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投資澳大利亞鐵礦石,需要投入的不僅是成本、時間,還有抗風險所需的心力。
11月12日,中信泰富有限公司(00267.HK)澳大利亞子公司的負責人Barry Fitzgerald表示,公司已簽署初步協議,確定了內地數家大型中資鋼廠,將把其投資的、價值40億美元的澳大利亞項目中至多2/3的鐵礦石出售給這些鋼鐵企業,其余1/3鐵礦石供應中信泰富相關鋼企。
據Fitzgerald介紹,這一位于普雷斯頓角(CapePreston)的SinoIron項目年產量為2800萬噸,2000萬噸銷售將面對內地鋼企,但他并未透露具體的客戶名稱。
這是澳大利亞首個由中國負責開采的礦山,但從最初的投資到正式裝船發貨,卻用了近4年的時間。
2006年三四月間,中信泰富以現金2.15億美元收購澳洲SinoIron礦區全部股權,交易完成后,中信泰富擁有SinoIron礦區10億噸磁鐵礦資源的開發權。當時預計,該項目每年產能為1200萬噸,可支持大約25年的開發,資本投資約14億美元。
18個月后,中信泰富又以2億美元擁有了Balmoral地區一個鐵礦石儲量達10億噸的礦區的開采權。當時,該項投資活動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在為中信泰富特種鋼制造業務的原材料供應提供保證的同時,還帶有應對鐵礦石價格連年上漲的投資目的。
“但事實上,這個項目的礦石資源并不算好。”11月13日,業內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由于是磁鐵礦項目,中信泰富投入的工程包括建設選礦廠、球團廠、泥漿管線、港口設施、發電站,還需要海水淡化廠,“投入成本非常大,與近旁的必和必拓、力拓相比,并沒有太大競爭力。”
更糟糕的是,為減少西澳鐵礦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中信泰富“對賭澳元”,簽訂若干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最終導致已變現及未變現的虧損總額為155億港元,引發公司人事、品牌等各項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