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崢
近期創業板話題很熱,究其原因,或許其中既有風險投資和一些機構等待多年終于打通了退出通道的激動,也有中小企業對于自身融資可能的憧憬,還有各類中介機構對一個新市場機會出現的期待。不過筆者以為,滿懷美好憧憬有利于提振信心,但是對此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靜,有助于創業板未來的良性發展和角色定位。
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架,決定了不同層次市場之間必須有各自的特色和領域。如果創業板進入的門檻太高了,等于是變相的主板或者中小板擴容,市場重疊造成的尷尬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創業板本質上與主板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大浪里面沙淘金”特性,最后有眾多脫穎而出的優秀“種子”出現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依靠市場里大批量企業快速的淘汰來完成的過程。但如果進入門檻過低,那么就等于忽視了多層次市場里創業板和柜臺交易(OTC)市場之間的區別。
由此可見,“高低均難就”將是創業板未來發展中應不斷根據形勢修正的尷尬之一。
創業板企業以后可以轉主板的說法亦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不過筆者以為,目前還是至少應限定為五年以內不轉為好。這樣的好處在于:一是讓真正需要融資的企業進來“孵化成長”,而不是給那種急于先占個位置“找跳板”的企業錦上添花上個“預科”保險,若是以后真有“烏雞變鳳凰”潛力的企業長大要轉板,一定的成長觀察年限,更有利于“選優”結果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二來也是防止創業板進展不順利后,避免出現“要政策”集體處理現象。A股主板和中小板的估值現狀是有歷史原因的,估值差異間需要防止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這是A、B股市場不能簡單合并的因素之一,創業板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創業板的估值高低問題更應防患于未然,因為A股主板和中小板估值一直高于其他資本市場是有歷史原因的,牽涉因素眾多,也具有現實合理性,而目前A股那種動輒幾塊、幾十元的價格影響思維定勢若是給創業板的估值造成誤導,也將帶來后續影響。
要知道,一些在國內所謂的小范圍細化行業龍頭,在香港創業板目前都是幾分錢一股而已。以創業板的高風險本性,如果出現高估值的情況,其風險甚至遠超剛上市時48元的中石油,畢竟創業板的企業相當一部分是可能會徹底“蒸發消失”的。創業板的定位應該是為中小高科技企業和投資者之間開辟一個共贏的“風險、收益”長期平臺,而不是提供一個讓風險投資和創業者不顧一切“瘋狂出逃”的高估值通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創業板這樣一個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的“雙高”市場,發行制度、交易制度、監管的“三創新”應成為其新亮點,而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和傾斜更應該成為這三個創新的核心來認真加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