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價格隨行就市 降低門檻批量上市
在上周末舉行的一系列論壇中,來自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專家都期望創業板制度能比主板市場更為市場化。
新股定價市場化
“創業板市場能不能成為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試驗田,第一步取決于創業板新股發行價格能否市場化,是否隨行就市”,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在搜狐資本市場年會上表示,依靠框定市盈率決定新股發行價格已暴露出多方面弊病。對此,監管部門左右為難:如果對新股發行市盈率沒有控制,發行市盈率容易過高,但限制市盈率后又導致上市首日股價成倍暴漲。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發行價格本身并沒有市場化,而創業板發行價格的市場化將是今后證券市場改革最重要的一個嘗試。
上海睿信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李振寧認為,創業板與新股發行制度之間并不矛盾,新股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消除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過大的差價,這必須通過更加市場化的定價來解決,建立讓詢價人負責的制度。
華生認為,制定市場化的定價機制“是中國資本市場下一步要改革的基本方向”,如果首日市場價形成的資金量相當大的收益不是進入上市公司,而是進入認購者手里,將限制企業發展后勁,讓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進入企業本身才將真正推動創新企業成長。
“兩只手”推動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在第五屆金融專家年會上表示,應在創業板問題上自主創新,目前的發行標準應該再降低。此外,應重新審視審批、審核承銷,將審批工作交給中介機構、交易所、投資者、企業去做,證監會把握否決權,通過企業批量上市才能做大創業板。
“創業板制度建設應該由政府監管和市場化這‘兩只手’來共同推動”,中材國際獨立董事余云輝認為,政府應在創業板規則設計時列出確定性因素,并嚴格監管:“比如,企業約定兩年的利潤是多少,這是可以明確的內容,需要政府的監管”。但是“列不出來、不確定”的東西,就需要由市場來主導。“兩只手”需要各司其職,才能達到事半功倍。(蔡宗琦 任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