取巨額投資收益的新機會。”對此,其得意門生巴菲特用在美國運通遭遇危機時的大手筆投入而獲得的豐厚收益作了最好的注解。而美國市場上最有名的成長股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其成長過程中一直官司纏身,華爾街每年都在擔憂其會遭遇巨額賠償而倒閉,這種擔憂使公司的股價水平相對較低,但菲利普·莫里斯的業績表現總是超過悲觀的市場預期并拉高股價,為長期投資者帶來了豐厚回報。結合蒙牛目前的危機和瑞銀的大手筆增持,也許我們不應該低估一家偉大公司重新崛起的力量。
三聚氰胺事件帶給投資者的到底是危機還是機遇,對蒙牛的長期投資究竟是陷阱還是餡餅,市場期待蒙牛的管理層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