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旭東/文
巴菲特被公認為是價值投資鼻祖格雷厄姆的嫡傳弟子,讓很多人誤認為巴菲特一直忠實地按格雷厄姆的教悔投資,但如果你讀了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不難發現,他很早就不盲從任何人(包括格雷厄姆)。
在尚未正式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時,巴菲特于1950年平生第一次買入了GEICO的股票,而“按照GEICO當時的價格,這是本杰明·格雷厄姆不會同意的投資”。
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但尚未為其工作時,巴菲特于1951年借錢買入股票,盡管“格雷厄姆一如既往地認為這個市場上的價位太高了”。巴菲特的父親也持悲觀態度,然而,“他仍然做出了挑戰兩位權威人士的決定” 。
為格雷厄姆工作后,巴菲特曾負責一起對象為巧克力制造商洛克伍德公司的交易。按格雷厄姆的一貫思路,這是一筆很簡單的套利交易,然而巴菲特經過深思熟慮后卻決定承擔更大的風險持有洛克伍德的股票。最終的結果是,“如果參加套利交易,沃倫的222股洛克伍德股票只能為他賺444美元,而現在,他經過計算的下注為他贏了一大筆錢—大約13000美元。”
菲利普·費雪的名著《怎樣選擇成長股》寫于1957年,巴菲特在看完這本書后便去找費雪請教。不過,對于定量決策和定性決策的優劣,巴菲特還是堅持以客觀事實作評判。在1967年致合伙人的信中他寫道,“賺大錢的投資機會通常來源于正確的定性決策,但更多確定無疑的利潤來自于那些正確的定量決策。”
此外,巴菲特投資風格的變化多少也受到了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最近幾年,基于定量因素的投資機會正在逐步消失,還好偶爾出現的定性投資項目給我們提供了賺取利潤絕佳的機會,盡管這種機會非常少見。”
在我們將巴菲特視為“股神”的時候,其實更應該學習他對待權威的態度,然而很多人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好。以成長型投資者為例,他們大多深受費雪的影響,不愿意賣出股票。然而,費雪寫書時的環境與我們相同么?在《怎樣選擇成長股》一書中,有多處暗示了當時的股票價格是處于什么樣的水平,如“五年來,它的市盈率往往達20倍左右,高得有其道理”。又如“也許一只股票過去幾年的價格一直穩定維持在只為盈余8倍的水準,但現在,管理階層更迭、公司建立起一流的研究部門等事情發生,使得股票目前的價格是盈余的15倍左右”。再如“金融圈普遍贊賞這家公司卓越的表現。因此,多年來,XYZ公司的價格是當期盈余的20到30倍,約為道瓊斯30種工業股價指數平均市盈率的兩倍”。此外,費雪在談到不愿賣出股票的理由時,還特意提到了資本利得稅這一重要因素。
然而,A股市場不僅沒有資本利得稅的麻煩,最瘋狂的時候市盈率也高到了驚人的地步。例如,2007年11月,萬科(000002.SZ)的股價最高達到了40.78元,即使以2007年每股收益0.73元計算市盈率也達到了56倍,而以2006年每股收益0.39元計算市盈率更是高達105倍;2008年1月,貴州茅臺(600519.SH)的股價創出230.55元的最高價,以2007年每股收益3.00元計算市盈率高達77倍。
這個時候,還“打死也不賣”就過于執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