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記者 薛玉敏
兩年前,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貝爾斯登、美林等國際大投行紛紛破產,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國際化圖謀就此被斬斷。兩年后,中國內地券商重拾夢想,進軍香港市場。
7月20日,國元證券宣布啟動香港公司的上市進程,此前不久,國泰君安香港公司剛剛登陸香港主板市場。
還未進軍香港市場的內地券商也在摩拳擦掌。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的消息,今年5月份以來,已經有光大證券、中投證券、長江證券三家券商申報在香港設立子公司,目前都在等待證監會的批復消息。
“走出去”已經成為內地券商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可回避的選擇。
“要獲得大發展,就必須‘走出去’。券商出海有利于拓展境外業務,參與國際資本市場,是推進境內外業務聯動的橋梁和窗口。”國泰君安在給《投資者報》記者的回復中如此描述上市的意義。
掀起上市大幕
內地券商緊鑼密鼓地準備A股上市的同時,其在香港的子公司也掀起了一股上市浪潮。
7月20日,國元證券公告,將啟動國元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到香港主板市場上市的進程,并授權公司經營管理層聘請中介機構開展相關工作。
這是繼國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后,內地券商在港IPO的第二個案例。7月8日,國泰君安香港子公司——國泰君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國君國際)已經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群益證券(香港)公司分析師黃文泰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兩家公司宣布登陸港交所將對內地券商有較大示范效應,或許將開啟內地券商到香港直接IPO的大幕。
此前,內地券商已經有在香港上市的前例,不過是通過收購香港本地上市券商獲得的上市資格。
例如,去年11月,海通證券決定收購大福證券,今年1月份,完美收官,海通證券成為大福證券的大股東。
黃文泰告訴記者,過去中資券商香港子公司拓展市場,通常會通過收購本土券商來進行,但現在本土券商發展好的沒有幾個,能收購的目標很少。因此,為了更好地發展,目前券商多會選擇直接上市。
“最近有消息傳出,時富證券有出售的消息,據說買方是內地券商。”黃文泰說,時富證券是香港本地券商中業務為數不多的發展不錯的一家公司。
目前,在香港,券商分成三大陣營:外資大行、中資券商和香港本地券商。高盛、瑞銀、摩根等外資大行,牢牢占據第一梯隊的位置,A類券商中有14家券商就是外資大行。
中資券商進入香港的時間不長,最早也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但憑借著內地母公司強大的資本實力和支持,成長迅速。
香港本地券商則處于最尷尬的地位,雖然占據有利地勢,但香港券商大多是家族式經營,不思進取,成長緩慢。
密集設立分公司
和IPO同步,一些內地券商正在紛紛申報設立香港分公司。
《投資者報》記者查看中國證監會行政申請許可受理情況,發現光大證券、中投證券、長江證券都已經遞交了香港子公司設立的申請,正在等待證監會的批準。
一位知情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透露,今年5月14日,光大證券就上報了申請材料,7月13日,已經收到證監會的第一次反饋消息。隨后,記者向光大證券新聞發言人賀云飛求證,賀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正式消息不能透露,但從最近有關光大證券的新聞中還是能看到蛛絲馬跡。
7月11日,光大控股將其旗下全資擁有的光大證券(香港)股權轉讓給內地光大證券,由于將香港的證券業務直接放到內地證券公司業務里在法律層面沒有可操作性,因此極有可能是光大證券成立香港子公司,通過合資或者其他形式來處理光大控股轉讓的證券業務。
上述知情人士還提到,中投證券于6月7日申報了材料,7月5日第一次收到證監會的反饋。長江證券申報的時間晚一些,7月22日剛剛上報。
7月26日,長江證券的新聞發言人向《投資者報》記者證實了這個消息。
截至目前,中國證監會共批復12家內地券商在港設立子公司,包括中金公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國元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申銀萬國、海通證券、國都證券共10家券商。
國際化起步
進駐香港地區,拓展亞太乃至全球業務是不少內地券商的夢想。
招商證券(香港)研究部分析師羅錦明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不管是上市、成立分公司還是收購香港本土券商,內地券商的目的無非是一個:把香港看成開拓國際市場的一個跳板,通過學習香港地區的創新產品以及其他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熟悉國際規則。
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國際大行因各種衍生品,虧損累累,市場心理對于金融創新產品有了一定的抵觸,但就內地券商來說,創新業務遠遠不夠。目前,內地券商的創新業務多集中在各種集合理財產品,金融衍生品幾乎沒有涉獵,遠遠滿足不了內地多元化的金融投資需求。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就曾有一番表述,鼓勵內地券商選擇香港作為國際化起步的第一站。他說,內地證券公司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向海外市場,應當以香港地區為進軍海外市場的首選地,逐步在其他海外市場設立、收購、參股證券類經營機構,從而實現海外市場布局設點,培育和發展海外客戶資源,建立海外客戶基礎,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不斷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進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長江證券董事會在對2010年業務進行展望時也曾認為,隨著國外券商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節奏加快、國際板推出的呼聲日益高漲,適時啟動“走出去”戰略,拓展國際業務,已成為公司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不過,黃文泰也提醒說,內地券商還面臨著重大挑戰。為數眾多的香港子公司主要是開展經紀業務,即便是扎根香港十余年的國泰君安,其主要的發展方向還是零售業務。
招股說明書顯示,2009年國君國際總收入為5.83億港元,其中71%的收入來自經紀業務,3.2%來自投行業務。
這樣的業務構成主要因將近93%的客戶具有中國內地背景,僅7%為香港本地客戶。黃文泰認為,雖然這給公司帶來很大利潤,但是這使業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公司所在市場,而在機制、人才、服務等方面,仍與真正的“國際化”相去甚遠。
事實上,日本證券界經過多年自身發展,只是在并購了雷曼兄弟之后,才誕生了立足全球的野村證券,但成效如何還尚待觀察。“何況剛剛邁出第一步的中資券商們?未來10年,香港能否走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中資券商,前景不容樂觀。”黃文泰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