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年磨一劍 創業板晚成堪擔大器
創業板讓中國把資本市場之劍磨礪了十年之久,其間的一個關鍵就是對時機的把握。
在創業板構想帶給中國希冀不久,接踵而至的是在千禧年里,美國納斯達克等高科枝企業股票市場的單邊下跌。一時之間,網絡泡沫破滅,國際市場哀鴻遍野,中國創業板頓成難產。
時間的指針緩步走到2004年,才開始了過渡性的啟動。這就是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復深交所設立中小企業板市場。它標志著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邁出了實質性一步。“守得云開見月明。”這句感嘆出自前深交所總經理張育軍之口,所言之大者卻非止于物理落點的深圳和深交所,而是為那些在漫長等待中仍然幸存的科技企業和創投們,為在金融改革和資本市場發展作為承載道路,以及在全球戰略下的清晰指向。
直到2007年8月,國務院批復以創業板市場為重點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方案。塵封近7年的創業板再次浮出水面。命途多舛的創業板緊接著又面臨著新一輪的金融危機。于是,推出時間一再厘定,又一再延期。
與此同時,繼中關村報價系統試點之后,天津創建OTC(柜臺交易)市場的呼聲也驚濤四起。至此,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在制度安排上已經完全成型。眾首翹盼的就只剩下創業板的最后一呼。
2008年3月22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就創業板規則和創業板發行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至此,創業板推出在即。十年磨一劍,中國的創業板可謂大器晚成。但晚成當更堪大器。
首先,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主板主要針對大企業,做藍籌,為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上較力;中小企業板主要針對中小型企業,做實和壯大行業企業和民族經濟實力;創業板主要針對高科技創投企業,承載國家創新戰略;OTC主要面對沒有達到上市門檻的小企業的產權交易市場。在這樣一個鏈條上,以高科技和創新為上市企業亮點的創業板未來發力甚多。
其次,考慮到對香港和海外資本市場的借鑒,在CEPA框架下深化金融和資本市場合作,創業板和港交所的對接并非沒有可能。剛剛簽署的CEPA補充協議(六)允許香港證券公司在廣東設立合資公司,也在為兩地在資本市場合作的深化提供了新的信號。
再則,從物理落點來看,主板主要在上海,創業板在深圳,OTC在天津,正為中國三大經濟引擎帶提供了一泓活水和資本市場的原動力。其各當其責的綜合后續發力,正是中國最希望看到的景象。
其功也大,其事也艱。科學的退市機制和轉板機制,對創投企業的遴選和培育,市場化法則和非市場因素的矛盾博弈,各經濟區域的適度競爭和錯位發展,依然需要在至大至宏戰略之下,作更為細致更為審慎的思考。(賈玉寶)
本報記者 朱益民 深圳報道
在歷史的視鏡里,十年是短短的一瞬,但對帶著形形色色高科技高成長誘人標簽、不惜一切代價沖擊創業板的企業,十年歷程無異于一段異常漫長、沉重而飽含滄桑的長征。
回首過去十年,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幅沉甸甸的、以創業板創設為主題的歷史畫卷,拂去塵封的歷史塵埃之后,那些鮮活的歷史樣本,警示創業風險投資該如何走好未來之路。
創投機構興衰
十年前籌備開設創業板市場的決策,原本為中國政府為推動國家科技自主創新發展戰略點燃的一團圣火,在燭照了中國未來發展之路的同時,不經意間激發市場對財富創造的狂熱和貪婪。
1998年12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盡早研究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問題”,國務院也要求證監會提出研究意見。一夜之間深圳創投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國創業板第一波次創投熱潮洶涌澎湃。
國家計委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宋立博士于2002年編撰的《中國創業投資發展報告》顯示,1999年新增創業投資機構40家,存量接近100家,增長率高達68.80%;2000年新增創投機構102家,存量猛增至201家,增長率高達103.03%,比1999年翻了一番還多。速度堪稱空前。
2000年——深圳創投公會成立的當年,有近50家創投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入會,而到了2001年,深圳設立的創業投資機構有190多家。
由于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自2002年開始, 中國本土的風險投資行業進入了低谷和冰封期,由于創業板推出被無限期延后,整個行業中投資的案子少之又少,很多公司因經營不善而破產或轉型主業,改做股票、房地產等業務。
曾經位列五家深圳創投公會副會長級單位之一的二十一世紀科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本輪大浪淘沙的浪潮中沉沒。該公司于2000年6月在深圳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35億元,由東北高速、招商證券、深圳市東大投資、上海港機和西安交大開元等共同投資興辦,這家公司曾于當年9月與深圳創投共同投資新中大軟件公司121萬美元而名噪一時。
到了2006年,深圳有經營活動的創投機構僅剩27家。
據深圳港產學研創投董事長厲偉回憶,此間被破產清算且較為知名的創投機構還有大鵬證券創投和湘財證券創投公司。
與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命運突變如出一轍,很多瞄準創業板而努力的公司最后也無疾而終,曾經有機會在主板和納斯達克上市,卻因一心想上創業板而最后命斷于此的企業不在少數。
首批預選企業沉浮
2000年,深圳市政府推薦了23家預選企業上創業板。在隨后的變遷中,這些企業的命運究竟發生哪些變化?
很多PE按圖索驥對這些“上榜”公司進行投資,不僅投資價格互相攀比,投資方還要擠破腦袋找關系才能投得進去。最終,除了太太藥業等五六家公司沒有機構投資外,接近80%的預選企業都有機構投資在內。由于看似符合上市條件,企業的成長本質被投資者忽略,加之當時的發行制度約束,很多PE都采用老股轉讓的方式進行投資,結果,創業板的無限期推遲使很多PE都深陷其中,只有企業的創始人股東套現了。
2006年深交所對這23家企業進行了跟蹤調研,從調研的結果并結合最近兩年的情況看,其中只有不到50%的企業保持了相對的成長性,包括已在國內上市的同洲電子、科陸電子、金證科技等6家企業;12家仍在經營,其中7家業績平平;而萬德萊已于2004年破產,潯寶網絡、經天科技、奧維訊、桑夏民生科技也早已不見了蹤影。
而當年有創業板001號美譽的科興生物的消亡尤為發人深省。
據業內人士回憶,科興生物當時是一家國內外聲望極高的生物制藥企業,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1999年的凈利潤已經高達5000萬元,境外著名風險投資公司和境內知名高校背景的投資公司為其控股股東,公司總經理亦是一位將該公司從幾年前連年虧損、債主滿堂的境地變為數千萬盈利的成功企業家。
科興生物原本計劃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深圳市領導為了給深圳科技板找到標桿企業,反復說服境內外股東,并作出種種承諾,將其排位深圳科技板的001號。
深圳市政府為了支持企業的發展,在高新區黃金區域為其劃撥200畝土地,公司決定聘請意大利設計師規劃和設計產業園區,并按美國FDA標準建設國內最大的生物制藥廠。在凈資產不足兩億的情形下,投資1億元建設五星級研發大樓,近億元進口國外生產設備,計劃靠上市融資還債。
2006年中小企業板恢復企業上市時,科興生物卻再與上市無緣。現如今,產業園區內雜草叢生,五星級研發大廈一直沒有啟用,進口設備堆放在倉庫,當時風云一時的總經理遠走他鄉。
如果說科興生物因財務管理失控消亡令人扼腕,那么破產的萬德萊則令人警醒。
2004年4月28日,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召開了萬德萊公司破產案債權人會議,根據清算監管小組出示的審計報告,萬德萊公司已經完全資不抵債,企業負債總額高達6.1億元。就是這樣一家負債累累的企業在2000年底時,原總經理章又農還曾表示“考慮過在納斯達克上市”。然而為了能夠在當時開設呼聲很高的創業板市場上市,并融得更多資金,萬德萊公司不惜一切代價放棄了監管部門批準上主板的上市名額,而且還按照上市要求準備了一批高科技產品項目,結果因為創業板遲遲不能推出,公司耗去了大量資金而使資金鏈斷裂,這大大超過了萬德萊公司的負債能力。
深圳交易所研究員王會芳于2006年發表的《從創業到成長——首選深圳創業板23家預選企業成長與變遷》指出,中小企業發展的因素中,管理水平十分重要。特別是在企業迅速成長時候,企業規模的急劇擴張,需要有高素質的管理者和良好的管理制來掌好企業發展的舵。
科陸電子和科興生物則因為管理和戰略問題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安科和萬德萊是經營不善的反面典型,安科創始人的民族品牌和自主產權“情結”使企業與曾有的發展機遇失之交臂;而萬德萊高級管理者的行為則將企業引上了“不歸路”;現代計算機員工持股計劃難以實施,致使公司業績直線下滑;而金證科技則對核心技術人員實施諸如人才成長體系、績效利益、組織文化、職業生涯設計等多元激勵機制,保證了企業人才隊伍的穩定。
對于已經破產的湘財證券創投,厲偉的印象記憶猶新。在一次高風險投資研討會上,湘財證券創投的發言人對如何控制風險、發現高成長潛力企業絲毫不談,反而對創業板上市后財富的倍增大加臆斷。
或許這可能是一些創投倒閉的重要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