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想和現實中游弋了半年之后,匯源掌門人朱新禮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精明的朱新禮早已意識到,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再也找不到可口可樂這么好的買家了。
“如果(與可口可樂簽約)再晚20天,匯源果汁(1886.HK)只能賣30億港元。”3月底,一位與朱新禮私交甚密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與可口可樂簽完協議后,朱新禮2008年底與其私下聊天時,曾透露對匯源果汁的真實估價。 今日焦點2009年4月2日央企一把手降薪國資委認為去年央企負責人薪籌下降符合市場規律,并規定今年集團總部工資增幅不得高于本企業平均工資增幅。A股牛年首季領跑全球 公立醫院改革實施方案即將揭曉 今年糧食產量預計供略大于求 匯源潛在買家估值30億港元 工信部推手落實八大“兩化”試驗區
在可口可樂退出之后,30億港元,也是一家潛在買家對匯源給出的估值。此前,傳聞有意收購匯源果汁的企業包括統一、達能,以及國資背景的中糧集團、華潤集團和國投集團。
“但這個估值與朱新禮的心理價位相差甚遠,即便目前匯源困境重重,朱新禮也不會在這個時候、以這個價格出售。”這位人士表示,通過近期與匯源的接觸,他認為,朱新禮目前仍希望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做大。
錯過“好買家”
“當初可口可樂之所以高溢價收購,是出于中國整體戰略考慮:通過收購匯源,進一步拉開與直接競爭對手百事可樂在非碳酸飲料領域的差距,這種絕對的領先可以保證,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可口可樂對百事可樂形成壓制局面。”一位匯源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稱。
當時,由達能和華平基金牽線,百事可樂、達能、可口可樂的出價分別為10元/股、11元/股和12.2元/股。
除了“超高溢價”,可口可樂還答應了朱新禮一些近乎“苛刻”的條件。
“在看到與可口可樂簽署的部分條款后,我不得不佩服朱新禮的精明。可口可樂基本上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前述接近朱新禮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即便以這么高價收購,匯源的大部分土地和廠房,仍是以租借的形式供可口可樂使用。“也就是說,可口可樂一次性支付179億港元后,每年仍要支付高達數億元的租借費用,這一招可謂是一勞永逸。”
但也正因為匯源在條款上占盡上風,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可口可樂內部的反對聲也越來越大。“今年2月份,我與朱新禮的家人有過接觸,他們表示,當時可口可樂董事會反對的聲音已經很強烈了,收購流產的可能性極大。”
該人士表示,雖然目前無法判斷,可口可樂是否在商務部否決的過程中“做了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務部的裁決符合可口可樂內部的意志,“可口可樂集團內部早就覺得179億元的收購代價過高”。
這位人士看來,商務部否決該收購案后,可口可樂的表態也有些反常。“連一句遺憾都不表示,就直接發表聲明尊重中國官方的裁決,不太符合可口可樂的做法,說明可口可樂早已‘無心收購’。”
從179億到30億
自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被商務部否決后,關于朱新禮仍將尋求出售匯源的消息,便在業界廣泛流傳。
這并不難以理解。在2008年9月之后,匯源果汁更多的采取了防守策略,朱新禮也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放到了原定規劃“上游產業”,目前,匯源面臨資金和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
“匯源為并購做了很多準備,如果不賣,會帶來很多損失。”一位前匯源核心高層對本報記者稱,“最關鍵的是價格。”
“朱新禮想賣匯源不假,但問題是,不是想賣就一定能賣出好價錢的。”上述接近朱新禮的人士也對本報記者表示。
在可口可樂出局后,臺灣的食品巨頭統一企業,曾被外界認為最有可能收購匯源果汁。2005年,統一曾是匯源的戰略投資者之一,但受制于當時臺灣企業大陸投資不得超過企業凈值40%,后將股權轉給達能。1
在“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被否決后幾天,統一企業的掌門人羅智先就透過媒體表達了對匯源的興趣,“匯源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投資目標”。
2007年底,統一的大陸資產在香港上市,基本解決了企業的資金束縛。而面對可口可樂和康師傅在果汁領域的步步進逼,統一也急需“策略聯盟”來實現在果汁飲料市場的突圍。
“但正因為統一以前是匯源的股東,所以,統一非常清楚匯源的價格。”這位接近朱新禮的人士對記者表示,“統一對匯源果汁的整個估值,差不多也就30億港元左右,即便有溢價,離朱新禮的預期也是相差甚遠,所以,在短期內,統一和朱新禮很難達成協議”。
達能作為匯源的第二大股東,也被認為是潛在的收購方。“達能是非常想整體拿下的,因為達能早已無法跟朱新禮很好地合作了,要么達能只有退出。”
但達能同樣清楚匯源的真實價值。“達能當初出高價競購匯源,只為了抬價,如果真的要買,出的價格肯定達不到朱新禮的心理價位。”上述人士表示。
至于傳聞中的三大國資集團,國家投資開發公司旗下已擁有不少果汁資產——國投中魯果汁股份有限(600962.HK),中糧集團和華潤集團也分別擁有悅活果汁、華潤雪花啤酒等飲料資產。
對此,2009年3月31日,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我們和可口可樂有協議”,沒有可口可樂的同意,中糧是不能收購匯源的。而國家投資開發公司一位負責人則表示,不打算通過聯合重組的方式發展飲料業務。華潤集團對此則未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