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 軍
從1999年中國證券市場有了成立“創業板”這個念頭以來,至今已經10個年頭了。這10年來,不論國際國內市場如何跌宕起伏,關于創業板的討論和爭論就幾乎沒有停歇過。關于創業板的問題,也在無數的見仁見智中,慢慢的從“推不推”變成了“何時推”。尤其是從去年兩會之后,醞釀多年的創業板儼然已經到了點火發射倒計時的階段。可是,直至目前正在召開的兩會,創業板依舊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由此,也再度引發了人們的各種揣度和猜測,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辟謠和聲明。
從當下股市走勢來看,由于目前市道較為低迷,使得新股IPO不得不被迫中止。在這種背景下,盡管兩會代表不斷呼吁開啟創業板,管理層也公開表示創業板絕不會被擱置,仍在等待時機重啟,并把開設創業板作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的一個平臺,政策對創業板的期盼之情可以說得上是情之切切。
回首這10年,關于創業板,人們已經說的太多太多,聽的也太多太多。侃侃而談不厭其煩的論壇峰會不計其數,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的文章書籍也是汗牛充棟。但是,不知道是否有人留意過,幾乎所有的這些聲音都來自券商、學者、律師、媒體以及形形色色的投資機構,而未來創業板的真正主角——那些擁有創新但急需融資的企業,卻很少聽到他們的聲音。那么,為什么這些真正的主角卻如此沉默呢?為什么很少見到他們舉著自己的創新,高聲疾呼:“快點成立創業板吧,我真的很需要錢”呢?
一個利益鏈的核心近乎集體失聲,相反,卻是外圍食利者們的搖唇鼓舌,讓人們不得不心生疑竇,這樣的沉默究竟透露了什么?如果說大凡創業者都是腳踏實地不善言辭的群體,這倒也是一種解釋。但是,另一個更容易成立的解釋是,不是這個未來的主角甘于沉默,而是這個群體還不太敢接受公眾的考評。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的中小企業基本屬于“研發型”,而國內中小企業則以“應用型”為主,應用上的“創新”一旦曝光,的確是太容易被復制和超越了。
盡管創業板尚未推出,但是國家扶持創新的各類政策、力度卻一直在加強,而游刃于市場中的VC/PE們也有著無可比擬的眼光和嗅覺,換言之,如果一個成長性企業真正擁有創新,并且這個創新具有社會價值或經濟價值的話,那么,從政府、科技園區等方面,他可以得到各項補助或者低息、無息貸款;從市場方面,他可以得到VC/PE們的風險投資和市場經驗。從一定程度上而言,上述手段和路徑都要比去創業板上市容易很多。
對于首批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數量,各路的聲音交相混雜。其實,不論是幾家還是幾十家,創業板的開設并不會馬上解決成長企業的融資發展問題。不過,創業板的開設,可以向目前低迷的市場傳達出一個積極的信號,即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為了解決目前亟待解決的就業問題,資本市場必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而創業板,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理解,目前正在創業板大門之外苦候過關的企業因為等待的原因被迫保持沉默,但是,更多的準備去創業板上市的中小企業也應該像兩會代表委員一樣,勇于發表自己對創業板的見解,而不應該成為創業板爭論中的沉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