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雅文 吳銘
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掛牌上市首日便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片”:平均漲幅106.23%,靜態市盈率平均111.03倍,盤中停牌49次。好在隨后的市場表現未再大起大落,創業板的平穩運作邁出了一小步。當然,僅僅兩周的市場表現尚不能完全認定創業板已平穩運行,市場各方對于創業板發行節奏的認識仍存有分歧。
目前,市場中有一方觀點認為,應當“以量壓價,快速發行”,使創業板企業盡快達到一定市場規模,這既有利于找到合理的價值中樞,又可防止因數量太少而非理性暴炒,更可以使上市公司行業結構多元化,能有效降低市場系統性風險。
早在創業板個股發行過程中,就因其首發靜態市盈率過高,被認為有可能埋下日后市場暴漲后暴跌的風險。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暴漲暴跌的股價走勢往往令大多數投資者無所適從,如果讓散戶長期深度套牢,創業板將喪失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其活力也將大打折扣。統計顯示,截至11月12日收盤,28只個股平均動態市盈率約為68倍,相比中小板48倍左右的估值明顯偏高,創業板總市值相比首日已蒸發193億元,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這就需要通過加快發行節奏來加以調節。
另一方觀點認為,對創業板公司股價過度干預是不可取的,只要企業素質高,創新性、成長性突出,市場給予100倍或以上的市盈率水平也是適當的。從本質上看,創業板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的創新與成長能力。鑒于存在較大投資風險,未來創業板發行上市節奏應該放緩,監管部門應進一步把好創業板審核關,要在高成長性和創新性上做足文章,堅決避免將不合格的企業納入創業板陣營。
不論是從海外經驗還是從我國中小板發展的過往經驗中均能看出,保證創業板企業發行速度較快以及上市企業質量較好,將是創業板成功的兩大重要因素。從海外市場來看,創業板開設初期由于供需失衡,均會顯現高定價特征,通過加快發行節奏,通常能有效解決投資標的不足問題,使股價回歸到合理位置。境外很多創業板市場未能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上市標準過于寬松,讓那些還不是很成熟的企業進入市場,比如意大利、比利時創業板市場和德國新市場最后被迫關閉,都是前車之鑒。
我國創業板優質后備資源豐厚,經過經濟長期較快速度發展,積累了大批優質中小企業,不僅能為創業板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也將是創業板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創業板開市一次性推出28家公司集中掛牌,顯示出管理層已從市場供求關系角度考慮抑制首日炒新問題。從10個交易日的市場表現來看,由于這批企業整體素質較高,在高開低走之后,股價走勢基本上都較為平穩,顯示市場對于創業板個股定位有一定共識,市場主導的價值發現過程仍在進行中。
總體看來,在不降低發行門檻、提高發行企業質量尤其側重其創新性和成長性因素的基礎上,相對于主板,適度加快創業板發行節奏正逐漸成為市場的共識。而適度加快發行節奏,還將給予創業企業明確希望,既利于社會創新、創業加速發展,也有利于將大量優質企業留在國內資本市場。因此,在市場為創業板個股定價尋求一個均衡點、體現價值發行功能的同時,監管部門也需要在發行節奏的“大干快上”和“慢工細活”之間找到一種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