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銀萬國研究所市場總監 桂浩明
繼深市成功地推出了創業板以后,滬市也在金融創新方面加快了腳步,最近就頻頻提出要搞國際板,即引進海外企業到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日前,有媒體還有板有眼地報道說,國際板將在明年3月份推出,在英國注冊的香港匯豐銀行將率先在內地公開發行股票并掛牌交易。報道還披露,匯豐銀行已經在國內找好了保薦人,計劃籌集相當于50億英鎊的資金。當然,這個報道事后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同,有關方面對此只是籠統地表示:國際板的推出還沒有“時間表”。
在這里,我們暫且不過多地談論推出國際板有多大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必要性問題,只是想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對國際板進行一番討論。無疑,推出國際板,將海外的優秀企業吸引到境內來上市,對于完善境內股市的上市公司結構、提高對外開放的程度,都是有好處的。但是,令人無法回避的是,就像任何新興事物一樣,它的誕生也一定是有著兩面性的,其可能帶來的風險,也是不得不加以提防的。在筆者看來,在現階段搞國際板,很可能會給大盤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釀成供求失衡的風險。就在今年年底階段,中國股市出現了出人意料的下跌,其中的一個主要動因,就是市場擴容速度太快,從而導致了供過于求局面的出現。問題還在于,由于目前還存在上市銀行進行大規模再融資的要求,使得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很可能還會進一步延續到明年。在資金應對境內銀行補充資本充足率尚且捉襟見肘之際,再讓海外企業來發行股票(而且來的都是大家伙),這就很可能進一步強化供求失衡的矛盾。應該承認的是,現在境內上市資源還很豐富,要滿足眾多企業的上市融資要求,資金供應還是很緊張的。而這個時候人為地將海外大企業也拖進來,只能是導致更為嚴重的資金緊缺,從而引發風險。
其次,國際板還可能帶來的另外一個風險是打破現有的境內市場價格體系,而這對一個成熟程度并不高的市場而言,其作用甚至是破壞性的。現在,境內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創業板、中小板、主板中的中小盤股票、主板中的大盤股這樣幾套價格體系,各板塊之間的估值標準實際上是差異很大的。另外即便是在某個具體的行業中,也同樣存在不同的估值標準。譬如銀行板塊中,就存在以南京銀行為代表的地方商業銀行、以招商銀行為代表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及以工商銀行為代表的國有資產控股的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這樣三種定價體系。不管這種體系是否合理,但至少在現在它對市場來說是構成了某種動態平衡。而如果開設了國際板,海外銀行(譬如匯豐、東亞等)來上市,那么顯然會對現有的價格體系帶來嚴重的沖擊,市場會因此出現新的一輪股價重新排隊,而這個過程的出現無異于一場很大的混亂。回頭看,在中國石油上市時,實際上也是對當時的價格體系形成了一次沖擊(當然導致沖擊的還有其它一些因素),其結果是過后一大批“中”字頭股票被重新定位,而市場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的慘重。應該說,如果國際板啟動,匯豐銀行上市,那么股市顯然是會再次面臨這種沖擊,股價又會出現一次強制性的調整。也許,這種調整也是必要的,因為現在的價格體系并不太合理。但是,合適的方式應該是逐漸地推進,而不是強制進行。畢竟,國際板的開出,實際上是今年市場與境外市場實現對接,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一下子與成熟市場捆綁在了一起,顯然不成熟市場會承受更大的風險。
創業板從提出設想到最后成功,前后搞了10年。國際板呢?應該說不會需要這么長的時間。但是,從去年才有考慮,明年初就想推出,恐怕是太快了。創業板之所以拖了10年,主要是為了防范其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匆忙推出國際板,其風險一定會比創業板更大。愿有關部門對此能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不要為了實現一個創新目標忽視可能給市場帶來的不必要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