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熱捧中行H股 A股審批已經完成定價可能略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3日 12:19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巫燕玲 5月11日,市場關注已久的中國銀行H股發行正式進入路演階段。 記者從承銷商處得知,中行此次融資額將達到82億至99億美元,并因此超越建行,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IPO(首次發行)項目。
另據記者了解,同樣備受關注的中行A股上市計劃也在進行中。據知情人士透露,中行的A股上市時間和H股相隔不會太久,因為中行的上市方案中“A+H”屬于“一次審批,分次實施”。由于香港市場和內地市場不同,他認為A股的定價可能會略高于H股。 定價或將突破預期 按照計劃,中行將在5月18日公開招股,23日截止公眾認購,24日定價,6月1日主板上市。 據中行承銷商透露,中行計劃發行256億H股新股,占其擴大后總股本的10.5%,發行價格指導區間為2.50至3.00港元,市凈率(發行價與其賬面價值比)約為1.9至2.2倍。按照這個價格,其集資額將達到82億至99億美元,而如果中行行使超額配售權,首發規模將增加到15%,達到95億至114億美元。 此前建行(0939.HK)發行價為2.35港元,市凈率約1.96倍。不過目前建行和交行的市價已遠高于中行此次的發行價格。 按照定價規則,路演定價是海外發行定價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路演后的價格將成為最終定價。建行當初最后定價在2.35港元,即為當時發行價格指導區間的上限。 凱基證券分析員唐慧敏認為,在此前的策略投資者認購中,香港各大富豪團和地產集團均紛紛踴躍認購。唐認為,按照此趨勢,中行在路演之后如果反映很好,價格有可能會更高,甚至超過發行價格指導區間的上限。 盡管香港很多基金經理認為中行的這個價格折扣太低,但在如此熾熱的投資氣氛中仍舊可以接受。有基金經理表示,在建行和交行良好的市場表現后,中行仍舊是其投資組合中的較好選擇。 基金擔心認購不中 另據記者了解,中行此次首發已獲得12位富豪及財團青睞,認購總值達21.6億美元,占IPO總額的22%。香港本地富商包括李嘉誠、新世界(資訊 行情 論壇)主席鄭裕彤及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均紛紛認購。另外日本三菱東京UFJ銀行、東亞(0023)、平安保險(資訊 行情 論壇)(2318)、中國人壽(資訊 行情 論壇)(2628);新鴻基(0016)、信和(0083)、九倉(0004)、嘉里建設(資訊 行情 論壇)(0683)及南豐集團等集團也率先認購。它們均可獲分配1.6億美元的中行股份。 “即將上市的中國銀行或工商銀行都有可能成為(中國人壽的)投資對象。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是一家非常棒的商業銀行,我們會努力爭取對中國銀行的投資機會。”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主管投資的副總經理劉家德向記者明確表示。 此外,持有中行4.8%的淡馬錫,也將行使認購權,在中行上市時認購5億美元股份,以防止股權被攤薄。 在香港市場上甚至出現有關機構正在大筆沽售建行和交行股票,為認購中行股票做資金準備的說法。有消息說中國人壽就已減持一部分建行的股票,對此傳言,劉家德解釋說,中國人壽減持建行股票只是一種策略。 無論傳言是否屬實,中行被熱烈追捧已成事實。 唐慧敏告訴記者,由于投資者對中行股票熱烈追捧,除去策略投資者認購的中行股票,留給公開投資者的股票已經所剩無幾。她預計,中行將像建行一樣,行使超額配售權,把首發規模進一步增加15%。她表示,即使這樣,對于強勁的市場需求來說,供給依然不充裕。 由于基金也只是在公開招股后才能認購,所以甚至有基金經理擔心無法認購到中行股票。 A股審批已經同時完成 在中行H股上市已成定局時,中行A股上市也呼之欲出。 據某位知情人士說,中行的A股上市時間和H股相隔不會太久。因為中行的上市方案中為“A+H”,這屬于“一次審批,分次實施”。而記者此前采訪香港和內地多位證券人士,他們認為,中行會是A股重開IPO后首發的幾只股票之一。 對于中行的A股市場估值,由于香港市場和內地市場的不同,上述人士認為A股的定價可能會高于H股。根據公開資料,中行2005年凈利潤為259.21億元人民幣,較2004年同期增長16%。倘若中行的H股發行價為上限定價3.00港元,那A股的發行價則將略高于這個價格,但幅度不會太大。 某券商研究員表示,A股市場估值和香港市場正在漸漸趨同,但是仍舊有差距,中行在半年內上市的話,其估值仍舊會比香港市場高。 申銀萬國(資訊 行情 論壇)研究員勵亞敏認為,中行未來在H股的表現對其在A股市場將有連帶作用。但其定價要看中行的公司基本面和國內投資者的需求而定。 她認為,中行將來在A股市場的籌資額與其在香港的集資額沒有太大關系。在A股市場上的籌資額完全取決于中行將來的發展需求。國內市場并不缺錢,國內股市可以承載中行這樣一只股票。她認為,盡管從市值來看,內地市場和香港市場不一樣,金融股并不是強勢板塊,但未來的趨勢是國內市場金融板塊也將走強。 本報記者萬云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