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的時間吸收了國際上創業板的經驗和教訓,進步的退市制度可以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10月30日,曾承載良好愿望的創業板開閘。開盤當日,首批上市的28只股票均一飛沖天,在普遍大幅高開的基礎上,所有股票至少觸碰了一次漲停限制,金亞科技更是一舉上摸到80%的漲幅,上市首日所有股票平均漲幅達到106%。但接下來的第二個交易日,在經歷了首日瘋狂的爆炒之后,創業板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除了吉峰農機漲停,絕大部分股票放量下跌。繼中石油A股天價上市后,創業板成為各路游資又一個肆意縱橫的平臺。
10月20日至10月24日,《上海國資》赴北京參加私募10年中國論壇,期間采訪十數位創投代表并業內著名專家和國外證券交易所駐北京首席代表。他們的立場不同,對創業板看法自然迥異,也正因為如此,才可能更清晰更全面認識和解讀歷經10年風雨才誕下的中國創業板的獨特面孔。
左小蕾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退市制度是最大的進步
《上海國資》:創業板市盈率之高出乎想象,引起市場很大的質疑,您怎么看?
左小蕾:價格定得很高,你可以不要去買呀。如果只有20多倍市盈率,加上盤子小,資金進去肯定會亂套的,可能比我們現在看到的結果更糟。這么定價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因為定位是“高成長”,跟傳統行業是不一樣的。高成長、高風險、高收益,我們一定要清楚,這是證券市場的常識。不能以中小板心態去看,這些是微型企業,一定伴隨高風險。所以,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就不要去參與。
《上海國資》:但是不能否認,他們的市盈率確實高得離譜,最高達到了70多倍,這樣也是合理的嗎?
左小蕾:舉例說明,垃圾債券的定價往往很高,為什么?因為它價格高,你一旦投機準了就會賺很多錢。創業板公司也一樣,你持有它的股票,可能你會賺很多,也可能它很快倒閉,你持有的股票一文不值。這就是價格高的理由。
《上海國資》:但是防范風險是監管部門必須考慮的。
左小蕾:創業板最大的進步是退市制度,符合要求堅決退市,明白地告訴大家風險。不像主板,沒有實質性風險,完全沒有流動性、什么業務都沒有的公司在主板太多,而且還在炒。這是投機文化,放大賭博效應。創業板的退市制度起碼對上市公司是一個非常大的約束,它告訴你,做不好就不要上市,不能存在僥幸心理。
《上海國資》:但是這種退市制度很可能造成的一種現象是,我作為一個自然人,融到足夠的資金后,大可以以后不事生產,一退了之。
左小蕾:大股東是有限售期限的。上市公司都是有至少3年非常好的業績,純粹為圈錢上市不太可能。當然不排除有人這樣做。那他應該受到懲罰。現在交易所出了一些規則,但是尚不能斷定這些規則是否會阻止違規行為。
《上海國資》:您認為中國的創業板會成功?
左小蕾:10年的時間吸收了國際上創業板的經驗和教訓,進步的退市制度可以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主板最大的教訓就是沒有嚴格的退市標準。創業板在這點上是最大的進步,也是更成熟的表現。我不是說現在的創業板制度完美無缺,但是制度總是不斷完善不斷規范的,納斯達克市場制度也經歷過很多變革。當然,國際上創業板成功的并不多。
周茂清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成立創業板不如設立三板
《上海國資》:您跟蹤研究創業板10年了,對剛開閘的創業板怎么看?
周茂清:就是另一個主板。當初希望創業板可以成為眾多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服務的平臺。
比如進入門檻寬松,非審核制,鼓勵暫沒有業績企業上市等。但是,目前的創業板交易規則與主板不相上下,企業也要經過審批也要排隊才能上去。比如也要高昂的公關成本,包括上市前輔導,爭取地方政府推薦資格,上市前的過會審批等環節都沒有少。對于解決眾多中小企業融資的困難可謂杯水車薪。最多是一種象征意義
所以說,這并不是一個多層次的市場。不是形式上開設一個新板,名稱上叫創業板就是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上海國資》:那您理想中的創業板應該如何設立?
周茂清:開設這樣的創業板不如干脆開設三板。每個地方分散設立交易所,服務于本地的中小企業。各地的企業就近在當地掛牌交易,當地投資者對這些企業也更加了解,信息對稱,反而減少風險。當然各地市場可以聯網,組成統一的網絡,統一交易規則。分散交易,但集中監管。既可以為很多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又能在相當程度化解風險。我傾向于這樣的創業板或者稱三板。這也是很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
《上海國資》:那設立成本應該很大?
周茂清:這樣的交易系統沒必要另起爐灶。現在各地有產權交易機構,大概270多家,加上30多家技術產權交易所,有300多家。網絡眾多,既有全國性的產權交易機構又有區域性的和地方性的。而且經歷了20年的發展,機制成熟,規則靈活,而且從業人員也積累了豐富的交易經驗,納入到整個資本市場來,并不是不可能的。
《上海國資》:您認為產權交易市場改革或者說剝離部分功能來做三板市場,能成功?
周茂清:不要顧慮交易是否活躍。活躍在產權交易市場的PE就有幾千家,操縱資金亦有幾萬億,而且投入以后可以退出,這是很順暢的機制。
《上海國資》:您的意思是,這樣的市場不適合散戶參與?
周茂清:我覺得主要的對象應該是投資機構,因為三板市場的企業可能都是在孵化期,暫時沒有業績的,需要專業的投資人,散戶不需要在這里承擔風險。這樣的三板市場才能真正解決融資問題。
另外一點是,當企業在三板市場成熟后可以去主板上市,或者已經不符合主板上市要求的企業可以退到三板市場來。
謝百三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誰導致高發行價
現在市場普遍反應的創業板價格高的問題,是管理層不合理的競價機制造成的。
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多倍,是目前主板市場的2倍多。這是一百多家券商、基金競價出來的結果,那些準備購買創業板股票的人都是受害者。
證監會高層曾表示,“監管部門對創業板的發行價不做干預”,其實應該對這句話打個問號,為什么不干預?監管部門是可以實行干預的。
為什么這么說?原來股票發行采取的定價體制是參照美國的股票定價體系,比如美國的鋼鐵股發行市盈率是8倍,金融股發行市盈率是15倍,我們就參照這一市盈率來發行。后來因考慮到如此一來會導致社會資金打新股,資金將一擁而上,就采用了現在的競價體制。但這樣的結果是造成高價,而且3個月后基金券商才可以脫手,面臨的風險很大。由于中國目前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投資者只能買A股,老百姓投資渠道單一,居民儲蓄率高,很容易導致高發行價,而且不得不扛著風險跟進。
緊跟著高發行價而來的是管理層擔心首日狂炒或暗中控制股價的行為。因此深交所發文表示將嚴防此類行為。但實際上,中國的創業板不是擔心上市首日會遭狂炒而是害怕股票跌破發行價。證監會雖然規定,上市首日股價超出異常波動范圍就將采取相應的停牌檢查等措施,但是對于首日開盤價,管理層似乎無計可施。因為按照規定,只要開盤價波動在90%以內,就不算違規,那么按照這樣的規定,管理層的一些措施似乎也看不到什么實際效果。
但是這并不能說中國的創業板會失敗。因為決定創業板成功與否有3個要素:一是上市公司,中國有6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如果按萬分之一來計算,全國有6000家優質的公司可以上市;第二是主體,也就是買創業板的人;第三是媒介,也就是上證交易所、證券公司、他們也希望創業板能成功。所以說中國創業板前途無量。
劉綱 深圳創新投北京公司總經理
創業板不失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里程碑
雖然對現在的創業板有很多批評意見,但我認為它是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這種地位,不管從什么樣的高度評價創業板的推出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未來中國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都不為過。
相比較創業板,主板是在計劃體系之下推出的市場,最早的任務是支持國有企業轉制,那個時候有一批國有企業主導。而創業板的企業,更多的是由民營企業主導的,這些民營企業確實是由企業的老板,辛辛苦苦從零開始來培育到大的。這一點不能否認。
比如,我們投資的網速科技在2007年的時候,它是做IDC的一個很小規模的企業,幾百萬元的利潤,幾千萬元的營業收入,到現在有3億余元的營業收入,3000—4000多萬元的利潤。如果沒有創業板,我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它會有很大的壓力。而現在,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網宿科技能獲得最少融資5億元的機會,而且它的知名度和品牌一定會有很大的增長。這說明什么?說明資本市場支持中國的自主創新,這個意義非常重大。所以創業板為中國大量創新型企業提供了一個騰飛的機會。
而對創投界來講,在過去10年,我們看到的情形是,更多的企業在海外上市。比如深圳創新投投資的42家企業,更多都是在海外上市,這說明什么?說明在過去國外比國內的上市環境要好,說明國內對創投支持遠遠不夠。現在終于推出了創業板,所以實際上是完善了國內的體系,這會帶來一些很重大的變化。
這些變化也許現在并不能清晰地看到。比如創業板的設立對中國轉變整個資源配置的模式,轉變過去完全是靠審批制等,但我相信未來會有大的改觀。比如說,雖然現在上創業板的公司營業額和利潤都超出上市標準很多,但在后續上市企業中間,應該會有更多也許剛剛達到標準的企業,在這個條件之下,創業板會發揮它本來的功能,支持早期企業的發展。
從風投的角度說,創業板會體現出在資本市場的一個重大資源配置的基礎功能,這個功能如果做到位的話,后續我相信將會有大量基金,從股票二級市場涌入到創投市場。風險投資的管理人GP會更有條件選擇組建好的機構、團隊還有資金,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更好的LP,這是未來創業板帶給整個國家資本市場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孫紅偉 融勤國際合伙人
創業板是人為的成功
醞釀了10年的創業板,它是一個什么樣的創業板?我也在經常看,我相信我們中國的創業板一定成功,最大原因就是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最近發的這些股票,很多是盈利性很強的,甚至上億,而且幾年的發展速度也很快,有很好的成長性。有很多可能都是為以前中小板量身制作,轉到創業板。所以我想在這樣一個呵護下和這個環境里,一定能發展得很好。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講,離我們真正意義的創業板還有一定的距離。我有一個感覺,為什么我們投資的企業愿意到美國去,到英國去,到香港去,甚至區域,比如像新加坡這樣的市場?最大原因,就在于國際上一個整套的,一個完善的,一個有法律依據和保障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所以不管我們投什么樣的業態,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或者說可以比較容易、比較便利找到一個相對應的退出機制和渠道。
但我們中國不是,我們以前只有主板和中小板,而那里面是審批制,我們現在的創業板還是審批制,所以從它的成功度上來說,我毫不懷疑,而且接下來可能還有股價屢創新高的這種可能性。不過,從一個長遠看,從一個業內人士看,我覺得創業板怎么樣恢復它的本來面目,真正的做到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為中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帶來一個非常好的一個風氣和先導。總而言之,它一定會成功,但是它未來真正叫創業板,而不是把中小板邊緣化,成為一個是實際意義創業板名字的創業板,我覺得這個都要特別關注和注意的問題。
宋向前 加華偉業資本創始執行合伙人
創業板為什么會變成小小板
中國創業板現在是開成了一個小小板,為什么會成了小小板?其實券商很著急,證監會也很著急,但開成小小板是很自然的,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倒是件很難的事情。
大家都不否認創業精神,也不反對企業家自身創造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變現,好的資源一定要配備有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但在中國,這個過程必須要一個謹慎的原則。
在問為什么創業板變成小小板之前,我們還要問的是為什么很多符合中小板標準的企業,甚至比中小板標準還要高的企業會上創業板?兩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答案,監管當局他們要來做保薦人員。保薦人員都有很多擔心,在他們擔心的背后是一個“怕”字。因為希望能夠長久持續下去,所以第一批的企業和第二批的企業都是一些符合中小板,乃至于符合主板的中小企業到創業板去創業,這是所謂保薦人員的謹慎。另外,因為保薦人員的謹慎原則,使創業板上市實行的是審核制,在審核制的情況下,中介機構和市場參與者會相應按照證監會的要求先審,或者還要更提高一些標準,所以不出現中小板化倒是不正常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傳統的中國資本市場,生一個孩子是很難,但是想死亡也很難。最后就是重組,證監會設有重大重組委員會,為什么要審核?因為嚴格的審核還有大的失敗。而創業板是馬上死亡的,風險很大。但是,保薦人員忽略了,創業板是吸引一些資金配置到一些高科技的企業去,如果僅僅從利潤絕對數來考慮的話,開與不開的區別不大。
不過,詭異的事情很多。在創業板成為了小小板后,它的表現倒不象小小板了,上市企業的定價高得離譜,80倍市盈率是很平常的事。保薦人員也不象保薦人員了,他們要求發行時不干預發行定價。
如果發行定價不干預的話,那就預示著只會上升,不會下跌。所以大家都很高興中國資本市場不要干預定價。但我們來看看全世界資本市場有沒有這么高的定價。股市是在投資未來,今天我們把未來幾年的成長,把未來所有盈利都投資到今天來,很簡單一個道理,86倍市盈率,未來會不會演變成186倍?總之,中國創業板對資本市場提供一些學習和借鑒的課題,值得去認真研究。
王德友 中科長江投資公司董事長
對于超募,我們很振奮
《上海國資》:您投資了幾家已經上創業板的公司?
王德友:第一批28家我們投資的有1家,通過初審的105家里,我們大約有5家。
《上海國資》:現在公司超募很多,你們是否對此有過預計?
王德友:早前根本沒有想到會超募這么多。公司原想就募集幾個億,沒想到超出那么多。真是沒有想到過。
《上海國資》:對于創投來說,是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王德友:對,能實現快速變現。我們覺得很振奮。
《上海國資》:您認為這種巨額超募正常嗎?
王德友:這表明中國經濟的強勁后勁。經歷了30年發展,速度仍然方興未艾。
《上海國資》:您參與項目一般是在公司前期還是中后期?
王德友:不排除特別好的項目在早前參與,但大多數在中晚期階段,一上市基本上就退出。我們選的項目都是行業里面的前3甲或者前5名。
《上海國資》:行業前3名還需要資金嗎?
王德友:對。一個公司在投融資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我們就墊資讓他們有充足的現金流。一般公司都要經歷上市前融資。
《上海國資》:對于參與方而言,市盈率高對于你們來說是不是也是好消息?
王德友:市盈率太高對誰都不是好事。70多倍市盈率還要指望交易活躍,我想很難達到。而且這樣,明顯是鼓勵股市大起大落。更重要的是,肯定有的是虛高,有的真是高成長性,不管好的差的一律這么高的市盈率,投資者很難去判斷公司的好壞。
王軍峰 涌鏵投資執行董事
形勢比人強
《上海國資》:您所在的公司有沒有投資創業板公司?
王軍峰:沒有。事實上我們接觸過現在已經上的創業板公司,但放棄了。
《上海國資》:現在后悔嗎?創業板公司都是一些很好的優質公司,為什么放棄?
王軍峰:我們有自己的投資理念,固守投資理念會讓我們避免很多風險,當然也會失去一些機會,我們對投資確實趨于保守,但這沒有什么好后悔的。
有些企業也曾經上了我們公司的投資決策委員會,對于我們來說,企業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符不符合我們的投資理念。
《上海國資》:有哪些條件不符合你們的投資理念,能否舉例?
王軍峰:讓我們放棄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現在上了創業板的1家企業,我們認為它對單一客戶的依賴很大。比如大型的國有企業中移動,這樣我們認為其今后業務會波動很大,面對中移動這樣的客戶,供應商不會占據主動性,難免有一天它會扶植另外幾家供應商,這就不是中小企業能左右的,盡管現在業績很好,我們就不會投。
另外,我們認為一些企業目標市場狹窄,比如有一家企業告訴我們,盡管市場份額不多,但他們的業績在將來能長200%,那我要問為什么?是技術進步?是營銷策略?是成本縮減還是人脈強勁?在講邏輯上我們不認可。
還有一點是我們對其經營團隊的質疑。所以有很多因素促成我們放棄。
不過,可能企業找我們的時候,我們當時并不認為創業板能立即開閘。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否則,可能就參與了。
《上海國資》:為什么會這樣認為?
王軍峰:因為中國政策的不可預期性。在2000年的時候就傳聞創業板要出來,我當時所在的創投公司投了很多項目,可是最后卻沒有出來,當時的狀況對我們的那種沉重打擊你是難以想象的,直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因為付出了巨額的學費。
所以,即便這次創業板出來前炒得再兇,我們都沒有把握,只能說形勢比人強。
《上海國資》:您對創業板公司總體質量怎么看?
王軍峰:目前來說,確實業績都非常漂亮。但創業板的定位或者說指向性是不清晰的。缺少量化指標。比如說高科技、比如說創新,這都是定性的一種說法。現在的創業板我們看到的與主板不同的地方,僅僅是降低了門檻。所以很多人認為是主板的附庸。
陳維廣 藍馳創投合伙人
外資VC眼中的創業板
《上海國資》:中國的創業板公司您是否有參與?
陳維廣:沒有參與,我們大部分投資的是準備在國外上市的公司。還有一個是我們的投資理念,我們投資的領域是技術類的新媒體,還有新能源領域。比如PPlive,中導光電設備等。我們只投自己熟悉的領域。
《上海國資》:您的意思是說,中國的創業板公司沒有您所說的新技術及新能源領域。
陳維廣:根據我們所掌握的信息,確實很少。當然我們也沒有進行實質性或更進一步地接觸。
《上海國資》:您所接觸過的公司,他們更愿意在境內還是境外上市?
陳維廣:各有利弊。國外的市場是分層次的,你是什么企業就能找到對應的市場。成熟的企業能找到成熟的市場,早期的企業能找到早期的市場,選擇余地很大,但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是有好處的,一是很容易被投資者認可,發行比較容易,第二,有更高的市盈率。比如現在的創業板。我們目前投資的兩間公司也正準備境內上市。
《上海國資》:您如何看待中國創業板的市盈率?
陳維廣:市盈率過高,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小板,好的公司才30—40倍,納斯達克現在的市盈率也只有20—30倍。當然中國的經濟很好,市盈率平均60倍可以理解,但高達70—80倍,是非常讓人擔心的。事實上,市盈率過高對誰都不是一件好事,VC短期內看似賺錢,實則不然。因為股票有一個鎖定期,大股東是3年。當然創投很多是1年,這種情況還好,有的PE或者VC的持股數是超過大股東的,那么3年后是什么狀況?你保證你的企業還有那么高的市盈率?基本上不可能,所以這對長期投資來說是有很大風險的。從這一點來說,我們也不想冒這樣的風險。
《上海國資》:您對中國創業板巨額超募怎么看?
陳維廣:對于我們投資的項目來說,如果實現了超募,那是一個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但是問題在于超募的資金用于哪里?有的上市公司將多余的錢拿出來并購,這可能是一個趨勢。但我聽說,很多創業板公司的負責人對突然來的現金都不知道怎么用,或者準備買地產。那我的評價只能是:適可而止,拭目以待。
《上海國資》:您對中國創業板的投資者有一些什么樣的建議?
陳維廣:從長遠來說,大家還是要把錢放在好的企業上,我定義好的企業是經過上了創業板后才體現潛力的企業,而不是在上市的時候市盈率如何之高。事實上,一些企業已經出現了報表不實的丑聞。
韓昌佑 韓國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可以借鑒科斯達克的經驗和教訓
韓國科斯達克市場的設立背景其實很簡單,是韓國政府為發展中小企業及創新企業政策環境的一個環節,旨在為這些企業提供穩定而系統的融資渠道。
另外,當時隨著IT行業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有必要設立支持中小型和創新型企業的新的資本市場。相對于原有的韓國證券交易所(主板),在上市條件和上市程序等方面,韓國科斯達克市場從設立之初就降低了準入門檻。而且其設立的法律依據及經營管理主體均與主板市場不同。
具體來說,創業板企業與主板企業的區別是:從企業規模方面來看,主板以中大型優良企業為主,創業板以成長型中小企業為主;從行業分布來看,兩個市場的行業分布均比較廣泛。主板以制造業、金融、服務業等傳統行業為主,創業板上市公司大多數為IT、BT、CT等成長型企業為主,但也有不少制造業和服務業相關公司。從投資者方面來看,主板以機構和外國人投資者為主(50%左右),創業板以個人投資者為主(80—90%)。
在韓國交易所內主板和創業板實行完全獨立的市場管理方式。如:市場業務規則、上市規則、信息披露規則等相關規定是完全獨立的。從市場管理方面來看,兩個市場是獨立經營且維持獨立的管理機構。但是對不公平交易行為的監管,由交易所內獨立的監察機構既市場監視委員會同時監管兩個市場。
科斯達克市場設立之初,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市企業數量方面。比如:1997年6月再次降低上市門檻、1997年11月擴大創新型企業的范圍、1999年8月向上市公司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及允許大型企業在科斯達克市場上市等。不過,同時在提高上市企業的質量方面亦付出了不少努力。
從1996年市場設立以來,科斯達克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飛速發展。以2008年末為基準在全球新興市場中,其換手率和成交額排名第2位、總市值和上市企業家數排名第4位。
但是,在快速成長過程中也有不少經驗教訓值得反思。比如低利率、創新型企業發展政策、個人投資者對高回報的期望值等因素,前期進入到市場的流動過剩導致了市場極端投機。并且在全球IT泡沫的影響下,導致了科斯達克市場股指暴跌。而且因前期放寬上市條件,部分企業的不健康行為導致了市場透明度降低。
因此,我們認為創業板市場應該與主板市場有明顯的區別,保持其自身的市場特有性質;另一方面,為了贏得投資者的信賴,應不斷提高市場的透明度。
交易所要盡可能提高市場透明度
——訪德國德意志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毋劍虹
《上海國資》 記者 王錚
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無限制地成長,但是正常經營導致的成功或失敗都是合理的,不必強求每一家上創業板的公司都會成熟長大
10月30日,創業板開盤之日的表現已顯現出其無法擺脫中國股市的傳統基因。其雞犬升天的景象,幾乎復制了數年前中小板誕生的一幕。
不僅如此,在首批上市的28只股票中,關于上市前夕火線進入、一夜暴富、報表不實的情形,早已傳諸人口。
對創業板前景悲觀失望情緒蔓延于業界。
但亦有樂觀者認為,經過不斷改進,總會有完善的一天。
毋劍虹,德國德意志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10月21日,他接受《上海國資》記者采訪,介紹了德國證券市場的設計交易情況,亦坦誠表達其對中國創業板的看法。
“中國的交易所只有兩個,主板大部分是國有企業,一定程度上說,個人投資者不是在和企業做交易,而是在和政府做交易。現在既然創業板的設立程序與主板并沒有很大的區別,可能這種狀況不會得到很大的改變。”毋劍虹表示。
德國創業板的取消不是交易所的錯
《上海國資》:中國創業板已經開閘,想請您介紹德國創業板的情況。
毋劍虹:德國創業板在高科技泡沫結束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取消了。
《上海國資》:是什么原因導致德國創業板的失敗?
毋劍虹:德國創業板市場叫新興市場。交易所對其監管其實是很嚴格的。一是成長性要有20—30%,二是每個季度要上報財務報表,三是上市時要有兩個做市商,四是每年必須有獨立的財務分析師出具分析報告。這是比較嚴格的條件。但是網絡科技泡沫破滅對新興市場的影響很大。應該說,這不是交易所制度的錯誤。
《上海國資》:您為什么認為不是交易所的錯誤?
毋劍虹:有嚴格的上市條件,又有透明的信息披露,能給投資者盡可能多的信息,為投資者的判斷做準備。交易所做到了這些。
《上海國資》:德國企業上創業板的程序是怎樣的?
毋劍虹:先要在二板市場上市,只要企業有25萬人民幣資產且存續期有一年就能上二板市場。辦完手續就馬上掛牌,企業進入新興市場。但我說過,新市場的監管條件是嚴格的。
《上海國資》:不需要經過證監會審核?或者經過排隊?
毋劍虹:不需要。不過要按照交易制度符合上市標準的才能上市。
《上海國資》:取消創業板后,那些企業怎么辦?
毋劍虹:好的企業,也就是在網絡泡沫破滅后仍然維持比較好業績的企業進入了主板,差一點的進入二板市場,完全不能維持的企業就自動消失了。
《上海國資》:聽您多次提到二板市場,它是一個什么樣的市場?
毋劍虹:二板市場的設置是出于這樣的背景。因為創業板市場要求增長性達到20%—30%,但有些創業板企業在上市當初是有很高的成長性,但慢慢產品被行業其他企業所模仿,市場產量增加,企業份額下降,維持20%——30%的成長已經不可能,這個時候企業在新興市場達不到要求但又不符合主板成熟企業的標準,于是就會被退回二板。當然,二板企業如果經營好轉,符合條件就能轉到主板。二板市場的流動性很差。
證券交易所其實是農貿市場管理委員會
《上海國資》:取消創業板后,現在德國市場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毋劍虹:現在的德國市場主板分為兩塊,一是高級市場,一是一般市場。高級市場每季度報表,一般市場每半年一次報表。再有一個初級市場,不公開募股,企業自己寫一個陳述就能掛牌,針對對象是私募機構。企業根據本身的規模和認可的透明度來不同的板塊上市。
《上海國資》:交易所如何監管上市的企業?
毋劍虹:企業上市是投行的工作,任何企業到德國上市,都由承銷商來協助,一個企業至少一個保薦人,而且保薦人必須有一個是德國交易所的會員。德國有8個交易所,任何一個交易所的會員都可以。因為成為會員后,其資質和經驗都得到了認可。交易所把監管責任實際上是下放到了承銷商和企業手里。交易所只審核招股說明書等材料的完整性,不審核它的真實性。
《上海國資》:您說不審核真實性?
毋劍虹:因為交易制度的完備。我上面說過,要定期報報表,要有獨立的財務分析師出具分析報告,還要有資質的承銷商做招股說明書。這些材料齊備的話很難造假。當然有極端的可能性是企業聯合承銷商共同造假,但這些遲早要暴露,會受到有關機構的懲處。
《上海國資》:那么交易所只是一個平臺?
毋劍虹:打個比方,就好像農貿市場管理委員會,有人需要資金,而有資金的人希望得到回報,為了規范雙方的交易,于是成立了這個平臺。
提高市場透明度
《上海國資》:您認為中國創業板的前景會怎樣?
毋劍虹:中國的“創業板”或者無論叫什么名字是可以存在的,這個毫無疑問。中國政府是很強大的,決定做好的事情一定能做成。
《上海國資》:您認為中國的創業板公司能保證長期的高成長性?
毋劍虹: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無限制地成長,但是正常經營導致的成功或失敗都是合理的,不必強求每一家上創業板的公司都會成熟長大。
《上海國資》:會不會有企業為了圈錢而上市,最后一退了之?
毋劍虹:為了防止這個風險,我覺得實行嚴格的保薦人制度是必須的。在德國,如果企業為圈錢上市,是過不了保薦人這一關的。只要它幫助企業做了兩次這樣的事情,它的資格就沒有了。
《上海國資》:您對中國證券交易所有一些什么樣的建議?
毋劍虹:最核心的一點是,盡可能提高市場透明度,敦促企業及時公布經營情況,讓投資人根據經營情況做出判斷,這是交易所能做的事情。而且必須這么做,讓投資人有調整預期的機會。
《上海國資》:您覺得中國創業板和德國創業板有什么區別或者相同的地方?
毋劍虹:表面上,中國創業板看似是跟國際上通行的交易規則、市場準入、懲罰體系差不多,但實質上相差很多。比如中國的企業上市要經過證監會審核。不過,中小企業是各個經濟體的中堅力量,希望借創業板的推出能幫助中國的中小企業,盡管可能作用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