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艷
香港新股集資連續四年全球稱冠,今年卻難以為繼,上半年IPO募資額已同比大跌84%,僅有298億港元。美銀美林中國投資銀行部聯席主席王竝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微博)》專訪時表示,今年新股融資形勢嚴峻、市況非常波動,但港股IPO市場面臨的挫折只是短暫的。
王竝已在香港資本市場摸爬滾打近十五年。他指出,從歷史角度看,市場一兩年的低迷狀況屬正常。他認為,雖然大型新股來勢放緩,內地民企仍將繼續到港上市,目前情況將是短暫現象。實際上,中國證監會今年將完成內地民企到港上市規模條件的修訂,支持形成“小H股”市場。
同時,香港資本市場將從新股發行逐漸深入至以兼并收購為主的再融資領域。他認為,隨著港交所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嘗試從股票債券傳統證券市場進入商品交易市場,“十年、十五年后再看,香港的資本市場將是不一樣的情況。”
第一財經日報:今年香港新股市場表現低迷,在市況不好的大環境下,一方面大型企業多已到港上市,大型新股發行人減少,另一方面民企信用危機不斷,投資者對民企存有戒心,你怎么看香港IPO市場現況?
王竝: 今年資本市場波動大,大環境影響導致融資放緩,不少公司選擇推遲或中止上市。今年形勢嚴峻融資量低,但從歷史角度看不是太大問題。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香港新股市場進入冰點,2009年卻迅速恢復反彈,總融資額同比上漲4倍。這樣看來,一兩年的低迷是正常和短暫的挫折。
雖然來港進行IPO的大型公司將減少,港交所仍比其他交易所有優勢,特別是規模小的內地民企將不斷進入香港資本市場,我們也聽說內地民企到港融資的管道還要拓寬。
實際上今年全球IPO市場都并不活躍,美國同行與我們的業務有些不一樣,我們主要專注IPO,美國投行則將再融資和兼并收購作為其主要業務。我們也將向這方面深入發展,對前景我是非常樂觀的。
日報: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境外上市融資首選地,回歸十五年來有哪些階段性特征?
王竝:過去十至十五年,香港資本市場經歷了一系列的轉型變革,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中一個舉足輕重的金融中心。1993年青島啤酒(微博)成為第一個香港上市的H股內地企業,實際上在1997年前,香港資本市場以港、澳企業為主,規模相對較小,買方市場的基金也以傳統基金為主,實力不強,資金池也不大。
第二階段的10~15年間,香港資本市場完成了百分百轉變,從本地市場轉型成為大中華地區資本平臺。最開始是掀起有內地背景在香港注冊成立公司的“紅籌股”熱潮;隨后大型國企到香港上市,比如電信、航空、電力、銀行等;此后內地民營企業紛至沓來,比如房地產、消費類民企等。
IPO融資量是檢驗一個資本市場融資能力的很好指標。10年前如果有一個IPO規模達到10億美元以上,不論是投行還是公司,為保險起見都必須在香港市場和美國市場上市,擔心10億美元以上的盤子對香港市場來說太大,擔心沒有足夠訂單認購,擔心即使勉強發出去也會出現認購不足或者價格不是特別好的情況。
不過,今天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后香港資本市場將從區域性進一步轉型為全球性的市場。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不少大型國際企業都到香港上市,如友邦、俄鋁、嘉能可、普拉達等。可以看到香港集資的吸引力增加,同時在香港上市還能起到花錢都買不到的廣告效應。我們參與了其中很多交易,看到有更多的企業表示有興趣到香港上市。
日報:你認為香港資本市場應該繼續往哪些方面深入發展?
王竝:美國同行與我們的業務并不一樣,我們主要專注IPO,美國投行的主要業務是再融資、兼并收購。香港市場兼并收購的數量、金額和活躍度,比歐美市場仍有一定差距。兼并收購的不活躍可能是在港上市公司的性質導致,除國企外,不少民企是由創始人控制,仍處于第一代、第二代階段,進行兼并收購尚太早。相信今后兼并收購的活躍程度會逐漸增加。
我們也注意到,港交所收購LME把眼光放到下一個市場上去,是從傳統證券市場進入商品實物交易市場的努力和嘗試。十年、十五年后再看,相信香港資本市場將是不一樣的情況。
美國有兩個證券交易所,中國的香港、上海和深圳三個金融平臺之間并不是零合競爭,而應合作發展起來。比如近期三個交易所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港股和A股ETF的開通等都是往這方面發展的良好跡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