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生之態出現的創業板已老態畢現
完全不出市場所料。
10月30日,創業板開盤,一派雞犬升天的景象,經過證監會層層選拔的首批28只股票均一飛沖天,在普遍大幅高開的基礎上,所有股票至少觸碰了一次漲停閥值。但第二個交易日,除吉峰農機漲停,一只個股翻紅之外,其余26只個股全線翻綠,其中,跌停個股高達20只,平均跌幅達8.15%;第三個交易日,28家公司有23家下跌,其中4只跌停。
這一幕幾乎復制了數年前的中小板的命運。中小板上市首日之瘋狂爆炒曾讓全體股民目瞪口呆。最高漲幅達到324.89%,但在經歷了首日的瘋狂后,以連續兩個交易日集體跌停為標志,市場隨之進入為首日瘋狂而埋單的漫漫“熊途”。
無疑,以新生之態出現的創業板已老態畢現。
事實上,在一開始,這樣的結局已經可見。
一項躊躇滿志,醞釀10年之久的改革工程,一項曾被市場賦予改變中國股市面貌的創新之舉為何讓人失望至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缺失資本市場成功最為關鍵的自由靈魂。
所以,不管它取一個什么樣的名字,也只能是舊日主板的翻版。正如一位國外證券交易所負責人坦言:“形式雖然已具,但實質全然不是。”
細究創業板,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幾乎微乎其微。其一,所上的創業板公司是被層層選拔后的績優公司,因此市場笑言,當年的百度能上納斯達克,但沒辦法上中國的創業板;若新設立一創業板僅為中小企業融資所用,則斷不能就此一步到位。何況,創業板的本意是沙里淘金,孵化創新性企業巨人,如此一來豈非本末倒置?其二,政府之手昭然若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發行環節,創業板采用的仍然是舊有的審批制而非國際上通行的核準制或注冊制。
審核制一是人為增加企業上市成本,但是最為重要的是,事無巨細的審查看似對投資者負責,但卻抑制了市場選擇的自有功能。
如是,稀缺的上市資源自然會遭遇各路資金爆炒,監管層尷尬已在不言中,亦得不到市場想要的結果。
誠然,創業板在國際上的成功亦非常鮮見,其失敗各有原因,亦有管理方面的弊病。但其監管層絕不至為穩定市場實行細致地實質性內容審核、層層選拔,左右權衡。他們依然堅守本分,只做程序性管理,保持市場信息暢通和透明。
一位專家如是評論:企業經過正常經營的失敗和成功都是正常的,創業板亦不可保證其一定成功,但人為扭曲功能所導致的結果將更為可怕,中小企業當是各經濟體的中堅力量,為他們創造環境、激發潛能、鼓勵創新、促其發展壯大
是各國爭設創業板的初衷。當年,英特爾、百度亦是受惠于納斯達克。
如果希望中國的創業板未來能孵化出類似英特爾一樣的企業,亦非難事。監管層所做的只是健全交易機制、嚴格執行交易制度、監管各類利益主體,確保充分的信息披露、健全完善的懲罰機制。這些事情比代市場做選擇可能更瑣碎,但更需要智慧和勇氣。
讓市場的歸市場,讓監管的歸監管,這或許是創業板日后發展的靈魂。否則,與主板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