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上海證券:藍籌股雙重價值助推大盤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08:13 中國證券報
上海證券研發中心 彭蘊亮 近期大盤震蕩上揚,成交量同比縮小。在中石化復牌因素的刺激下,G聯通、G江銅、中國國航等大盤藍籌股表現不俗,成為指數上漲的“助推器”。我們認為,藍籌股在業績預期向好、動態估值偏低的情況下,將成為下一階段行情的主力軍。在其帶動下,大盤9月份以震蕩蓄勢為主,主升段將出現在第四季度及明年年初。 亮麗業績助推大盤 剛剛結束披露的中報顯示,以中國石化為代表的藍籌股業績亮麗,充分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成為大盤長期穩步上揚的“助推器”。 在宏觀經濟欣欣向榮的帶動下,上市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繼續增強,藍籌股的業績表現十分突出,充分體現了藍籌股的中流砥柱作用。統計顯示,市值在前百名的100家藍籌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的凈利潤達1010.72億元,約占已披露半年報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的79.11%,比去年的76.53%更加集中。中報數據同時顯示,盈利能力最高的十家藍籌公司,在去年上半年盈利總額為363.41億元,但到今年上半年就增長到了596.33億元,增長了近64.09%,遠遠高于今年上半年已披露公司的凈利潤增長速度,占到深滬兩市的盈利總額近半壁江山。 其中,中國石化以206.79億元的凈利潤力壓群雄,仍然高居榜首,比去年同期多掙了26.35億元;上市不久的中國銀行以190.24億元的成績緊隨其后;G寶鋼以43.89億元凈利潤名列第三。與去年同期相比,盈利前10名多了許多新面孔,包括G鞍鋼、G江銅、G民生、G聯通以及新上市的中國銀行和大秦鐵路。 我們認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做大做強的動力和能力越來越強,大盤藍籌股對指數的推動作用將不斷強化,A股市場從長期來看仍將給投資者帶來驚喜,創出新高在意料之中。 估值優勢引領熱點 從估值水平來看,經過幾個月的震蕩以后,大盤藍籌股的估值水平已回落到合理區域,有望再度成為市場熱點,引領大盤穩步向上。根據最新中報測算的動態市盈率數據顯示,滬深300成份股的動態估值水平已降到20倍左右,如果考慮到中國石化等個股股改復牌的因素,滬深300的實際估值水平已經在20倍以下,和香港國企股的市盈率水平較為接近。同時,此在上證50指數成份股當中,G長電、G招行等代表性較強的藍籌股的平均市盈率也降到20倍以下。相比起那些市盈率高達四、五十倍的股票來說,大盤藍籌股未來的下跌空間顯然有限得多,因而具備較強的防御性,同時又不失進攻性,是大盤在盤升途中最強有力的一個市場熱點。 統計同時顯示,2006年上半年,小盤股票指數上漲70%,遠遠超過大盤股票指數40%的上漲幅度。上半年股市上漲使得A股整體市盈率水平重新超過20倍,而目前A股前10大上市公司市盈率平均為15倍,前20大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為17倍,大盤藍籌股普遍估值偏低。從個股來看,中行A股和H股的折價有彌補的動力,聯通、長江電力等年初以來漲幅遠落后于大盤,存在較高的補漲動力,而大部分大盤鋼鐵股市凈率不足1倍,無疑也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因此,藍籌價值股將成為中國股市未來長期走牛的根本動力。 此外,股權分置改革使得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利益得到統一,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在長期內將不斷上升。在長期A股走牛趨勢下,投資者會越來越理性,市場會越來越成熟,價值和價格嚴重偏離的現象必將得到糾正,價值型股票的價格終將反映價值。反映在市場上,我們發現近期中國聯通、中國國航、招商銀行等藍籌股的短期漲幅都超越了大盤,藍籌股的估值優勢正在逐步體現出來。 震蕩蓄勢迎接主升段 市場走勢方面,綜合近幾個月成交量來看,5月以后,滬深股市日均交易量從600億至700億元(最高達到891億元),先下降到400億至500億元的水平,再到200億至300億元左右,顯示投資者心態已從興奮回歸理性。短期大盤雖然處于盤升途中,但上升空間相對有限。預計9月大盤依然以箱體運行為主,創新高的時機大約在第四季度以后。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新一輪行情的主要動力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金融、地產等行業的價值重估,整體上市與資產注入潮帶來外生式的業績增長,大盤藍籌股的估值因融資融券與股指期貨等制度創新獲得小幅提高。從近期的市場熱點看,金融地產和整體上市這些行業和主題上的主線已經開始成型,但主導品種由一線———二線———三線的轉變跡象同樣相當明顯。因此,我們認為,雖然新一輪行情已經從部分品種上先行啟動,但結構性的震蕩近期內仍會延續,而在上述上漲動力支持下,結構性調整所導致的回落空間將相對有限,可以視為繼續增持相關潛力品種的機會。 綜合上述,可以認為,在藍籌群體的帶動下,大盤短期有繼續走高的動力。不過由于市場熱點更多只是集中在一些局部區域,大盤上升的高度不會太高,以結構性調整為主的箱體格局仍將在9月延續,從第四季度到明年年初,大盤將出現下一個主升段。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