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創業板 > 中國創業板大幕正式開啟 > 正文
作者:余豐慧
中國證監會3月31日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自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籌備十余年之久的創業板有望于5月1日起正式開啟(3月31日新華網)。
從《辦法》和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分析,創業板發行、上市、交易等一系列配套規則,特別是各項風險控制措施,都考慮的縝密、周全。在市場準入上對企業較高標準的要求和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進行了權衡。規定:到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應當是依法設立且持續經營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企業發行后的股本總額不少于3000萬元。筆者認為,作為具有一定投資風險的創業板市場,這個準入條件似乎偏嚴。
在信息披露方面,《辦法》要求比較詳盡和嚴格。要求發行人應當在招股說明書顯要位置做如下提示“創業板公司具有業績不穩定、經營風險高、退市風險大等特點,投資者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這些要求是對投資者負責,是切實保護投資人利益的制度設計。《辦法》還對保薦人對發行人的成長性進行盡職調查和審慎判斷并出具專項意見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辦法》對上市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面提出了標準。
那么,十年磨一劍、最后終有期的中國創業板,將給企業、市場以及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呢?首先,在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推出創業板對解決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將起到一定作用。雖然,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的政策、措施,但是,至今效果不理想。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仍然心有余悸,特別是對于自主創新的中小企業風險更是談虎色變。中小企業融資難,中小科技企業、自主創新企業融資難上加難。創業板的推出使得中國中小企業只能依靠銀行間接融資變為可以到創業板直接融資,拓展了融資的渠道和廣度。這對于應對金融危機,抵御中國經濟增速下降風險具有積極作用。其次,給民間投資特別是風險投資提供了空間、創造了機會。通過資本市場的示范效應,拉動民間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特別是給敢于冒風險的風投個人和企業提供場所,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民間資本的風險投資作用。再次,是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層次與結構、拓展資本市場深度與廣度的重要舉措。
然而,創業板的推出帶來的幾個負面影響必須引起關注。首先,對滬深股市將帶來一定沖擊。當前,滬深股市剛剛走出了一波行情,還根本談不上反轉。對于這波行情的原因分歧很大。焦點集中在,推動這波行情的資金來源于何方?目前,包括基金、保險、境外機構投資者大量進入中國A股市場的跡象不明顯。因此,有專家懷疑這波行情是信貸資金過量投放導致的,也就是說一部分信貸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了股市,帶動散戶投資者資金共同所為。如果如此,那么,這波行情將是脆弱的,不可持久的。在此情況下,推出創業板將給投資者分流A股市場資金的心理預期,對A股市場應該是一個利空,必將不利于其繼續往向好方向邁進。
其次,創業板市場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但是,解決的面不會太大。一是《辦法》對企業上市準入條件過于嚴格,將會把大部分企業拒之門外;二是創業板只能解決中小科技和具有自主創新能力企業的資金問題,而大部分加工型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融資難問題還要通過“難于上青天”的銀行間接融資解決。這就決定了其對就業的拉動和解決融資難問題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再次,創業板的推出在中國是一個全新事情,沒有經驗和現成模式可循,如果管理失當可能給企業、個人和機構投資者釀成巨大風險,引起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波及社會穩定。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尚不見底,國際國內對泡沫、風險談虎色變的環境下,此時推出創業板,時機選擇是否恰當值得思考。
作者聲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