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世鳳 上海報道
財富故事:宋禮華的第一桶金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形象概括了創業板公司的家族發家故事,安科生物(300009.SH)最為典型。
9月23日晚間,安科生物確定首次公開發行價17元/股,市盈率46.83倍。發行價的確定讓安科生物股東們的財富瞬間膨脹,身為高管和實際控制人的宋氏兄弟,無疑是最突出的代表。
招股書顯示,上市前安科生物實際控制人宋禮華持有2604.90萬股,持股比例為41.35%,宋禮名則持有669萬股,持股比例為10.62%,二人合計持有51.97%的股份。發行2100萬股后,宋氏兄弟的持股比例將降至38.98%。
既便如此,按發行價計算,公司上市后宋氏兄弟的身家將增至5.57億元。
現年53歲的宋禮華,是安科生物醫藥集團總裁,安科生物董事長、總經理。此外,他還擔任安徽省生物研究所所長,安徽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等職。
比宋禮華小5歲的胞弟宋禮明,擔任公司副總經理。
“宋禮華比較沉穩,主要負責技術研發以及整體的管理工作,宋禮明則主管公司包括市場在內的對外業務。”10月23日,一位熟悉宋氏兄弟的合肥本地資本圈人士稱。
跟宋氏兄弟共同致富的還有123名自然人,大部分為安科生物員工,其中包括張輝在內的5名80后員工。
2008年9月,他們搭上致富末班車,最少一位持有20000股安科生物,相對于每股2.65元的增發價,數十萬元的財富不啻從天而降。
相對于這些剛進入公司沒幾年的年輕人,排在安科生物自然人股東前十名的“大佬”們將清一色成為千萬富翁。
招股書顯示,即使是排在最后一名的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董秘李星,其個人財富也將在上市后至少達到1164.5萬元。
宋禮華的億萬富翁之路始于限于改革開放。
1977年恢復高考后,宋禮華考上安徽農業大學植保系。碩士畢業的宋禮華進入安徽省生物研究所。此后,赴德國漢諾威免疫研究所進修,從事“動物促性腺素的單克隆抗體”研究。
1990年,宋禮華選擇“人α-干擾素單克隆抗體親和層析膠”為的主攻目標,意在突破國外技術壟斷。
“該物質實際上是生產用于乙肝治療的人干擾素的一項原料,主要用于提純原材料,之前因為國外廠商壟斷,所以價格極高,并導致人干擾素也成為一種貴族藥,一般人都用不起。”輔導安科生物上市的券商項目組成員告訴記者。
宋禮華取得成功后,赴上海向生產干擾素的廠家推銷自己的成果。很快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產品問世僅兩年,便創下6000萬元利潤。這是宋禮華決取得的第一桶金。
1994年,宋禮華成立安科生物,開始創富之旅。
商業模式:質疑中成長
成立于1994年的安科生物,因其偏大的“年齡”飽受質疑,作為2000年創業板最佳候選人之一,安科生物十多年來的成長性并不是很明顯,“如果十年前把錢交給他們,將意味著這是一筆失敗的投資。”10月22日,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經理直言。
據他觀察,2006年到2009年中期,安科生物營收和凈利潤“絕對金額不大,相對成長也很有限”。
實際上,安科生物的尷尬現狀并非偶然。
“安科主要產品的市場競爭情況都很激烈,比如干擾素這一塊,全國有20多家公司在生產,而且還有像先靈葆雅、羅氏等國際醫藥巨頭,所以安科占的市場份額并不大。”南方某知名券商行業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
不過,對上述投資人的質疑,安科生物并不認同。
“當初的50多家創業板待選公司,現在存活的有幾家?從這一點來講,我們能生存下來就很不簡單。而且2000-2005年,我們每年都有30%的增幅。”10月23日,安科生物董事副總經理、董秘李星告訴記者。
此外,安科生物每期數百萬元的研發投入,也讓投資者對其高科技企業的招牌不以為然,“每年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不到5%。”上述私募人士告訴記者,而國際大公司每年通行的研發投入至少是總營收的10%以上。
“研發費用是整個集團的合并報表,實際上母公司并不低。”李星向本報記者解釋,“研發費用不高,不代表研發效率不高,因為我們是研究所轉制過來的,相關技術專家都是公司股東,所以這塊的費用比較低。”
另據李星透露,安科生物已有多項獨有技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一旦實現規模化生產,將產生巨大的利潤空間”,至于具體時間,李星并未給出明確答復,“大概是兩三年后。”
機構視點:拒絕PE的創業公司
28家首批創業板公司中,安科生物無疑是特立獨行的少數派之一。
其特別之處在于,盡管公司成立近15年,且2000年成為創業板熱門候選人,但生物制藥的金字招牌下,至今未見PE等戰略投資者的身影。
安科生物上市前的股東名單中,唯一的法人股股東為江蘇高達創業投資公司,然而,其持股總數僅243萬股,持股比例3.86%。“他們算不上戰略投資者,因為這些股份都是從原來股東手里買的。”10月23日,國元證券投行部人士透露。
難道機構不看好安科生物?抑或安科生物不缺錢?
“不能說機構不看好我們,也有像復星醫藥這樣的知名公司,包括省內一些創投找過我們,但都被拒絕了。”李星對上述說法并不認同。
與上市前沒有PE入駐相反,9月22日,安科生物北京路演吸引了60多家券商前去探訪。
首批28家公司中,安科生物獲得高達258倍認購倍率,直接導致其中簽率最低。
據李星透露,公司之所以拒絕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源于“公司管理層和員工的一個心結”,“包括我們找保薦機構也找的是本地券商”。
“我們強調團隊精神,擔心引進戰略投資者雖能解決資金問題,但管理很難統一,所以拒絕了。”李星認為。
既便如此,質疑公司不缺錢的觀點還是擺在李星的面前。
“以前我們是過日子,但現在我們想過好日子。”李星如此形容沒有PE的公司和上市后的公司。
“但愿這是所有投資者的好日子,而不僅是高管們的好日子。”前述上海私募圈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