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從持股0.7%到8.7%,聯想集團(00992,HK)CEO楊元慶的大手筆讓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聯想創始人柳傳志10年前分拆聯想,解決接班人問題的收官動作。
6月17日,聯想集團對外宣布,楊元慶已經從聯想控股處購得7.97億股聯想集團股票,其個人持有的聯想集團股票占聯想集團已發行股票的份額從原來的0.7%增至8.7%,涉及金額31.48億港元 (約合26億元人民幣)。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此次楊元慶購股價格為每股3.95港元,較聯想集團上周五(6月17日)收盤價4.17港元折價5.2%。
聯想集團沒有具體解釋楊元慶購股籌資來源。
上述交易完成之后,聯想控股占聯想集團34.82%的股權,仍為單一最大股東,而楊元慶則以8.7%的持股比例躍升為聯想集團第二大股東。
參考2007年楊元慶的 “同門”、神州數碼CEO郭為通過MBO(ManagementBuy-Outs,管理層收購)最終成為神州數碼第一大持股股東的經歷,業界不少人士認為楊元慶或將成為“第二個郭為”,對此說法,聯想公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此次增持完全屬于楊元慶個人行為,并不存在MBO的做法。
MBO猜測
根據聯想集團網站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11月19日,聯想集團的股權結構如下:公眾持股56.93%、聯想控股持股42.35%、董事持股0.72%。楊元慶此次個人增持后,最新持股狀況變為,聯想控股持股降為34.82%,楊元慶持股8.7%,剩余為公眾持股。對于此次增持,聯想集團稱是楊元慶的個人投資行為,聯想對此不予置評,也不會對資金來源等細節問題做出公告。
楊元慶表示,感謝“柳總和聯想控股”支持他做企業的“主人”,并強調,這一交易屬于其個人投資行為,做出投資決定是 “基于對公司美好未來的充分信心”。
然而,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聯想集團或將復制此前神州數碼MBO的做法,讓管理層成為最大股東。
相關資料顯示,神州數碼CEO郭為于2007年8月8日,與軟銀賽富、IDG、弘毅投資等3家投資基金,向神州數碼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和另一股東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提出43%股份的收購計劃。當時聯想控股將29.6%的股權出售給軟銀賽富、弘毅投資和IDG三家基金,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將13.34%股權出售給郭為和軟銀賽富。收購每股作價3.50港元,較公司停牌前每股3.60港元折讓2.78%,涉資13.18億港元。該收購完成后,郭為通過其全資擁有的KIL公司,持股比例由原來的0.10%,變為間接持有神州數碼10.29%的股份,成為神州數碼的第三大股東。
2010年,郭為通過KIL再次以10.5億港元的價格,向聯想控股海外全資附屬公司南明有限公司購得9.8%的股權,成為神州數碼的第一大持股股東,聯想控股在神州數碼所持股份降為5%左右。
據了解,MBO之后的神州數碼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其股價由2007年8月8日的3.60港元大幅升至昨日的12.50港元,期間最高升至17.06港元。
針對MBO說法,聯想集團公關人士對此予以否認,該人士表示:此次增持完全屬于楊元慶個人行為,并不存在MBO的做法,另外根據港交所的規定,如果增持資金為楊元慶個人所有,其資金來源也無須進一步公告說明。
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與神州數碼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相比,聯想集團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聯想集團最近52周內股價均在3.90~5.72港元徘徊。“對于聯想集團來說,業績不錯,股價卻一直多年不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表示,此舉不排除意味聯想集團有更多資本層面運作的可能。
尚乘證券業務部經理鄧聲興則認為,楊元慶此次增持對聯想股價的發展十分正面,聯想目前的股價表現偏弱,并沒有確實地反映公司業績,雖然有投資者擔心利潤率和增長放慢的問題,但他仍然認為聯想未來在移動設備和樂Pad等業務上會有不錯的收益。
資金來源成謎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易中的最大關注點在于股份數量和交易金額龐大。據聯想集團公布的信息,楊元慶是以每股3.95港幣的價格從聯想控股購得約7.97億股;初步估算,楊元慶此次交易金額達到31.48億港元(約合26億人民幣)。
一位聯想內部的中層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此次楊元慶的增持行為,包括公司內部的大多數高管均不知情,“可能只有少數核心人士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不過外界更關注的是,楊元慶高達31多億港元的收購資金來自何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聯想集團近幾年財報發現,2009年~2010年,楊元慶合計收入為1億港元,其中2010財年楊元慶的薪酬包括薪金收入85萬美元、酌情獎金24.6萬美元、長期激勵獎勵604.5萬美元、退休金及退休金計劃的雇主供款8.5萬美元、其他福利9.1萬美元,合計731.7萬美元,2009年各項收入則為722.9萬美元。兩年收入約合1億港元。
另一方面,楊元慶同期通過期權和股票套現也獲得了部分現金收益,根據交易信息顯示,楊元慶在2010年3月9日、10日、11日連續減持571.8萬股聯想集團股票,套現3082萬港元。在2009~2010財年,楊元慶還曾經獲得聯想集團長期激勵計劃約3300萬股股份。如果以現金全額支付,價值為1億港元左右。
除了這些公開的收入,2006年年報顯示,楊元慶年度薪酬收入由并購IBMPC業務之前的424萬港元,增加至2175萬港元,初步估算,楊元慶6年來各項收入進項應該在3億港元左右。
“這些收入并不足以讓楊元慶完成此次收購。”李易指出,楊元慶8.7%的持股到底是個人投資,還是包括了對管理團隊的一部分代持,尚有待進一步證實。
不過,李易同時指出,在楊元慶購入了如此巨大的股份之后,聯想集團其他管理層是否會被允許購入股份值得關注。計世資訊總經理郭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楊元慶此次增持行為,價格、時間點都成為關鍵的因素。
在郭暢看來,楊元慶此次增持的時間點在財報發布之后。5月26日,聯想集團公布了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全年業績。根據財報顯示,聯想集團2010/11財年綜合銷售額較上財年增長30%,達到216億美元;全年稅前溢利為3.58億美元,全年股東應占溢利為2.73億美元。
郭暢推測說,楊元慶的行為雖然是個人投資,但按照目前的情況看,其背后應該有支持的資本力量。一方面從這個價格來看,折價并不高,符合市場價格,這也意味著,楊元慶看好聯想的未來發展,另一方面,30多億港元借貸的資金成本會很高,而通過合資控股的運作方式則非常方便。
針對楊元慶的資金來源,聯想控股發言人桂琳則表示,資金來源是楊元慶私事,聯想控股方面不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