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中國平安[微博]股東將變動的消息公布后,近一個多月來各種傳言甚囂塵上,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多個渠道進行了核實,大量傳聞已被當事各方否認。一位關注并熟悉此次交易的投行高層人士表示,各種傳言背后實際體現了一個極其復雜的利益關系。據其了解,在此次股權變動中,有多個投資方曾參與角逐。即使正大集團已經搶得先機,但仍有機構沒有放棄繼續爭取。
雖然相關當事人屢次聲明傳聞不實,但此類不實傳聞的發布密度卻在近日達到高峰。其中是否別有隱情,存在幕后推手?分析人士認為,可能存在攪局者,希望能取而代之。知情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匯豐控股決定出售中國平安股權后,在全球范圍內接觸了多個投資者,正大集團因給出的價格條件優于其他投資者,且表態愿做長期投資,因此得到匯豐控股的首肯。
多項傳聞一一被否
在剛過去的一周時間里,關于匯豐控股出售中國平安股權給正大集團的各種利空傳聞不斷。
1月8日,有媒體稱國家開發銀行可能取消原定為正大集團收購中國平安股權的貸款,在多家媒體跟進報道后,交易能否順利完成受到質疑。當天中國平安的A、H股價雙雙大跌約4%。緊接著,又有傳言稱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行長劉浩因為向正大集團提供貸款一事被停職。
“仔細分析幾乎每個信息都是謠言。”前述關注此交易的投行高層人士說,劉浩目前仍正常在香港工作,履行作為國開行香港分行行長的職務。這一消息已經得到了國開行證實。另有接近國開行的人士表示,這筆貸款額度較大,占香港分行貸款余額的六分之一左右,不是某一個人可以拍板決定的,如此大的授權貸款應該獲得國開行總行及決策高層同意。
關于此次收購中國平安的資金來源,該投行人士稱,正大集團實際上早已將其改為自有資金。中國證券報記者查閱的報告也顯示,早在2012年12月30日,中國平安再度發布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已經明確表示,正大集團旗下的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易盛發展以自有資本金購買匯豐持有的12.32815613億股中國平安H股股份。
就在中國平安股價大幅下跌的當天,有海外媒體稱“有關部門已派遣相關人員入駐平安集團進行檢查,以明確該公司是否在IPO發行及交易中存在違規”。對此,中國平安集團內部多位工作人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司并未接到任何被檢查的通知和接待相關人員,而中國平安新聞發言人亦明確指出“被檢查”純屬造謠。
此后,該媒體又放出消息稱,保監會可能否決正大集團收購平安股權交易,并稱審查這宗交易的負責人、保監會某副主席私下對同事說,“不太喜歡這個游戲的玩法”。一名接近保監會的相關人士表示,這是明顯的謠言。此類交易的審批單位是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并不由這位副主席分管,其本人也沒有發表過上述觀點。1月10日,保監會在答復媒體問詢時,亦間接回應了“否決交易”的傳言,答復稱“保監會已經收到平安集團有關股權轉讓申請,并按規定進行了初步審核,已通知公司補充提交有關材料。”
然而,又一個新的傳言浮出水面,稱匯豐控股董事會內部對該交易有紛爭。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曾參與此項交易的某投行人士處獲悉,匯豐控股董事會早在一年前因策略調整,就對出售中國平安股權的交易達成共識。且最終公布的交易價格相對于當時的中國平安股價來說應屬理想,不可能出現紛爭。1月10日,匯豐控股也在港交所發表公告表示,公司就相關交易作出合理查詢之后,確認并不知悉任何須予公布的資料,之前發布的相關公告內容依然準確。
幕后或存攪局者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依常理推測,匯豐控股、正大集團、中國平安當事三方應不會有動機炮制各種不實傳聞。首先,匯豐控股當前面臨著嚴峻的資本需求壓力及美國關于反洗錢的19.2億美元罰款,急切盼望能順利完成股權轉讓,凈賺26億美元。其次,交易公布后,中國平安股價走出一波上漲行情,接盤方正大集團因此賬面獲利約百億港元,理應希望早日完成交割,沒有動力參與造謠。再次,中國平安與匯豐控股和平分手,引入正大集團,最想看到的局面是單一最大股東易主平穩順利完成,而不是橫生如此多波折。
前述關注此交易的投行高層人士表示,這個攪局者應該是匯豐控股在尋求買家的過程中曾經深度參與其中的第三方資本及其中介人士。“這個第三方資金不排除也是亞洲機構。”該人士表示,匯豐控股在尋求買家的近一年時間里,中國平安H股一直在60港元下方徘徊。按照正常的談判思路,這類大宗交易一般都會有一定折扣,但正大集團給出的方案似乎沒有打折,甚至在公布當天出現溢價,這是比較罕見的,說明正大集團給出了最好的價格條件。巧合的是,交易公布后內地股市走出了一波不錯的年末行情,中國平安的A、H股雙雙大幅跳升。A股從36元附近,漲到了45元,H股則從公布交易當天的57港元左右,漲到了70多港元。正大集團這筆交易頓時出現了百億港元左右的賬面收益。
“攪局者很好地利用了媒體對正大集團財務實力的質疑,以及國開行貸款的風波,目的很清楚,希望保監會叫停,然后取而代之。”該人士表示,但他并未透露攪局者的身份。
目前,圍繞中國平安股權轉讓的紛爭還在上演。也許在監管審批結論出來前,“靴子”還不會落地。中國證券報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