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王凌菲 實習生方晴報道:繼日前高盛減持工行之后,美國銀行近日表示,將出售104億股建設銀行,這是美銀今年第二次大幅減持建行股份,今年8月底美銀就曾以8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建行131億股H股。此次交易完成后,美銀持有的建行股份將降至1%。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近期外資金融機構頻繁減持中國金融股,是受業績下降、歐債風險敞口巨大以及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的影響。而市場人士分析,外資減持潮是否持續還要看歐債危機發展態勢以及外資銀行自身經營狀況。
高盛、美銀相繼減持中資行
高盛減持工商銀行的消息尚未平復,11月14日晚,美國銀行發布公告稱,已與投資者達成協議,將以私人交易方式出售價值約66億美元的中國建設銀行股份104億股。據悉,美銀自2005年6月入股建設銀行以后,先后曾四次減持建行股票,累計套現約194億美元,此次減持后,美銀將持有建行1%股份。與此前高盛減持工行所發表的聲明相同,在美銀減持交易事項公布后,建設銀行以及美國銀行雙方均表示此次減持原因來自于美銀經營和監管需要。
不過,對于外資金融機構頻繁減持中國金融股,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表示,盡管境外機構減持是因為內憂,而非看淡中資銀行股,但是減持行為的確讓外資金融機構拿走大筆真金白銀,落袋為安后的盤點也讓市場看到外資動輒盈利翻倍的投資。
幾大原因直逼外資減持
國際金融監督和咨詢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11月4日發布全球29家“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根據二十國集團協議,這些金融機構將被要求額外增加資本金,美國銀行、花旗、高盛及摩根大通等均名列其中。G20明確要求,具有系統重要性影響的銀行資本金需額外增加1至2.5個百分點。而根據《巴塞爾協議 III》,到2013年全球金融機構的最低核心資本充足率將提高至7%,這意味著具有系統性影響的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需提高至8%-9.5%。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經濟放緩及金融環境惡化,不少銀行的業務規模大幅縮水,歐債風險又困擾美歐銀行業。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調查結果顯示,美國銀行對歐債危機風險敞口總規模大約為6400億美元,大約是美國銀行總資產的5%。如果經過二級市場的擴散,風險敞口更是巨大,因此,減持中資銀行股,提前做好危機準備或也是不得已。
中資金融股成外資“存錢罐”
自國有銀行2005年股改以來,大批銀行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盡管初衷是將國企銀行轉變為現代銀行,但客觀上卻成為外資金融機構的投資良方。繼2008年三年解禁期到來以后,外資減持中資金融股就不曾停止。2008年金融危機,瑞銀將33.8億股中國銀行H股悉數拋售,回報率超60%;美銀則于2009年1月,向國際機構投資者轉讓了56.2億股中國建設銀行,而李嘉誠基金會也適時減持20億股中國銀行股票獲利了結。
而今歐債危機全球經濟放緩,外資機構又開啟了新一輪減持。據羊城晚報記者統計,目前仍保留有外資金融機構股東的國有銀行不在少數,如北京銀行的第一大流通股東荷蘭商業銀行就持有北京銀行16.07%的流通股,而南京銀行第二大股東法國巴黎銀行持有其股份12.68%,交通銀行39.52%的H股持有在匯豐旗下。對于外資機構是否會繼續減持中資銀行,有關市場人士表示,目前歐債危機形勢未明朗,外資是否繼續減持,目前仍難判斷。但目前中資行質量較好,盈利處在世界前列,只要這些外資機構財務不出現問題,不太可能繼續減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