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自主創新需要本土資本市場發動機
蔣飛 陸媛
上世紀70年代時世界遭遇能源危機,是如何找到新的經濟引擎的?很重要的一個推進器就是美國推出了“納斯達克”市場,30年來作為大膽鼓勵新創產業模式的融資平臺幫助生物科技、互聯網科技,引領了一場深刻改變世界的新技術革命。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依賴初級加工品制造高出口率的增長模式受到打擊,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引擎?韓國推出了“科斯達克”,10年后一定程度幫助實現了以自主創新為特點的韓國電子產品遍布全球消費市場。
那么在始自2007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的新的經濟引擎在哪里?2009年的中國,有許多人正在翹首期盼著創業板的推出,希翼著高新科技類的中小企業能夠像美國、韓國那樣,成為中國從危機中走出并借此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競爭力再造,從而引領新一輪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以創業板破解中小企業貸款難
2009年2月,深圳。
深圳市人大的一場有關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座談會上,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面前的冰火兩重天,成為辯論焦點。一位參會者向《第一財經日報》描述了當時的爭論。
“1月份1.6萬億元的新增貸款到底到哪里去了?中小企業最需要貸款,可是哪有銀行敢貸?大企業最不需要貸款,可是銀行擠破頭把貸款送上門去!”
那么,為什么不肯把貸款發放給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呢?
中小企業規模小、抗擊和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有限、表現出的不良率比較高,要使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它,沒有思想上和認識上的到位是不行的。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月26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的分析,就說明了傳統銀行體系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為什么仍然裹足不前。
看上去,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也有其道理。
“如果創業企業上市后,要想貸款就相對好辦了,我們可以做股權質押貸款。當然,值此危機時刻,銀行出于風險考慮,要把股權打很低的折扣,比如3折或4折,最高也就6折,以此為質押比例來發放貸款。”交通銀行一位人士解釋說。
還有一種情況,高新技術類的創業企業可以更為容易地獲得銀行貸款,那就是在獲得來自風險投資的創業投資資金之后。
因為這意味著在銀行決定放貸之前,風險投資已對目標企業進行過一系列風險甄別。
“風險投資進入高新技術的創業企業之后,銀行會認為其有了一定的信用,擔保公司也更愿意為其擔保貸款。”深圳創新投資集團總裁李萬壽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
目前似乎只有風險投資敢第一個進入新興業態的創業企業做投資,而這一系列能夠成為未來經濟引擎的創業型中小企業也是受危機沖擊最大、最需扶持的。但風險投資行業自身也需要退出渠道以獲得持續發展。
深圳創新投資集團是優秀的中國本土投資機構,“但我們也需要創業板及早推出,以便于退出,形成良好的資金循環。投資創業型企業需要承擔很高風險,上市后退出獲得回報,方可以去投資其他初創企業。投資一個成功上市的企業帶來的回報,會對沖抵消掉投資十個企業失敗的帶來的損失。”李萬壽分析。
因此,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陳鴻橋表示,創業板的確可以成為中小企業新型金融支持體系的基礎之一,帶動創投行業的發展,增強創新型企業的借貸信用,從而擴大中小企業新型金融服務的基礎,衍生發展出一系列新型金融工具,制造新的創業板生態鏈,突破傳統金融體系無法給中小企業提供充足金融服務的瓶頸。
深圳創業投資同業公會副會長王守仁也認為,發展新型經濟,不能依靠傳統金融業,不能依靠間接融資體系。
在應對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的“危”與“機”時,需要創造性地突破過去處理危機時的方法和傳統經驗。必須敢于和善于利用資本市場,陳鴻橋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當前要特別避免兩種情形,一是避免低水平的循環與低效率的投資;二是要避免在處理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積聚新的金融風險,創業板一定會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展示其特殊價值與特殊魅力,大有作為的空間。”
創業板不能再猶豫不決
新興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危機中命運各異,有的則體現出了很好的抗危機能力,他們需要創業板支持其下一步發展。
北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創業板待選企業中排隊,近來面對國際經濟危機非但沒有發生業績衰退,反而接了多個大單,“春節后特別忙,去各地做新的大單,但是我們需要資金,特別著急著上創業板。”該公司人士上周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有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由于得不到銀行貸款的支持,而不得不開始裁員,收縮本已擴大了的研發和生產。
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留學歸國人士創辦的高新科技企業,擁有中國在IT存儲行業的第一項原創性基礎發明專利。但該公司因受金融危機影響很難融資而不得不裁員。截至去年10月,朗科累計全球專利及專利申請量達326件,覆蓋全球幾十個國家地區,迄今已獲授權專利共計78項,并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起訴日本索尼、美國金斯頓和PNY多家外國企業,獲得法律支持,與其簽訂專利授權協議。該公司專利授權收入占去年凈利潤的90%,達2800萬元。
但就是這樣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由于缺乏固定資產為抵押獲得銀行貸款,目前正在裁員、收縮戰線。
不過,擔憂創業板此時推出存在風險的聲音近來也非常強烈。深圳證券交易所首任總經理王健提醒說,有些創業企業充滿了虛假做賬和騙局,創業板的推出應當謹慎和從嚴進行審查制度設計。
在他曾擔任顧問的多個所謂創新科技企業中,他通過調查發現,做財務假賬、“夫妻店”式管理、虛假專利申報、虛報業績是較為普遍的做法。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企業中有的還是政府認定的明星企業,享受著土地、貸款等諸多優惠政策,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創業板堅決不能讓這些垃圾企業上市。”王健說。
當前對于創業板的擔憂有兩個方面,一是會引發市場爆炒,一些不法企業會進行概念包裝、投機炒作,可能使創業板淪為他們圈錢的工具;二是可能會對A股市場造成資金分流,從而給資本市場的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對此,一位創業板的設計者表示,創業板各項制度的設計上一定要從嚴,市場要進行細分,只有適合創業板的高新企業才能登陸,只有適合創業板的合格投資者才能進入,同時對保薦機構和保薦人加強督導責任和誠信記錄。
王守仁表示:上述問題是中國式民營創業企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不應大驚小怪。要算大賬,而不算小賬;認同大道理,而不是顧慮小道理;改革開放需要大視野,而不是局部小視野。發展是硬道理,創新是火車頭,不發展、不創新,才是最大的風險。中國人要相信自己有信心、有能力把創業板辦好,而現在是借助創業板使中國再度崛起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相關 Related
美國科技競爭力與資本市場
上世紀70年代,在發生全球能源危機、產業結構面臨重大轉型之際,美國及時推出了服務于高科技產業的納斯達克市場。
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經濟停滯的實質是面對經濟轉型的困局,汽車、鋼鐵產量達到頂峰后出現下降,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現代通信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開始孕育,微軟和英特爾都是在那時創立的。
面對這種新舊交替的經濟格局,以及日本、德國在傳統產業方面的追趕,美國政府決定培育和推進上述新興行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力推動納斯達克資本市場的發展,為新興產業提供融資渠道,為新一輪科技周期的引領者們提供初始資本。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納斯達克市場,美國的新一輪科技發展還會產生嗎?或許有人會說歷史不是通過假想來創造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微軟肯定無法獲得上市。
于1975年9月成立的微軟公司,當時急需發展資金,但是作為新興創業小企業,紐約證券交易所沒有能夠認識到微軟的未來,以不具備紐交所上市條件為由拒絕了微軟的上市。
1986年3月,是納斯達克接納了微軟,于是微軟得以上市融資。20年后,它從最初的年收入1.98億美元成長為當下年收入500多億美元的企業巨頭。納斯達克的培育之功不可埋沒。
如果我們繼續推遲推出創業板,中國是不是可能失去很多孕育中的中國“微軟”呢?
在目前中國資本市場1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一家互聯網企業,而最知名的百度、網易、新浪都是借助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的。
“我們為這種現象感到非常尷尬,感到痛楚,中國的自主創新應該依靠中國的資本市場。”從8年前就開始籌備創業板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人士慨嘆。
中國經濟的真正復蘇和可持續發展,在于新一輪科技周期的出現,希望在于高新技術類的中小企業的茁壯成長。
王守仁認為,我們應尋找和把握機遇,創業板的開設和成功運作正是帶動中國新一輪科技周期出現的強力引擎。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