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社記者 王宇 任芳
近期關于境外戰略投資者減持中資銀行股份的消息引起市場高度關注。為何要減持中資行股份?是否引來減持大潮?會給中資銀行帶來哪些影響?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境外戰略投資者減持股份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對市場影響有限且可控。我國銀行業正處歷史最好時期,有基礎也有能力滿足經濟平穩發展的需求。
市場未現“減持大潮”
目前境外戰略投資者所持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已全部解禁;境外戰略投資者所持工行股份尚未解禁;匯豐銀行所持交行股份已全部解禁。在我國銀行業股份制改革進程中,工、中、建、交四家銀行分別引入戰略投資者,投資者共計持有這幾家銀行約1000億股股份。除工行的投資者持股將于今年4月和10月到鎖定期外,其他銀行戰略投資者所持股份已全部解禁。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從機構數量還是股份數量來看,市場并未像一些人所說呈現一邊倒的“減持大潮”。
據了解,目前只有中行和建行的幾位海外投資者有減持行為。瑞士銀行已于去年底減持了中行全部股份,李嘉誠基金已減持了部分中行股份,蘇格蘭皇家銀行正就相關事宜與中行展開談判,而美國銀行已減持部分建行股份。
也有一些機構表示在解禁期后一段時間內不打算減持。例如淡馬錫明確表示,解禁后6個月內不會出售其持有的中行股份,亞洲開發銀行表示將在今年6月左右再考慮是否減持。美國銀行已減持部分建行股份,但其承諾在未來120天內不再出售其所持建行股份。
還有一些機構在持股解禁后,仍表示出愿與中資銀行長期合作的意向。如淡馬錫持有建行共計132.07億股股份已于半年前全部解禁,但目前尚未有減持情況,并多次向建行表達長期合作的意愿。交行的唯一戰略投資者匯豐銀行所持的91.15億股半年前已解禁,但匯豐并未減持。
外資減持根源在于“后院起火”
為什么一些境外戰略投資者會在持股解禁后,沒有扮演戰略投資者角色,而是急匆匆就對中資銀行股份進行減持呢?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其減持原因屬于“后院起火”,是自身財務出現了狀況,并非真的看空中國銀行業。
“戰略投資者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商業利益,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部分境外戰略投資者因流動性短缺不得不采取減持的方式來套現資金。這是很正常的市場行為,并非是中國銀行業出現了問題。”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曹紅輝說。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讓此前全球一直過剩的流動性變得驟然緊張起來,先是導致了歐美諸多知名金融機構的破產倒閉,繼而又讓那些具有一定實力的銀行蒙受嚴重損失,在資金上變得捉襟見肘。受危機影響,瑞銀集團出現較大的財務虧損,需要緩解資金緊張的困境。蘇格蘭皇家銀行受本次金融危機影響發生嚴重財務困難被國有化,目前正在調整其全球戰略,迫切需要改善資產負債狀況。
而美國銀行在去年第三季度盈利便銳減68%的情況下,在新年伊始還完成了對美林證券330億美元的收購,財務狀況明顯惡化,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這家銀行對現金的炙熱需求。重壓之下,它開始對資金使用精打細算,一方面想盡辦法在資本市場迅速套現,一方面還啟動了3萬人的大規模裁員計劃。
“每當世界經濟出現劇烈變動,就一定會發生跨國資金的挪動和抽逃現象,這其中就包括投資者對所購股票的減持。這次金融危機首先讓國外金融機構陷入困境,在美國國內對其占用美政府較多救助資金的同時又保留較大規模海外投資的現狀提出批評的時候,出售股份就成為他們換取流動性以保命的重要一步。”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
市場分析人士還指出,機構減持中資行股份的目的還在于改善財務報表方面的考慮。美國銀行剛剛完成對美林銀行的收購,資本金不足情況嚴重,通過出售中資銀行股票可收回一部分浮盈收益,提高銀行盈利指標,以提升其財務報表水平。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