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聚集2010年新股改革 > 正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尹中立
所謂“兩頭放開”是指將上市公司的“生”和“死”兩頭放開。證券監管部門和交易所不再人為地控制上市發行數量與節奏,同時讓退市機制真正發揮作用,對垃圾股的借殼重組行為進行嚴格的限制,新股發行市場化的目標很快會實現。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之所以屢戰屢敗,找不到北,最重要的原因是發行部門單兵作戰,沒有采取系統改革。在人為控制新股發行節奏和數量的情況下,股價必然會高估。同樣,在垃圾股經常上演“烏雞變鳳凰”的游戲時,投資者必然忽視風險溢價,正常的股價形成機制被嚴重扭曲,任何強調投資風險的警示都是蒼白無力的說教。換言之,在股票的“生”“死”兩頭都受到控制的情況下,股票市場的正常價格形成機制一定被扭曲,新股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必然是南轅北轍。
從股票的“生”的環節看,正確的做法是,由市場決定發行數量與價格。市場的主體是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和投資者,應該由這些市場主體來決定股票發行的時間、數量及價格,證監會應該回歸的“裁判”的角色,證監會的發行部門只負責發行的核準工作。
從股票的“死”的環節看,正確的做法是杜絕借殼重組。優質的資產應該走IPO的正道進入股票市場,借殼的行為應該走同樣的IPO程序。否則不僅破壞了市場規則,而且衍生出嚴重的“內幕交易”等違法犯罪行為。
股票市場的“生”“死”兩頭是互相影響的。只要“生”得順暢,則殼資源必然貶值,借殼行為會大大減少。同樣,只有“死”得正常,才能確保市場正常的風險溢價水平,新股定價才會合理。
迄今為止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只在“生”這頭做文章,而且只做一半的文章,即希望在控制新股發行節奏與數量的情況下得到股價的市場接軌。
最近,有人提出要搞“超額配售選擇權”,其理論依據是“增加供給就可以避免供給失衡造成發行價虛高”。該依據看上去有道理,其實是不符合邏輯的。從長期看,股市的價格不是由供給與需求決定的,決定股價的是未來的收益率與風險溢價。即使從短期看,股票的價格與股票的供給數量與資金的數量確有關系,但這里的股票供給是股票市場的總供給,與單只股票的數量無關。將商品市場的價格決定理論硬搬到股票市場是行不通的,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權證的創設就是典型的事例。
當然,放開股票市場的“生”“死”兩頭是有重大阻力的。第一個阻力來自市場本身。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正因為我們管制太多,股價形成機制嚴重被扭曲,因此,當前的股價嚴重被高估。將A股與H股價格進行對比一下就清楚國內股價高出了多少。截止2010年1月28日收盤,在內地與香港里地上市的公司有61家,只有8家公司的H股價格高于A股價格,13家公司的H股價格是A股價格的0.99-0.8之間,18家公司的H股價格是A股價格的0.8-0.5之間,有12家公司的H股價格不足其A股價格的四成。需要說明的是,國際投資對H股的預期隱含著人民幣升值的因素,如果沒有人民幣升值的因素,H股價格應該不目前低。
如果放開股票市場的“兩頭”,就意味著讓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真正起作用,股價將回到合理的位置上,平均股價大約要下跌50%左右。
但不是所有的股票價格都會下跌,大盤藍籌股的價格已經基本合理,下跌空間有限。
如果真的走上此路,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將受益,機構投資者的生存環境將大大改善,可以真正做到價值投資與專家理財。市場阻力主要來自散戶投資者。
阻力之二是行政部門是否舍得丟棄手中的權力。讓市場決定新股的發行就意味著發行審批部門的權力被剝奪,而新股發行改革的直接推動者又是發行審批部門,其中的矛盾是不言自明的。新股發行改革之所以難以取得突破與此有很大關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