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批發行的創業板企業來看,某些上市公司帶有強烈的行政主導與可疑的利益輸送色彩。說白了,如果企業不入當地政府的法眼,在中國很難上得了市。
撰稿·張 靜(記者)
“白露為霜秋草枯,風刀霜劍嚴相逼。”10月23日創業板舉行啟動儀式,之前有些不明就里的小散將開板跟上市混作一談,紛紛傳言這天將出現“霜降”。
等到真正開市的10月30日,竟然走出了創業板與主板比翼齊飛之勢。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發行價,“億元俱樂部”已經新添了82位會員。而在臨時停牌都止不住爆炒的新股不敗神話下,又有41位新貴從第二梯隊躋身超級郵輪,最耀眼的莫過于一眾明星股東:馮小剛、張紀中、黃曉明;身家最高的依然是樂普醫療董事總經理兼技術總監蒲忠杰。按照30日該股收盤價63.4元計算,蒲忠杰持有該公司的股票市值高達38.32億元,穩坐創業板頭把交椅;最大的造富基地則從飛信外包供應商搬到了群星閃耀的華誼兄弟,那里批量出爐了14位億萬富翁。
在這場夢幻般的資本盛宴中,既有能對我國古代青銅的鍛造工藝和美學欣賞侃侃而談的中科院專家學者,也有背景強大神秘的富二代;既有一個家族的“雞犬升天”,又有“天上掉下的大餡餅”;夫妻店、父子兵、兄弟連……昨日身家翻番,今日又跌到地板。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而在著名財經評論家葉檀看來,“連馬云都到華誼去插了一杠,只能說中國特色無法阻擋”。
定價體系錯誤
《新民周刊》:怎么看待中國創業板的創富效應?
葉檀:創業板28家企業在上市之前已經有了多年的磨煉和等待,上市是其內在價值在社會上的兌現,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受到追捧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我們之所以質疑,是因為在這個分外耀眼的財富光環背后存在一些非市場化的東西,看起來并不那么陽光:一是定價體系錯誤造成的制度性溢價;二是存在一個 PE式的利益輸送鏈條;三是大股東名單頻現蹊蹺身影。如果要深入調查,這背后的利益關系非常復雜。
《新民周刊》:您談到的定價體系受到廣泛的關注。我看過一家機構的統計,在當初“候場”的150家擬上市企業中,10年以上的企業高達99家,20年以上也有12家。像樂譜醫療一年凈利高達2個億,探路者和神州泰岳在1.1億以上,紅日藥業在7000萬以上,特瑞德電器、愛爾眼科和華誼兄弟都在6000萬以上。這些公司離創業二字相距甚遠,上中小板、主板都可以。而申銀萬國最近發布的報告更提示,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2008年除了青島特銳德和安科生物,其余公司的凈利潤增速均大幅放緩。
葉檀:中國企業兩三年是一個坎,能生存10年的基本就活下來了。這些企業幾乎都垂垂老矣,還有多少高成長性可以期待?所以剛開始有人擔心創業板有中小板的影子,還被說成是“烏鴉嘴”,現在看“第二中小板”的跡象已經很明確了。
當初在討論什么樣的企業能上創業板時,內部有爭論。有人認為應該是高風險高成長性的高科技企業。但中國事實上說白了很少有高科技企業脫穎而出,但凡有一點成長性的都跑到納斯達克去了。所以后來有人提出為了確保創業板成功,應該上成熟企業,只要管理有創新、產品有創新、商業模式有創新……所以我覺得創業板的定價體系是錯誤的,給成熟企業戴了一頂創業板高成長、高風險的帽子,向美國納斯達克高峰期的“市夢率”看齊。然后卡住供應量,人為提高門檻。這意味著只要擠進頭一批的,都可以獲得資本市場的高溢價。在資金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實際上存在一個制度性溢價,所以它的超募現象才會那么嚴重。
《新民周刊》:像江南春、馬云、王中軍這樣的老面孔出現在創業板中,既可以奇怪他們怎么能代表創業板的新貴,也不得不承認,他們還真是有中國特色創業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除了制度性原因,我還了解到有兩家企業原本是在中小板排隊,后來撤出轉戰創業板。您認為它們是奔著什么去的?
葉檀:市夢率加上超募的規模,太肥了!現成的肥肉擺在那里,誰能不流口水?一家完全可以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擠入創業板,唯一的原因就是擠占資源,獲取高額溢價。如此一來,那些真正的草根創業企業只好勒緊褲帶過日子。
“潘長江進去,姚明出來”
《新民周刊》:周立波在清口中說出了股民的心聲:“姚明進去,潘長江出來”,而創業板則上演了“潘長江進去,姚明出來”的神奇一幕,風投、券商半年內突擊入股的現象涌現。
葉檀:資本市場還沒有全流通的時候,主要的盈利方法是坐莊而不是股權投資,當時的原始股權投資信用又不好,很多人在股權投資上是血本無歸。前幾年說創業板上市,其實是搞死了一批風投,有些人簡直是窮得叮當響,那才是真正的“風險”投資。但我發現,一些創業板公司的風投是半年之內才進入的,而且有的是證券公司的直投,時間上完全不符合市場規律。這哪里是風投,分明是“摘桃子”公司。
據統計,在首批10家創業板企業中,以戰略投資者或財務投資者身份進入的機構共有13家,其中境內企業11家,境外企業2家。對企業投資的基金最短才3個月,分別是青島市嶗山區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天津華夏瑞特地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對特銳德及匯金立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金石投資有限公司對神州泰岳的投資。以神州泰岳為例,今年5月18日給兩家法人股東匯金利方和金石投資增資,后者是中信證券全資子公司,持有神州泰岳210萬股股份,占發行前總股本的2.2152%。
那么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在即,為什么要付給別人一個高溢價的無風險利益呢?這背后值得深思。券商臨時直投、自己直投、自己保薦,不排除帶有利益輸送的嫌疑。
娃娃股東現象
《新民周刊》:在火線突擊入股的自然人股東中,我們還發現了“富二代”現象。一位年僅20歲的女大學生趙紫彤在今年3月19日以180萬元的價格拿到了西安寶德180萬股的股權,年紀最小的萊美藥業的娃娃股東才15歲。而最雷人的莫過于與公司經營管理毫無瓜葛的80后萬瀛女,2003年曾經成為第一個跨入巴黎的Crillon酒店舉行的傳統項目“名門千金成年舞會”門檻的中國女孩,在神州泰岳股權轉讓、分紅之后,僅以22萬現金便獲得了IPO前的神州泰岳的88萬股,平均每股成本僅為0.25元。以11月1日的收盤價93.6元計算,目前身家為8000多萬,盈利374倍。
葉檀:一些與公司沒有關聯關系的自然人為什么會成為大股東,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們一直在說劉芳現象。劉芳其人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她的背后其實是一個利益管道,成為某些人套現的工具,然后上面再撐一把傘把自己保護起來。
《新民周刊》:在創業板首批申報通過的企業里面,大部分都是各地發改委金融辦上市辦推薦的,存在國有風險投資公司參股現象。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給傳統制造企業編一個高科技的由頭就報上來了。您怎么看這一現象?
葉檀:從第一批發行的創業板企業來看,某些上市公司帶有強烈的行政主導與可疑的利益輸送色彩。說白了,如果企業不入當地政府的法眼,在中國很難上得了市。
創業板是各地創新熱下的新政績工程的標志,也是一個利益生成工具,各省市基本如此。
據我所了解,一般是在政府中設置一個部門,專門推本地的中小企業或者創業企業上市,有些直接就叫上市促進委員會。風投一般是比較市場化的,但從市場上的風投來看,有些是地方政府的中小企業協會自己成立一個風投,由它來控股。雖然它自己的錢未必多,但它吸引一批民營資本。事實上,目前在許多城市,地方政府主導的風險投資基金、其他重點扶植的基金可以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深度介入從風險投資到推薦上市的全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利益絕不外流。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股權投資的利益實在是太大了。
創業板可以讓資本市場向市場化邁進一步,也可以在市場化的幌子下向行政經濟、諸侯經濟邁進一大步。最可怕的前景是,創業板上市公司以市場化之名行權貴化之實。如果主板成為大型壟斷企業專板,中小板與創業板成為地方權勢企業的專板,將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悲哀。
《新民周刊》:創業板上市第二天,便有20家公司股票跌停。一日之內王中軍身家縮水超過3億,據說黃曉明的損失也足夠12輛保時捷。參照中小板的經驗,申銀萬國的研究報告認為創業板開始階段平均漲幅可能會在150%左右,然后再是一個估值回歸的過程。這些富豪所持的股票都有1-3年的禁售期,等到解禁時會不會賬面的財富只是一紙夢幻?
葉檀:估值回歸的風險是說得比較好聽了。創業板的二級市場我是不看好,除非是他們自己拿出資金來內部炒。打新的雖然踴躍,真的要去創業板接盤的,我還沒聽到過。倒是有人說半年之后再去。要么嘗頭啖湯,要么等它涼一涼。現在太熱了,大家都怕被燙著。我套用一句“文言”:這樣的安全邊際比較高。
掠奪股民財富
《新民周刊》:去年中小板新股發行和上市成為創業板上市開路的石頭。侯寧曾預警,深交所當初欲將中小板打造成“誠信板”,沒想到中小板被惡炒到了平均市盈率超過90倍的高度,幾乎和全聚德一樣都成了“飛天神鴨”,隨之而來的便是高管集體套現,從炒作中大獲其利。這些企業投機炒作掠奪股民財富的一幕,會不會在創業板重演?
葉檀:當時中小板的創立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結果到后來跟主板邊界相差也不大。創業板會走中小板的老路。狂炒新股,急拉之后急跌,中小板的壞毛病它都會有。說實話,中國的違規成本太低。很多中小板的企業都把上市公司當作套現的工具,把上市公司融來的資基本上全都轉到自己的私人公司里去。這種的情況很多,所以股民還是挺慘的。
《新民周刊》:對創業板的發展而言,還有一個非常致命的隱患是,當企業家從暴富神話中發現資本運作比實業經營來錢容易得多,他還有動力前行嗎?
葉檀:上市公司如此輕易造富,會使得越來越多的創業家成為資本家。他們從上市公司拿到錢,賺到私人公司的錢袋里,然后再去做其他的股權投資,何樂而不為?雖然交易所有規定他們不能在二級市場炒股,但他們可以在一級市場投資、做房地產。他們為什么要在上市公司一棵樹上吊死?去看看我們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子公司,蟑螂是一連串的。
《新民周刊》:在您看來,創業板對創業者有什么激勵作用?
葉檀:精神上的鼓勵是有的。因為創業板開啟后風投會非常起勁,撒胡椒面似的投資,說不定有哪家突然就上市了。但這也是短期的心理效應。時間長了,知道非一般的企業也上不了市,人家也就沒什么勁了。我問過做動漫的,他們都說連擁有近年來國內最暢銷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原創動力都上不了創業板,哪里輪得到我們。
如果企業獲得了國際一流的風投投資,自己的市場前景也比較好,它首先考慮的也許是在納斯達克上市,獲得一個高端包裝,以后還能以更高的姿態轉身回來,而不愿意在國內與農機企業為伍。雖然創業板是“兩高六新”,但現實和理想存在差距。對中國的創業企業而言,如果有成長性的企業都選擇國外上市,創業板或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