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鋼真實謊言 民企資本信譽下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2日 17:45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與民企香港上市高潮同行的是,民企股在香港的信譽度卻急劇下降,這已成為內地民企資本運作一個重要經濟現象 本刊實習記者 朱小亮/文 5月19日,又一家具有內地背景的民企在香港上市了,它甫一亮相,即跌破發行價,以
中國特鋼營業額全部來自其子公司鄭州永通特鋼,這是一家鄉鎮企業色彩頗濃的公司,1993年成立時由河南鞏義市節能耐火廠等3家股東持有。而在董氏獲得永通特鋼100%股權過程之中,其最大股東耐火廠(45%)扮演著重要角色。控制耐火廠期間,董完成了所有的原始積累,只付出了極小的代價——1985年,董氏支付耐火廠承包費1萬元;1986-1989年,每年支付1.5萬元;1990-2003年,每年也僅支付6萬元承包費,而董氏獲得協議期間(1984年至2004年3月)產生的所有的資產及權益,當然也包括負債。 就在村委會、董和耐火廠三方協議期間的2003年4月,董氏透過耐火廠先后與永通特鋼多位小股東簽訂受讓協議,獲得永通特鋼100%股權,其中有5%又轉售于其妻孫巧點名下。不久,即2003年6月18日,董氏于英國注冊成立Infonics公司,目的是將永通特鋼的所有資本轉往其下。永通特鋼于2003年11月10日轉制為外商獨資企業。根據關稅法及鞏義市地方稅務局于2004年6月4日發出的批文,永通特鋼豁免了2004年和2005年兩年的企業所得稅,2006年至2008年3年的企業所得稅亦獲減免一半。 董氏通過后來一系列的運作,完成了原始積累,同時也做好了進一步上市的準備。 考證永通技術 中國特鋼以“內地首家運用彈簧鋼鋼坯連鑄與半連軋的特殊鋼制造商”作為賣點。但武漢科技大學材料冶金學院章奉山教授說,其實國內的大部分廠家都已解決連鑄技術,以興澄特鋼、大冶特鋼(資訊 行情 論壇)、石家莊特鋼這幾家為最好。據介紹,永通特鋼在國內行業中是“小弟中的小弟”,其產品的品質也處于一般的水平。 中國特鋼稱,擁有以普通鋼設備生產出特殊鋼的專有技術訣竅,并借此控制了生產成本。章教授說:“由于普通鋼與特殊鋼的含碳量不同,這樣的生產目前還達不到。新一代特殊鋼的生產要求極高,比如原來彈簧鋼可能要求的使用年限是2年,而現在至少要達到20年,普通鋼的生產設備根本無法滿足這個生產要求。”他續說,“要完成此類設備的改造是很困難的,很多廠家都在困惑之中。”國內另外一些專家的觀點與此相同。 該公司招股書說,可利用目前的生產配置來生產船舶用合金結構鋼。章奉山對此完全否定:生產彈簧鋼、軸承鋼與生產船用合金結構鋼的設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裝置,產品的形狀是不同的,船用合金鋼是一種板材,怎么可能會用他們的設備生產出來呢!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鋼鐵冶金系博導成國光對此持一定保留意見:“要看生產的是船上的哪一部分,如果是軸承等的用鋼,當然是可以的。” 中國特鋼說正在開發廢鋼的代用品珠鐵,以此作為另一種原料來源,并稱在生產數量、質量相同的特殊鋼的情況下,珠鐵可以減少對鐵礦石的需求。珠鐵究竟為何物,當章、成二位教授獲知永通特鋼對其定義之后,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章教授說,這個應該叫鐵珠,學名為碳化三鐵,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技術。炭化三鐵從鐵礦石中提取,成本是鐵礦石的兩倍。中國特鋼企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茂清也稱,“珠鐵就是來源于鐵礦石,怎么能有節約。” 對中國特鋼宣稱擁有專利之“連鑄用石墨保護渣”和“冷凝器型浸入式水口”兩項技術,章教授說,這兩項都是很普通的技術。 董氏個人經歷疑點 招股書披露,董書通于1989年在武漢鋼鐵學院(后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冶金系畢業。而此前,作為中國特鋼上市的保薦人兼牽頭經辦人的嘉誠亞洲的負責人曾解釋說董在武漢科技大學只學習一年,并獲得大專學歷。招股書還同時披露,董從2002年起開始擔任武漢科技大學在經濟學范疇的兼任副教授。 為對此進行確認,本刊記者專赴武漢,考查武漢科技大學是否有過對學習一年即畢業,并發放專科文憑的情況。但該校負責管理學籍檔案的教師予以否認。據檔案館教師介紹,學習一年最多是發給結業證書,不可能有畢業證書,大專文憑一說肯定不符合事實。 接著該教師翻閱了1989年該校冶金系所有畢業生檔案,包括成教類以及干修班畢業生,結果并沒有發現董氏畢業記錄。最后,該教師據此開出一份證明,蓋上“武漢科技大學檔案館”的紅印給予確認。但由永通特鋼提供的武漢科技大學校辦一位人士稱,他可以提供董氏在武漢科技大學學習,及兼任副教授情況屬實的書面文件,并稱自己和董氏有一定的私交。 在武漢,本刊更查出董書通于2004年被該校管理學院聘為兼任副教授,而非招股書所說的2002年。 在整個調查過程之中,雖經多次聯系,但是董氏本人卻始終未曾露面。 近兩年在香港聯交所掛牌的內地民企中,約有20%的公司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均涉及上市造假、業績造假、違規融資等行為。比如2002年歐亞農業(0932.HK)爆出造假丑聞;2003年上海騰達科技(0691.HK)涉嫌虛假上市遭稽查;華燃氣(8035.HK)、正中藥業(327.HK)、上海地產(資訊 行情 論壇)(0067.HK)、新萬泰(0433.HK)等也被列在造假舞弊名單上。 分析上述民企股,不難發現有兩大共同特點:一是不少到香港上市的公司過度包裝等現象愈演愈烈,而中介機構也沒有嚴格遵守“誠信”原則。二是一些紅籌股不在內地注冊,使內地有關機構難以進行有效監管,而其主要業務又在內地,香港的監管部門往往鞭長莫及,監管明顯出現漏洞。一旦大股東發生問題或者公司出現問題,香港監管機構最多也只能讓有關股票暫停買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