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放實戰掘金:第一單效應是福還是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0日 17:00 北京首放 | ||||||||
北京首放 3月8日,各大媒體高調報告了中國人壽、泰康人壽、新華人壽等保險公司完成了A股第一單,市場因此人氣大振,股指也順勢突破1300點,此后,關于保險資金入市的話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今日媒體再次公布平安保險也完成投資A股第一單,從目前市場反應來看,對于保險入市更多寄予了厚望,希望股指因此也夠持續走好,但仔細分析保險資金第一單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第一單效應”風險大于收益,盲目追捧不可取! 面對如火如荼的保險資金“第一單效應”,不由得想起發生在2003年的另一次“第一單效應”,2003年7月10日,倍受市場廣泛關注和寄予厚望的QFII制度正式實施,首家提出申請并首家拿到QFII資格的瑞銀投資在7月9日下達A股第一單,這一消息在7月10日被媒體正式披露,引起市場高度關注,瑞銀投資第一單買入的寶鋼股份、上港集箱(資訊 行情 論壇)、外運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中興通訊(資訊 行情 論壇)出現放量大漲,一時間,QFII第一單概念股票成為市場追買的熱點!股指也因此出現大幅上漲,滬指當日大漲30點,市場普遍認為大盤將由此展開新的上攻,但遺憾的是,不論是指數,還是QFII第一單概念股票,其隨后的表現都頗讓人失望,滬市指數在經過了短暫的小幅上漲之后便步入了漫漫熊途,QFII第一單概念股票出現短線上漲后也普遍出現調整。QFII“第一單效應”的歷史表現告訴我們“第一單效應”更多是心理炒作,并不能對市場造成太大影響,也不會給投資者帶來預期收益,其中蘊藏的風險大于收益,操作中過分迷信“第一單”是不可取的! 現實表現提示我們“第一單效應”炒作勝于理性,逢低吸納更明智! 縱觀最近急劇升溫的保險資金“第一單”,我們發現與當年的QFII第一單有著驚人的相似,那就是買入的品種都是基金重倉持有的績優、藍籌股!消息披露時股指大漲25點!雖然我們對這些品種也是持有長線看好的態度,但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品種就沒有階段調整風險、就會一直漲上去呢?對此我們持以懷疑的態度,為什么呢? 首先,保險資金第一單介入時機值得懷疑。在前期保險資金獲得直接投資股市時,保險公司都披露了投資原則,其一是選擇行業龍頭、選擇成長性好、業績優良的品種,對此應當給與肯定,因為保險資金屬于自負盈虧的機構,贏得起賠不起,選擇績優、藍籌等優質資源進行投資是正確的。其二是不買入漲幅較大的股票,這一點與最近第一單披露的信息就有些矛盾了,因為首家保險公司第一單買入的股票就有中興通訊、長江電力(資訊 行情 論壇)、鹽田港(資訊 行情 論壇)等,這些股票都在高位,并且漲幅巨大,以中興通訊為例,不要說從低位19.33元算起,累計漲幅高達65.8%!單是從“2.2”行情算起,其階段漲幅也高達31%!鹽田港復權價也突破了30元,在歷史高位,去年除權后的階段漲幅也高達68%!在這么高的價位、累計漲幅巨大的情況下保險資金下達“第一單”,確實與其“不追高”原則相違背。 其次,保險資金第一單“做秀”成分居多。保險資金第一單介入的品種都是基金重倉持有的品種,并且都有了相當大的漲幅,基金帳面盈利十分豐厚,在這種情況下,相信保險資金不敢大舉建倉,如果是這樣,豈不是成了基金的“轎夫”!為基金獲利套現創造了條件!退一步說,就算保險資金想大舉介入股市投資,恐怕現在也沒有這個能力,一是保險資金剛剛直接入市,由過去的依靠基金變為單打獨斗,保險資金對具體操作并不熟悉,還需要一個對中國股市重新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保險資金不會冒險大舉進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市場;二是保險資金直接入市剛剛開始,要想在這個市場獲得生存,必須具備一大批高級專業理財人員,而要想召集這么多高級人才,決非短期能夠實現的,這也是制約保險資金目前不會大規模入市的關鍵因素。 總之,對于保險資金第一單涉及到的股票,大家可以長線看多,因為未來的事情誰都說不清!但歷史經驗、現實表現所揭示的階段調整風險我們必需要高度關注!對于保險資金高位拋出的“繡球”,我們還是要學一學足球的基本要求:用腳接球而不是用手接球!因為用腳接可以在最低的點位拿到球,還可以把球踢得更遠!北京首放之所以多次在底部挖掘出暴漲的黑馬,其神奇之處就在于此,無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