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肖艷
自9月17日創業板審核啟動以來,9月底創業板發審委密集審核了31家公司的IPO申請,僅有磐能電力、同濟同捷2家“出局”,其余29家均順利過會,通過率高達93.5%。但是11月2日以來,召開的4次創業板審核會議審核的10家公司中有5家未過關,通過率僅為50%,遠低于中小板的通過率。對此,后續等待審核的公司估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有專家表示,有三方面原因導致創業板過會的通過率偏低,而低通過率在短期內將成為常態。
第一,待審核企業總體素質一般。“創業板開板前共有108家企業進行了申報,在選擇了最好的28家首批上市后,剩下的申報企業質素一般,魚龍混雜,因此通過率低也是自然的,”一位從事上市保薦工作的投行人士如此表示。
第二,成長性較差。“創業板區別于主板和中小板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高成長性”,該投行人士指出。如奇想青晨的合并利潤表顯示,最近三年,公司凈利潤分別是2050萬元、2402萬元和2600萬元,對應的同比增幅僅分別為17%和8%。磐能電力、恒大高新兩家公司2008年的凈利潤甚至低于2007年。
第三,高科技的界定也是通過率低的原因之一。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的發展導向來看,監管層希望做高科技、高成長的創業板,因此監管層在篩選時,可能會適當提高篩選標準,選取合格的上市公司。”他同時指出,由于高科技方面的公司過會要經過專家組的嚴格評審,但是審核的標準界定還有些難度。“而且創業板大都是小公司,歷史記錄比較少,科技含量的界定主要還是靠專家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