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上市三大看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1日 10:06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西南證券 周興政 昨日,香港聯交所上市委員會對中國銀行的上市申請進行初步聆訊,集中討論中行策略股東的持股量、會否構成關聯交易以及事先授予企業或基金大戶的股份應否計算在公眾持股量部分等技術問題。中行如能順利通過初步和正式的聆訊,預計5月中旬就能進行公開招股,并將在6月初掛牌。
全流通仍是懸念 相關消息顯示,中國銀行的融資規模可能將在60-80億美元(約468億至624億港元)間。雖是一只重磅股份,但在近年來的H股市場中,既非融資規模最大的股份,也非第一只銀行類H股。不過,中國銀行選擇在目前這個較為敏感的時機上市,還是能給市場帶來不少的興奮點。 對于中國銀行的上市,全流通問題仍是不少投資者關心的重中之重。盡管在去年10月底全流通的建設銀行(3328)在H股市場掛牌后,陸續上市的東風汽車(0489)、廈門港務(3378)以及中國建材(3323)等H股公司都未能效仿這種模式,但這些公司在規模和重要級別上可能都會有所遜色。中行則和建行地位平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認為中行的上市應有全流通的待遇。 全流通的好處不言自明。這種模式除能在股權結構方面做到和國際充分接軌之外,還能有效避免未來做全流通股改時可能遇到的各種麻煩,也更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今年兩會期間,內地三大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官對中行全流通上市一致肯定,與這方面原因不無關系。 不過,近日坊間也有消息稱,中行可能將最終放棄全流通的上市模式,融資規?赡芤灿幸欢ǹs減,原因是為其今后在內地A股市場的二次上市作鋪墊。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士認為,由于內地A股市場的股價大多高于H股,若中行未來在國內溢價發行A股,大股東持股轉變為A股之后,可獲得更多的增值。 結構性變化再度出現 不過,筆者之見,對中國銀行的這種坊間觀點頗有一廂情愿的嫌疑。在兩地市場對比差異愈加縮小的情況之下,這種長期預期畢竟還有不少變數。對于中行而言,擺在目前的變數卻在于其招股價格的高低。 目前,在港上市的兩只銀行類H股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3328)表現不俗,估值較香港同業藍籌股份明顯為高。但中行如果參照建行、交行目前的估值水平進行定價,卻需面對市場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而且,中行之后,中國工商銀行等內地銀行企業還將來港上市。另外,香港市值最大的銀行股匯豐控股和中國銀行在港上市的控股子公司中銀香港目前的市盈率均不足13倍,具有一定的標竿作用。 一系列內地銀行企業來港上市,將給H股市場帶來愈加深刻的結構性變化。中國銀行上市之后,必定成為H股指數成分股。無論其是否采取全流通的上市模式,未來六只金融H股都不可避免地會在H股市場占據支配性地位。目前,這類公司偏高的估值狀況已經受到較多非議,股息回報率偏低也是不容質疑的事實。金融股在H股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意味著H股指數整體估值的升高以及整體回報率的降低。 外資爭相入股為哪般 如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一樣,即將上市的中國銀行也受到了境外策略投資者的多方追捧。早在中行申請上市之前,就已引入多名策略股東,包括新加坡淡馬錫、蘇格蘭皇家銀行、美林、瑞銀以及香港富豪李嘉誠基金會等。另有消息稱,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0001)及和記黃埔(0013),亦有望成為中國銀行的策略投資者。 多年來赴港上市的內地大型企業一直是海外投資者追捧的焦點,其中原因并不難以理解;仡^看看中石油(0857)和中石化(0386)這兩家公司歷年的分紅和股價增值狀況就會明白。不過,行業因素畢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從最近多年的情況來看,內地基礎行業的龍頭股份因遭遇過分炒作,導致多數股東深套其中的情況并不鮮見。 此外,對于諸多投資者來說,雖然數月來香港新股的賺錢效應再度顯現,但投資者對于新股的選擇亦需謹慎。并不是擁有大量外資策略投資者的股份都值得不顧價格而大手買入,原因很簡單。首先,巴菲特只有一個。從香港股市近年來的情況看,知名外資機構出現投資失誤的情況比比皆是;其次,外資作為策略投資者的持股成本通常較低,這種優勢是一般的投資者無法比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