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俊東
市場常常將資金面的緊張歸咎于宏觀經濟環境,而忽視了A股資金池本身的千瘡百孔。
2010年,上證指數下跌14.3%,遠超出當年初絕大部分機構的預計。資金面的緊張確實是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將資金面的緊張完全歸咎于貨幣政策收緊并不合適。
雖然2010年貨幣政策有所收緊,但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累計新增貸款7.95萬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72.58萬億元,同比增長19.7%,這兩大數據雖然比2009年的9.59萬億元新增貸款以及27.68%的M 2同比漲幅要低,但還是遠高于2008年前的水平,2008年新增貸款創歷年新高,也才4.91萬億元,M2同比增幅為17.82%。
造成資本市場資金面緊張,也許正是資本市場本身。
萬億失血
一邊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一邊是巨大的抽水管道,股市資金池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
A股上市公司喜歡采用幾乎毫無成本的轉增股本方式分紅,卻不喜歡給投資者支付真金白銀。
來自中證登的數據顯示,按紅利發放日統計,2010年,A股上市公司實際發放給投資者的現金紅利金額為953.16億元。
跟A股上市公司超過27萬億的總市值,以及接近20萬億的流通市值相比,這只能算是杯水車薪。
雖然現金分紅也有除權問題,但畢竟算是上市公司在不斷融資之余,給予投資者真金白銀的回報,這些資金留在市場,將會實際增加A股資金池的規模。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沒有增量資金流入,僅僅依靠不足千億元的上市公司分紅,實在不足以彌補每年IPO和再融資抽走的龐大資金。
IPO和再融資每年從A股市場抽走巨額資金,2010年,這一數字更是驚人。萬得數據顯示,2010年IPO家數達到349家,242個交易日,平均每個交易日有1.44家公司上市。IPO融資金額達到4932.305億元。
除了IPO外,通過增發再融資的上市公司也達到170家,平均每個交易日有0.7家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融資,融資金額高達3771.756億元。
配股數量雖然不多,但2010年也有18家公司實施配股,合計融資1438.218億元。
由此可知,2010年上市和再融資合計從A股市場抽走1.01萬億元的資金。
IPO和再融資的過于頻繁盡管已經引發市場的眾多質疑,但是IPO和再融資畢竟是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而在交易環節的眾多“滲漏”,卻是細水長流,侵蝕著A股市場的資金池。
709億元“滲漏”
除了IPO和再融資外,證券公司收取的投資者交易傭金也是一個主要的抽水管道。
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部106家證券公司實現證券經紀業務及服務凈收入1084.90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該部分資金雖從A股抽離,但是證券行業有著龐大從業人員,的確為投資者提供了服務,且終會有部分資金通過券商自營等方式回流A股。
相對IPO、增發、配股及券商收取的傭金,交易所經手費、印花稅、證券交易監管費等三項費用,從A股資金池抽走的“頭寸”要少得多,但是,這部分資金不會直接回流A股,因此每年的“滲漏”卻不容小覷。
交易所經手費由交易所收取,而印花稅、證券交易監管費則由交易所分別代國家稅務總局和中國證監會收取。
從收取比例來看,三項費用在每次交易的收費均相當低。
其中,交易所經手費方面,深市按成交額的0.01475%收取,滬市則按成交金額的0.011%雙向收取;印花稅按成交金額的0.1%單向收取;證券交易監管費最不為投資者熟知,其收取主體是中國證監會,按成交額雙邊收取0.004%收取。
雖然在單筆交易中,三項收費均非常低,但是累計一年后,其規模相當龐大。
據記者統計,2010年,滬深兩大交易所的交易經手費會達137.56億元,分別為深交所70.86億元和上交所66.7億元。
而對中證登2010年的代扣印花稅情況統計表加總顯示,2010年A股印花稅合計達到528.37億元。
按照2010年滬深兩市合計54.34萬億元的交易總額計算,當年收取的證券交易監管費則為43.47億元。
上述三項費用合計高達709.4億元。
在二級市場表現不佳的2010年,僅僅是三項費用中絕對額最低的證券交易監管費一項,就已經大大超越A股市場最主要的投資者——基金業為投資者創造的利潤。
來自好買數據顯示,2010年,60家基金公司的總盈利僅有27.68億元,而創造出這部分利潤的基金行業,管理的資產規模合計達到2.5萬億元。
如果將滬深交易所的收入跟A股超過兩千家上市公司相比,2009年合并報表的營業收入,能夠超越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上市公司,分別只有220家和22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