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領匯易主 又見積極之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 05:16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財華社主編 羅綺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香港政府增持香港交易所(0388.HK)受到國際輿論猛烈抨擊,正忙于接招之際,德意志銀行又忽然變身領匯房產基金(0823.HK)最大股東,持有股份22.47%,筆者估計德銀是代積極投資者接貨,接下英國對沖基金TCI持有的18.35%,送走“頑童”,讓領匯解除分拆危機。 事件中看到港府“積極之手”的影子。與港府理念相近的領匯前主席鄭明訓,曾任德意志銀行亞太區資深顧問,德銀與港府的關系要好,筆者相信德銀不會聯同其他外資密謀將領匯分拆,最大可能是鄭明訓或德銀找到積極而正面的投資者,接下TCI的貨源。 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德意志銀行在9月4日,增持3.5839億股領匯股份,令持股量由5.16%大幅增加至22.47%。資料并無披露成交價,如以當日收市價計算,交易涉及57億港元。巧合的是,這批股份的數量與TCI持股量相近,只差3388萬股,德意志銀行發言人又說只是代客戶購入,更令筆者相信是有強者送走TCI。 如果筆者猜錯,日后發展會更精彩,因為繼港交所之后,會有另一場官股大戰。德意志銀行背后的積極力量,在收集其他基金手上股份后,會與第二大股東TCI對決,涉及全港最大商場大業主的爭奪戰。 《華爾街日報》以“香港除牌”為題的評論文章狂轟港府增持港交所行動,文中很多論點筆者不敢茍同,但有一點值得港府深思的,是國際大潮流都是將國有資產推向資本市場,政府減少參與及干預,但港府這次則反其道而行。領匯的情況與港交所近似,領匯旗下的是公共商場,上市后股份落入外資基金之手,新股東與港府的理念當然不同,所謂在商言商,必然大幅加租,趕走弱勢商戶,引入可以負擔更高租金的大戶。領匯前主席鄭明訓和前行政總裁蘇慶和相繼離任,原因都是不能承受大幅加租及不與小戶續約的壓力。 領匯本擬在2004年底上市,但因有市民提出司法覆核,挑戰政府將領匯上市的做法而擱置,直至2005年才卷土重來,11月25日成功上市。當時港府向民眾解釋,將領匯上市,并非賤賣政府物業,只是希望能讓公屋的物業有更佳的管理,提高效益,對居民和商戶有好處而沒有壞處。 然而領匯面向國際投資者推銷時,說的是另外一套。領匯的賣點是香港最大的商場大業主,領匯上市前后,外資大行的研究報告,重點強調領匯旗下商場的潛在租值增長空間,吸引像TCI這類對香港實際情況不熟悉的外國基金大手入貨,希望在租值增長中獲得更佳回報,甚至將旗下商場拆骨出售圖利。 事件沒有誰對誰錯之分,也不存在有良無良的問題。TCI是領匯的股東,當然從股東利益考慮,外國投資者沒有義務為特區政府爭取民心,領匯一旦成為上市公司,便要面對股東利益與公眾利益的角力。 港府在領匯證券化時,沒有選擇成為領匯的大股東,直至領匯被外資控制,其主席及行政總裁均被踢走后,才知道大事不妙。如果最后揭露德銀手上22.47%股份的幕后買家是香港政府,筆者也不會奇怪,因為政府要找到一家愿意投資57億港元,但不能純粹在商言商,而會同時照顧公眾利益的私人機構,難度很大。 隨著香港資本市場愈來愈國際化,外國投資者的胃口愈來愈大,筆者擔心日后地鐵公司(0066.HK)、國泰航空(0293.HK)等關系香港命脈的上市公司,一旦落入港府不愿見到的強者之手,港府如何應對?機場管理局、香港郵政等涉及公共服務的機構,上市之路會否更為曲折?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