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上海本地股重組,從來都是上海股市的一大熱點,可以說每年都會引爆數次,但真正進入大規模操作階段,卻是近兩個月的事。本地股重組之所以由“題材”越來越演變為“實質”,在筆者看來,乃是形勢使然。
賀宛男
本周四,上海本地股錦江股份、上海醫藥、上實醫藥、申能股份以及央企上海電力,一齊發布有關重大重組和戰略合作的公告。其中,錦江股份正與控股股東醞釀重大重組事項,公司股票自8 月6 日起停牌;有媒體分析,錦江集團很可能將錦江之星等股權置入。上海醫藥和上實醫藥因策劃重大重組股票已于6月18日停牌,其中上實醫藥提到,公司控股企業廣東天普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增資事宜,已經獲得廣東省外經貿廳審核批準。一外資股東以5元/股的價格,認購廣東天普定向增發2000萬股股份,后者由8000萬元增資至10000萬元。申能集團與央企中電投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申能股份和上海電力不僅將攜手共建燃氣電廠,還將“共同探索在能源服務、金融等其他領域加強合作”。
上海本地股重組,從來都是上海股市的一大熱點,可以說每年都會引爆數次,但真正進入大規模操作階段,卻是近兩個月的事。本地股重組之所以由“題材”越來越演變為“實質”,在筆者看來,乃是形勢使然。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7.1%,經濟復蘇跡象已十分明顯。但同期上海GDP增長僅為5.6%,增幅位列全國各省最末,系1992年來最低;在三大產業中,僅第三產業增長(增14.2%),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下降0.5%和3.6%。第三產業14.2%的增長率,主要來自金融和房地產業,其中金融業增長27.2%,商品房銷售增長27.9%。
再來看資本市場,市場上被稱作上海股的共約150家,合計市值約3萬億元,若剔除寶鋼、交行等央企,120余家本地股市值約2萬億元,不足兩市總市值(約23.5萬億元)的十分之一,以上海經濟之實力,以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之雄心,這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
本地股重組,實際上是國企重組。因為“上海模式”從來都是由政府主導,對城市的各種資源進行盡可能的有效配置。粗加分析,本地股中國企控股的大概可分為三大塊、約70家上市公司:即“二產”八大集團(電氣、上汽、華誼、紡織、儀電、上實、建材、光明);“三產”八大集團(上國投、百聯、久事、城投、錦江、地產、上港、機場);區縣國資控股,尤以浦東國資控股6家最多。這三大塊中,最有希望重組的或是以下幾個板塊:
(1)、金融板塊。本地金融股實際僅三家:浦發、海通和愛建,太保第一大股東為寶鋼集團旗下華寶信托(17.4%),二股東為申能集團(16.6%)。從申能集團與中電投擬“戰略合作”,以及金浦基金由上國投和中金公司各投資50%看,上海要做大金融極有可能與央企或外資合作;在海通證券成功借殼后,上海的其他券商和金融企業借殼上市可能性很小,因為有關部門目前已基本不受理金融企業借殼上市,盡管本地股中殼資源還不少。如此看來,占有較多金融資源的如申能集團頗有機會。
(2)、產業交叉或不清晰者會逐漸厘清,某些不適合做上市公司的也會逐漸退出。前者如上實集團,有跡象表明將主要從事醫藥和地產,百聯集團旗下第一醫藥很可能與之重組;紡織控股旗下兩公司申達和龍頭(包括大電氣控股的中紡機和二紡機),紡織業基本已不成主業,很有可能“讓殼”做別的(如地產等,因為紡織廠擁有大批地皮)。后者如申通地鐵,作為公共交通,巴士股份已改做汽車零部件,申通地鐵也有這個可能。
(3)多子女家庭。如儀電集團,旗下有大小飛樂、金陵、自儀等,儀電集團力量并不強(要不然廣電電子和廣電信息當初不會讓給上汽),很有可能會賣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