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兵/文
年初的下跌主要是對“港股直通車”計劃落空的反應。不難想像貿然推出這個計劃的后果多么危險:一定是內地居民財富被外資大肆洗劫
2008年香港股市呈現單邊調整。
年初的下跌主要是對“港股直通車”計劃落空的反應。2007年11月5日,當“港股直通車”消息明朗化后,恒生指數在這一天中暴跌1500點。此后一年股指再未超過這一水平。
在這之前不到3個月時間里,恒生指數上漲50%、國企指數上漲100%,然而大多數股票基本面并沒有實質變化。很多外資機構、尤其是對沖基金渾水摸魚,把內地股民和QDII當成了漁利的對手。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想象貿然推出“港股直通車”的后果多么危險:一定是內地居民財富被外資大肆洗劫。
更有甚者,對沖基金借大量資金涌入香港之機開始沖擊聯(lián)系匯率制,這次的手法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相反,是拉高港股買入港元,但同樣是為了套利。在這種背景下,香港金管局數次入市買入美元,守衛(wèi)7.75港元的匯率。
2008年1月,港股投資者在失望情緒下,進行了2008年第一次集中拋售。恒生指數在不到10個交易日內斷崖式下跌近6000點,波動幅度達到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水平。這不是下跌的結束,卻僅是2008年港股暴跌的開始。
3月份,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股市的影響逐漸顯現。3月18日恒生指數再創(chuàng)新低,逼近20000點大關。之后,由于美聯(lián)儲緊急降息救市,港股得以跟隨全球股市反彈。
然而“五一”之后,隨著次貸危機演化為一場全球金融危機,各類資產均先后大跌。香港股市由于沒有追隨美國等市場限制做空,因而成為對沖基金沽空的主要場所。由橫盤到小幅下跌,再到大跌,終至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崩盤。
7月下旬到10月底,恒生指數下跌50%以上,使得這一波熊市的調整幅度達到了三分之二,國企指數更是跌了77%。特別是10月27日,香港股市出現了“投降”式下跌。對應于10月27日恒生指數和國企指數的低點,恒生指數成份股的靜態(tài)市盈率為6.35,股息率為6.67;國企指數靜態(tài)市盈率6.38,股息率6.25。這樣的估值,縱向來看,已經達到亞洲金融危機時股市低點的水平;橫向比較,也遠低于美國股市的估值水平。
借4萬億元救市措施,年底港股市場信心有所恢復,國企指數竟然較最低點上漲了80%。在2008年的年末,傷痕累累的港股投資人心中總算升起一些希望。-
【爭論:A股,H股,誰掌握定價權】
從歷史上看,從1993年開始出現A+H兩地上市后,就一直存在差價,總體上A股對H股一直有溢價,只在1994年、1995年以及2006年間出現過短暫的幾次折價情況。數據顯示,A-H的價差關系從1994年以來的平均水平為3.22倍,1998年8月的最高峰還曾達到11.4倍。面對接近100%的差價,有關兩地定價權的爭論開始浮出水面。有人認為,隨著內地人更多投資香港,兩地價差會縮小,定價權也會回歸,中國居民實現直接的資產籃子全球配置亦會成為現實。
由于A股和H股的走勢聯(lián)動越來越緊密,有人認為A股成了H股的影子,又由于港股與美股走勢亦步亦趨,造成美股前一天下跌,A股直接低開的局面。對A股喪失主動權的抱怨越來越多。事實上,A股、港股、美股的影響是相互的。2006年以來,隨著A股股指的大幅走高,A股市場似乎占據了定價權。其主要的標志就是A股市場工行、中行的股價全面超過H股市場,尤其是中國人壽以18.88元的價格發(fā)行,為3年前中國人壽H股發(fā)行價的近5倍。顯然,牛市中價格高的市場擁有主導權。但在熊市當中,情況則相反,雖然總體上幾個市場的大趨勢都一致,但H股依靠比價效應引導A股回歸的特征明顯。畢竟,對于一個A股市場的基金經理來說,要付出比H股貴近一倍的價格來買相關A股,是要克服很大心理障礙的。簡單來說,熊市里,定價權已經牢牢把握在價格偏低的H股手里。
兩地有各自的市場環(huán)境和投資理念,有各自的定價準則,不能簡單地比較誰的定價更權威,但只要市場差別不消失、套利機制不建立,趨同就不會變?yōu)榈韧2贿^,在2008年年底的反彈中,H股的漲幅遠大于A股,比價效應無疑是一個主要原因。如此看來,定價權之爭還會持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