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佳 穆一凡
李靜穎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代詩人許渾的詩句,已成為創業板身后資本市場的真實寫照。除了107家券商躍躍欲試,68家保薦機構摩拳擦掌之外,5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也開始暗自較勁。
高新技術開發區,由于其鮮明的高科技特征,成為創業板的生產基地。
日前,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郭洪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截至目前,園區內共有1000家左右企業符合創業板上市的有關財務指標,其中已經完成改制的非上市公司約280家,準備改制的公司超過200家,有150家企業已經與券商簽訂了上市輔導協議。
僅僅從中關村就可以看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搶占創業板先機志在必得,而“中關村現象”并非個案。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深圳、蘇州、天津、陜西、山西、內蒙古等地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創業板企業儲備名單。
根據興業證券的統計,在全國50多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4萬多家企業中,年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的就有3000多家公司,有上創業板打算的超過1000家。
排隊等待
中關村內的科技企業,被業內公認為最有實力的第一批登陸創業板。“中關村管委會已經研究確定了創業板上市第一批70家備選企業名單,以及80家后備企業名單。”中關村管委會一位負責人向CBN透露。
上述人士表示,已經參與到園區內企業改制上市工作中來的中介機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20家、律師事務所26家、證券公司15家,其他如資產評估機構9家。
雖然由于部分企業已經進入緘默期,不便透露名單,但記者通過其他途徑獲悉,之前媒體紛紛猜測的碧水園、拓爾思、海蘭信等也在其中。對于該消息,中關村管委會拒絕置評。
除此之外,籌劃轉板的企業也不是少數。中關村科技園區內三板市場的18家企業也符合創業板條件,其中部分正在籌劃轉板創業板。
京鵬科技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其公司董事長楊仁全早在一年前就定好了創業板計劃。他告訴記者,“新三板掛牌,僅僅是資本運作樂曲中的一個音符,樂曲的高潮則是創業板。”
長三角的園區也正在“生產”大量的準創業板企業。
隨著創業板開閘一步步臨近,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企業紛紛站上了新一輪擴張的起跑線。
根據CBN記者拿到的一份張江集團的“摸底材料”,截至2008年底的財務數據顯示,園區有近80家企業符合創業板申報條件。此外,有40公司已經表露2009到2010年的上市意向。
記者獲得的這份材料中顯示,10家公司原本打算2008年登陸深圳中小板或創業板;4家公司爭取2010年登陸主板;約10家公司打算2009年登陸創業板;此外,還有4家公司把目標鎖定境外上市。據此統計,創業研究成為約20家企業未來的融資方向。
張江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馬志鋼對CBN記者表示,對以集聚高新科技產業及中小型企業為主要支撐點的張江來說,這顯然是一輪不小的發展契機。截至2008年底,整個園區有14家企業分別在國內外成功上市,其中登陸納斯達克等海外創業板的有7家之多,其中不乏中芯國際、展訊通信等知名企業。
蘇州工業園管委會人士向CBN記者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園區目前有十多家企業正在接受券商的上市輔導。
與其相鄰的杭州也毫不示弱。“現有6家企業正在爭取首批創業板上市,整個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杭州高新區”)估計將有近20家企業陸續登陸創業板。”杭州高新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CBN記者。目前杭州高新區集聚了杭州市70%以上、全省25%左右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總數5000家左右。其中,通信、軟件、集成電路、動畫等高新技術產業均已在杭州高新區內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據上述人士說,開發區內的杭州資本創投中心,聚集了40多家國內外的PE/VC,為杭州高新區內的企業成長開通了最直接的資本對接通道,幫助企業迅速孵化成長。
深圳被譽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投資地,一度有消息稱,創業板首批企業中有近1/3意屬深圳。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馮冠平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了對創業板的信心。他表示,目前研究院下屬的幾大孵化園區中,已有10家公司開始籌備創業板上市;此外,2008年有2家申請登陸深圳中小板的公司通過了發審委的審批,由于IPO遲遲未能重啟,所以也不排除轉去創業板上市的可能。
兩次“襲擊”后的低調搶灘
為了鼓勵企業早日跨入創業板門檻,不少高新技術開發區已經開始著手籌備鼓勵政策。從政策扶持、政府補貼到獎金鼓勵,各不相同。
高新技術開發區對創業板超乎尋常的熱情,源于長達近10年的等待與積累。
回顧2001年的第一輪“創業板”熱,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向記者回憶說,當時由于聽說創業板準備啟動的消息,不少創投機構和券商紛紛“跑馬圈地”。一時間投資了不少項目,后來由于創業板遲遲不出,導致不少券商損失慘重,也有一批創投機構因此倒下。”
2007年,“創業板”推出消息再次襲來,當然各地的高新技術區再次成為風險投資的目標,其中不乏很多知名的創投機構,自然也發出“苦盼創業板”多年的創投心聲。
目前,各地高新技術開發區或多或少都遺留著兩次創業板消息“襲擊”后的痕跡。比如西安高新區,2001年后,超過200家投資機構在園區內注冊,根據西安高新區管委會負責投融資業務的經貿局的統計數據,這些創投管理公司注冊資本總額達到58.59億元,都是本地設立的創投機構,每家可投的資金量大約為兩三千萬元。
今天,西安高新區常年活躍著的中小科技企業有3000多家,后備上市企業有130多家。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半導體芯片設計、應用軟件開發等領域。2007年底深交所“創業板首發管理辦法創業企業和創投機構座談會”上,重點懇談的13家企業就包括高新區內西安聯合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而這次《創業板上市規則(征求意見稿)》的出臺,似乎標志著創業板的推出已然箭在弦上。高新技術開發區背后的資本力量自然成為一只無形的幕后推手。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高新區將設立5億元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計劃和創投機構聯手,以每年10家的速度助推園內企業上市。
高新技術園區不應該只是簡單為企業提供辦公場所或是引導基金,更重要的是為具有商業價值的科研成果提供支持,相關人士指出。
也有一些人士指出了創業板上市的“誤區”,浙江天堂硅谷創業投資集團副總裁裘政對CBN記者表示,雖然創業板的條款和限制性能比較好地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性,但不能很好地體現創業板的“特性”,即“成長性”,因此創業板對整個資本市場的意義,可能大于對企業的意義。
“全國有這么多高新技術園區,不乏成長性很高的中小企業,但他們不一定能達到創業板的財務規定,因而生存狀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裘政認為,很難說符合創業板上市財務指標,就是具有科技創新的高成長性企業,更何況如果這些企業本身又達到了中小板的上市要求,很可能還是選擇去相對成熟的中小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