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筆者觀察,那些在上市前夕呈現高速增長的創業板公司,實際上大部分有業績包裝的成分,一旦完成了上市圈錢就開始回歸真實,才導致上市公司業績出現了巨大的滑坡。如果上市公司報表中出現研發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一些非正常的費用突然大幅飆升時,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在攤銷IPO的隱性開支,或者是控股股東在進行財務騰挪。
北京大學教授何小峰曾算過一筆賬,一個優質的企業要想及時上市,光臺面上的活動經費就達“656萬元”,而“臺底下”則要花費10倍左右,其外還有一些“PE腐敗”。而這筆巨額的“尋租”費用又被企業在上市后攤銷到上市公司。于是,很多上市公司就出現了一上市就造假、一上市就業績“變臉”的怪象。
當務之急,應盡快將證券發審的權力從監督部門中獨立出來,引進注冊制,減少權力發審的環節,減少企業上市成本,但要“寬上市,嚴監管”,要提高違規成本。蘇培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