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江勛 見習記者 蔡俊 金耀/上海報道
“這個市場真的已經不適合散戶了。”上海一位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說。
與很多人一樣,他對2012年8月13日那天的A股行情,感到震驚。
一位非常資深的基金經理則對理財周報記者表達了他的疑惑,“我們公募基金完全蒙在鼓里。”
他能確認的則是,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希望看到類似局面再次出現。“我都覺得好像聽到這些做空機構在不斷冒出芽來,有時候看到自己倉里的票不禁有些發毛。”
“黑色星期一”
8月13日,星期一。這天早晨,上市的19家券商沒有任何重大公告公布。時間推回前一個周末,唯一能在券商中稱得上大新聞的,只有中信證券(600030.SH)于周六發布的有關短期融資200億元的公告。
“黑色星期一”里,中信證券恰恰成為風暴眼。
供職于南方一家大型券商機構服務部的宋先生,最近經手了不少融券的交易。他對“8·13”有著充足的思想準備,在他看來,暴跌發生后,很多主流投資機構——那些被刻薄之徒稱之為“穿著價值投資開襠褲長大”的基金經理們——肯定會為暴跌找出各種理由。
這些理由,聽上去都很有道理,比如競爭同質化、基金降低券商傭金20%、經紀業務大面積衰退、大勢積弱風吹即倒等等。
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馬先生,就是這樣認為的。
讓他感到憤怒的是,暴跌之前沒有任何賣方分析師向他發出過風險提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些利空理由總是會被更多的利多邏輯打倒在地,尤其是證監會開放創新業務。
馬先生曾經是宋先生的客戶,他們現在有著完全不同的工作范疇,宋先生經常與江湖打交道,馬先生仍然在潛心研究股票指數基金的α和β。
但在暴跌發生后,馬先生還是很快做出了比較“江湖”的判斷:“雖然行業基本面和大勢是根源,但很明顯,有人在蓄意做空,因為如果全部是趨勢主導,那么中信證券就該連續跌下去,現在是大跌了一天之后不動了。”所有的交易者,都盯著龍頭中信證券。下午兩點左右,全市場終于在它身上找到了爆炸性的利空:傳聞海外巨虧29億。
若干年后,如果有人撰寫最近幾年的中國證券市場史,一定繞不過一家網站,它著名的股吧曾一次又一次扮演事件發動機的角色。
13日下午1點50分,在東方財富股吧里流傳出這樣一條消息,“傳聞中信證券海外投資巨虧29億,今晚出公告”。隨后,消息如病毒般在各大論壇蔓延,且愈演愈烈,“中信高管被帶走調查”、“公司裁員減薪”、“里昂證券員工大規模流失”等各種利空消息漫天飛舞。
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在首條海外投資巨虧傳聞出現后的15分鐘左右,中信的股價應聲下跌2.86%,創下當日區間段的最大跌幅。
在另一個網絡傳媒中樞。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的“新浪證券”迅速跟進,稱新浪股吧的中信證券吧中有一條關于中信證券即將公告巨虧的消息:“中信證券海外投資巨虧29億,今晚出公告。”這條消息發布時間為8月13日14點44分。
局勢一發而不可收拾。
至當日收盤,七成券商股被砸出今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中信證券被1.7億股的巨量賣單砸出9.1%的跌幅。券商股板塊當天重挫7.64%,西南證券和光大證券的跌幅也達到9.55%和9.3%。除太平洋跌3.43%、山西證券停牌外,其余17家上市券商的跌幅都超過5個百分點。當日前十大跌幅榜中,西南、光大、中信、海通、國元、東北等6家券商榜上有名。
中信只是煙霧彈
收盤后,驚魂未定的專業投資人們開始朝事件核心——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打電話。一位分析師說,他撥了中信證券董秘鄭京好幾個電話都沒通。鄭京本人,也被拖入了不實消息的泥潭。
14日,中信證券發布澄清公告。次日,中信建投以“清者自清”的標題,替中信證券做了友情辯護。
如果從做空的理論角度看,市場普遍認為有機構在融券做空,然而13日當日的融資融券數據似乎并不支持這一推理。
查詢中信證券8月以來的融資融券數據,截至8月10日,中信證券融券余額324萬股,當日融券賣出62.5萬股,在為期8天的交易日中,融資融券的交易數據并沒有出現大幅做空的情形。
如果單以8月10日324萬股的融券余額來看,13日中信證券當日的成交量為1.75億股,成為當日滬市成交量最大的個股,324萬股的融券余額顯然不可能將中信證券砸至暴跌9%。
那么,是機構砸盤么?
至理財周報本期截稿時,上海證券交易所并沒有公開中信證券13日的交易記錄,因此無法做出準確判斷。
但上海一位基金經理陳先生對理財周報記者說:“基金都是擔心跌太多,大家減下來一些倉位,因為前面一輪上漲積累了一些浮盈。我們并沒有大規模的砸盤,因為沒有利益訴求啊。這個局并不是基金做的。”
理財周報找到一位曾參與融券做空的私募機構人士文先生。他做空的規模并不大,但其看法卻與市場共識迥異,他認為做空力量顯然是很大的,只是很多人沒有看懂這個套路。
“整個做空的突破口其實根本不是中信證券,而是華泰證券和光大證券,中信證券是半路扔出來的煙霧彈。”
復盤當日情況,華泰證券和光大證券在8月13日上午是跌幅最大的券商股,跌幅接近4%。而到了下午,其他券商開始逐一被拉下水。
“為什么是這兩個股票呢?首先,融券做空最講究杠桿。在所有券商股中,海通、招商、中信這種票單獨做空的難度很大,因為流通盤太大。而流通盤和總市值比很小,流通盤又不大的券商股,就像西南證券、廣發證券、光大證券這種票,比如廣發證券市值760億,流通盤才7個多億,杠桿是最大的。”
在8·13之前,某期貨公司的蔣先生已經融入數萬股廣發證券,并持有了兩個多月。
蔣先生一直沒有賣空,而是在等待機會。他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理由,“券商的傭金聯盟打破了,遲早要跌。”
他沒想到券商股雪崩來得這么快。
很顯然,做空力量并沒能從廣發撕開缺口。“實際上很多人想融廣發的券,廣發的券現在都拿不到了。因為券商那里的余額實在太少了,只有100萬股多一點,都作為長期券融走了。”
回顧交易數據可以發現,廣發證券在13日、14日分別被賣出110萬股和100萬股,但沒有一股償還。
光大證券則在13日被融券賣出57萬股,而此前一個交易日僅有6.7萬股融券賣出。不過光大證券的融券余量共計才幾十萬股。
文先生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光大被融券做空是在七月下旬,也就是光大宣布再融資前后幾天,這個利空實在是太大了,而且8月25日將解禁23.25億股,為8月解禁的六大券商中解禁股數最多的,是目前流通股的2.13倍,壓力最大。那幾天融券余量到了70多萬股,每天賣出四五十萬,這一輪券商暴跌,其實應該是從光大開始的。”
與同樣面臨巨大解禁壓力的是華泰證券。7月30日華泰證券共計有3.13億股解禁,占目前華泰證券17.72億流通股的17.66%,壓力會在8月集中釋放。這也構成了巨大利空。而華泰證券的融券余量長期在2000萬股以上。
而據一位券商人士稱,不久前曾有一家國內私募欲向其所在的券商融入1000萬股的某只券商股股票,根據時間、環境和條件推斷,這只券商股極有可能就是華泰證券。
文先生分析稱,華泰證券周一開盤暴跌最為明顯,充當了實質性的龍頭。“我個人很懷疑有小非減持了。”
而西南證券的跌停,則給觀察者提供了一個管中窺豹的窗口——它是當天證券板塊唯一有交易記錄的個股。
根據交易記錄,賣出前三均為機構,其規模分別在180萬股、160萬股和100萬股左右。而西南證券中報顯示,只有諾德優選30股票型基金、招商大盤藍籌股票型基金、南方寶元債券基金、南方廣利回報債券基金符合條件。
“中信證券被做空,實際上在7月23號宣布收購里昂證券后就開始了,26日融券余量到了460萬股,之后逐漸減弱。而選擇在8月13日釋放關于中信的假消息,我認為就是這批做空者要利用這個暴跌把手中的余券處理掉。”
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的幾位機構人士都認為,本輪做空券商,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僅看8月13日當天是不完整的。
如何做空?
一家大型券商的策略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在香港市場,投資者往往會關注融券余量這一指標,融券余量大很可能代表了一支股票看空的力量較強。”
對持做空觀點的人來說,有一個很簡單但很關鍵的問題無法解釋:融券數量顯然無法支持將這些大盤股打下去。
就拿這次暴跌行情中的絕對主角中信證券來說,其8月13日融券的賣出量是225萬股,當日中信證券總的成交量是1.75億股,前者僅占后者的1.3%。
來自基金公司的馬先生就認為,融券的量能實在不足以影響大盤,決定性的力量還是機構投資者的恐慌性拋盤。
但理財周報記者發現,事情可能更為復雜。
“大家看到的是場內融券做空,實際上場外的融券做空,也就是約定式回購,民間早就在做了。”宋先生說。
他解釋,這種操作方法,就是融券者向持有某只股票的投資人借入一定數額的股票,同時打入全額保證金及一定的利息,并約定在一定期限內以某種價格返還給借券者。
“這種場外融券已經形成很大規模,并且影響了很多個股。比如說,銀鴿投資此前的暴漲,就是融券做空失敗而被逼空之后的產物。”
而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老總則透露了業內的另一種潛規則:“我聽說他們就是跟重倉標的股票的基金合作,讓基金配合砸盤,然后在融券上分成。”
宋先生的猜測則顯得更有可操作性:“中信證券是一些機構常年重倉的股票,這些私募可以讓這些機構賣空中信證券,同時他們融入其他券商股做空,獲得的收益分成,這樣就規避了風險。”
如果純粹的融券做空,情況更為復雜,“需要全板塊布局,而且常常同時放空期指,從中套利。”
本輪券商股大跌,的確在中證期貨上沉淀著巨量的空單。
另有跡象顯示,故事并不僅僅發生在國內。興業基金的副總經理徐天舒(微博)公開表示,前期曾有海外機構通過港股市場,向但斌(微博)等長期投資者融入廣州藥業和中信證券做空。
在這個邏輯鏈條中,繞不開的是QFII。那么,它們會是A股市場的“渾水”嗎?
到底誰在做空?
一個越來越清晰的現象是,多個被做空的對象,都是A+H股。
券商股周一暴跌,香港市場也有所反應。8月13日,就在中信A股大跌9.1%的同時,其港股下跌7.31%,收盤13.44港元/股。
“在香港確實有融券做空中信的情況,規模可能比內地大,畢竟內地市場的融券量相對小一點,不過當日港股跌幅沒有內地多,情況有點復雜”,一位操盤港股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有一點要注意,中信證券港股在宣布收購里昂證券后是被明顯大幅做空了的,但是A股沒有反映這個預期,所以A股相對港股有較大的溢價。”深圳一位策略分析師說。
“而且,香港市場,可能比A股市場更接近收購里昂證券這件事的真實發展情況,比如說到底有沒有大規模的人員離職。”
有關香港融券做空的機制,前述基金經理告訴記者,“香港的公司股東必須落實到具體券商名下,也就是通過券商持有,券商可以和客戶簽協議幫其證券出借,然后收益共同分享。因為有登記結算機制,托管的一般是券商或大行”。
對于融券做空中信,究竟可能是通過哪家券商融券的問題,他表示,“由于是要給券商大行托管,所以誰的客戶多誰就最有可能,公司當初上市,因為大家買新股都繞不開主承銷商這個中介,所以主承銷商積累了更多的客戶資源,也就最有可能現在通過它們融券做空”。
中信證券當初在港交所上市,主承銷商包括有中銀國際、建銀國際、中信資本等3家機構。真如基金經理所言的話,在香港融券做空中信證券的券商中介,就很有可能是這三家。
但這如何與做空國內券商股掛鉤呢?前述私募基金經理稱,一般的方式是,境外投資者從QFII處借入股票,繳納保證金,到期歸還DFII,實質上與前述約定式回購無異。
關于中信證券的一個微妙信號,出現在8月9日的大宗交易現場。
該日,中信證券總部(非營業場所)與東方證券東方資財這兩個特殊席位發生了一筆特殊的交易。前者狂賣工商銀行、中國聯通(微博)、貴州茅臺、中國神華、上汽集團等24只權重股,其中也包括62.6萬股中信證券,而后者則照單全收。整個交易成交了1768.19萬股,成交總金額為1.38億元。
這到底是一筆什么交易?
理財周報通過東方證券內部人士獲知,東方證券東方資財應為QFII席位。而中信證券總部(非營業場所)這一席位,經理財周報仔細核查和向中信證券內部人士詢問,獲悉應為中信證券自營盤和一些實力QFII的共用席位。
這些QFII很可能包括:CREDIT SUISSE LIMITED、GUOTAI JUNAN SECURITIES LIMITED、TOYO SECURITIES ASIA LIMITED-A/C CLIENT、HKSCC NOMINEES LIMITED等。
中信證券向來是QFII青睞的券商,QFII在中信證券集中交易不足為奇。離奇之處在于,這筆大宗交易沒有絲毫的折扣。一位專業的大宗交易投資機構老總稱,“在業內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不能理解對方為什么高價接盤。這筆交易顯然也不是為了出貨,我猜測有可能是用于融券。”
從邏輯上說,QFII向海外機構借出股票,勢必要在股指期貨上套保,而QFII的套保席位很可能也在中信系下的中證期貨。
不過,到底海外資本的涉入程度有多深,未可量化。
而據宋先生所接觸,國內能做空的機構已然不少,“現在公募基金不能做,陽光私募是信托賬戶,也不能做,非陽光私募更多。”而另一家券商的機構部總監則認為,這群“渾水”很可能是期貨市場的參與者在主導。
無論如何,基金都被動地扮演了做空的角色。券商股作為A股市場的權重、藍籌的代表,向來是公募基金踴躍駐扎的根據地。
今年2季度持倉西南證券較高的主動型投資基金有南方基金旗下的2支債基,合計持有212萬股;持倉光大證券較高的主動性基金有華夏基金(微博)旗下的2只股基,合計持有2371萬股。在2季度持倉中信證券較高的主動型基金有華寶興業旗下的行業精選股票型投資基金,持倉3349萬股。而縱觀最近幾個季度,諾安旗下幾只主動型基金持有中信證券較高倉位達到了連續4個季度,今年2季度諾安平衡證券和諾安靈活配置基金仍持有合計3627萬股。
不止是券商股
香櫞和渾水,以成功做空中概股和港股逐漸為國內熟知。
其做空手段簡單來說就是前期布局自己的做空籌碼,通過指出上市公司基本面上的瑕疵、發布報告,來引起市場恐慌進而拋售股票打低股價來獲利。
國內“空軍”們照貓畫虎,將這一套路搬到了A股市場。做空勢力在多個板塊試水,手段幾乎都是賣空籌碼前期潛伏,用利空傳聞甚至謠言開路,股價隨著利空傳聞的釋放下跌,部分賣空籌碼獲利出局這樣的套路。
在8·13之前,“空軍”在地產板塊已經進行了一次演習。
8月2日,一則關于“近期各地樓市回暖觸動宏觀調控底線,為抑制房價反彈,宏觀政策將出殺手锏,取消地產項目預售權”的傳聞侵入市場,地產板塊聞風暴跌,保利大跌9.17%、萬科跌6.75%。但這一消息并未得到證實。
從部分跌幅較大個股的融券信息可以看出,做空資金在前期早有埋伏。保利地產(微博)在8月2日之前融券余量基本都在320萬股以上,暴跌當日余量大幅減少至245萬股,融券賣出量和償還量都在放大,表明部分資金已在暴跌當日獲利出局。
在券商股之后,有跡象顯示,“白酒”可能是空軍的下一個目標。
8月17日,在沒有明顯突發利空消息下,白酒板塊紛紛大幅下跌,貴州茅臺下跌4.04%、五糧液下跌3.12%、瀘州老窖下跌4.45%。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在日線上已是3連陰,貴州茅臺更是累計6連陰。
白酒板塊頭上的烏云除了白酒高增長“末路說”外,最近鬧得風頭最勁的消息便是茅臺與其他幾大酒廠的“國酒之爭”。
從融券數據方面,已經可以看出“渾水式做空”的痕跡。五糧液從8月1日至14日的融券賣出額合計達1.5億,位居兩市第二位,故未來也不排除有人大規模做空白酒板塊的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