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胡學文
本報訊 證券時報信息部統計數據顯示,自今年1月11日上證綜指創下年內最高點以來,截至6日收盤,深滬兩市總市值縮水已超過3萬億,幾乎接近“3萬億俱樂部”之一山東省的去年GDP總量。從行業來看,采掘業、金融和保險業、金屬和非金屬、房地產等行業“貢獻”最大,市值縮水占據“半壁江山”還多。
數據顯示,今年1月11日,上證綜指達到最高點3306.75點,隨后大盤一路下行,昨日達到最低點2739.70點。在該時間區間內,兩市總市值也出現了極大的變化——1月11日兩市總市值為248402.98億元,而截至6日收盤,兩市總市值為218378.48億元,市值縮水高達30024.50億元。
分行業來看,自1月11日的本輪下跌以來,采掘業、金融和保險業、金屬和非金屬、房地產業等行業充當了下跌“急先鋒”。 統計顯示,采掘業個股市值縮水超萬億,達到了10335.70億元,占據縮水總市值的34.42%;金融、保險業緊隨其后,相關個股市值減少8899.29億元,占比縮水總市值接近30%。此外,金屬和非金屬行業、房地產業的個股市值縮水占比也分別達到了11.45%和7.42%。
據可比數據顯示,自1月11日指數最高點以來,僅有醫藥、生物制品,農、林、牧、漁業和傳播與文化產業等三個板塊的股票市值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均十分有限。其中,醫藥、生物制品板塊市值名列市值增幅排行榜首位,但增加市值規模也僅在1200億左右。
從個股來看,眾多權重股成為了市值大幅縮水的罪魁禍首。1月11日上證綜指最高點以來,市值縮水排行榜前十名的公司全為兩市權重股。其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縮水市值就超過了6000億,也分列市值縮水前兩位。此外,工商銀行、中國神華、中國人壽、中信證券、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海通證券、興業銀行則分列后8名,上述10家公司的市值縮水總規模接近1.5萬億元。
盡管大盤今年一直處于下跌通道,但自去年5月6日以來,仍然有不少個股股價創出新高。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5月6日以來,漲幅超過100%的個股有8只,其中科達機電名列漲幅榜第一名,上漲幅度達到了195.78%。此外,江中藥業、武漢塑料、歌爾聲學、登海種業、德賽電池等個股的上漲幅度也超過了150%。
不難發現,領跌的多為資源、金融和地產類權重股,而以醫藥、新能源為代表的中小盤股則在本輪下跌中走出獨立行情。分析人士認為,金融、地產和資源等傳統藍籌板塊的持續下跌,正是凸顯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消費行業的投資機會,其本質則是國家下決心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