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來了
文/高昌慶
創業板來了,讓投資者充滿了期待。但更讓散戶期待的,是新股發行制度的改變
創業板在今年內啟動已毋庸置疑,只是時間問題。股市又多了一個交易環境,也就意味著一批批的新股又要發行了。對于我們這些散戶來說,不知道是喜還是憂。
記得2000年剛剛進入股市的時候,新股發行還是憑資金中簽,錢少中簽的幾率就小,但心里是平衡的,誰讓咱錢少呢。后來改革了,按投資者手中持有的二級市場股票市值配號,10000元市值配一個號,中簽的幾率仍然很低。再后來,又取消了按市值配號,繼續憑資金實力去申購。但是,如果大家都是這樣,我們散戶也不會有任何意見。問題就出在有些機構不需要用資金排隊也能中簽,而且還可以大量認購新股,這些機構就是所謂的“戰略投資者”。作為散戶,這些“戰略投資者”的出現,在新股申購上,徹底打破了市場公允和平衡。
再一個失去公允的地方是定向增發。以前是配股,后來很多公司不配股了,改為增發。增發就是上市公司再發一次新股,但增發新股的價格都很高,很多增發的股票上市后很快就跌破增發價,所以,散戶對增發的興趣并不高。后來,上網詢價增發的公司少了,改為定向增發的公司多了。定向增發就是向特定的投資者增發,定向增發的價格要比網上詢價增發的價格低得多。我們不明白,同樣是增發,為什么向散戶增發是高價,向特定投資者增發卻是低價?
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公允是:同樣是股東,取得公司股票的價格懸殊太大。在上一輪牛市發行的股票,很多公司的市盈率奇高,比如,中國平安發行市盈率是76倍,中國人壽是97.8倍,中國遠洋發行市盈率更是達到98.67倍的歷史最高紀錄。不知道這些公司改制時,轉股的每股市盈率是多少,我想應該不會超過20倍。可二級市場的股民要以4倍甚至5倍的價格,才能取得同樣的一股。
如今,創業板已經款款走來,發新股是無疑的,但具體怎么發誰心里都沒底。盡管有《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但大家知道,股票發行市盈率最高紀錄是在《管理辦法》實行以后創出的,網下向戰略投資者配售也是在《管理辦法》實行后發明的。市場化發行往往意味著,股市行情好的時候,發行股票可以圈更多錢。另外,在《管理辦法》實行以前發行的股票,通過股改,一般還可以得到30%的對價,而在《管理辦法》實行以后發行的,什么都沒有了。也就是說,同樣的市盈率發行,現在發行的股票價格要比以前發行的價格高出30%。
我想,創業板新股發行和主板新股發行在形式上不會有多大差別,只要有新股,只要新股發行的市盈率不是奇高,創業板也好,主板也好,大家都會去申購。散戶關心的只是新股發行的價格,而新股發行價取決于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市盈率的高低。借著創業板推出,希望管理層對市盈率作出最高限制,最好不要超過15倍。也希望會計師事務所能根據企業實際的盈利狀況做出公正的審計報告。作為財務人員,我的感受是最深的:90%的公司在發新股時的每股利潤都是近三年最高的,而近三年的每股利潤都是遞增的,一旦新股發行并完成上市,不要說第二年,當年的每股利潤就會迅速下降,有的甚至當年虧損。也就是說,股票發行前三年的盈利中已包含了公司未來利潤,公司為了上市在寅吃卯糧。
作為散戶,我們希望不要再搞網下配售了。如果要配售,給我們散戶也配售一點。這個市場是我們共同參與的,市場上的博弈規則應該是公平的。或者以資金申購,或者按市值配號,我們都認可,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網下向特定的對象配售,現今的配售方式,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利益輸送。
作為普通股民,我們沒有多少資金,沒有任何特權,在這個市場上,我們付出的遠遠大于得到的。現在創業板來了,我們只是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提一點希望:希望新股發行規則合乎市場未來的發展,合乎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利益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