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美股新聞 > 正文
 

DoubleClick:隱藏的收購溢價?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9日 23:48 新浪財經

  【MarketWatch舊金山4月29日訊】網路幸存者DoubleClick Inc.(DCLK)本周被一家私有股權公司以11億美元收購,這好比給科技投資者提出了一個謎題:收購溢價缺乏是否隱藏著真正的收購溢價?

  這個謎題聽起來太玄虛,有點類似量子物理學家之間互傳電郵、純粹折磨智力的那種問題,或者禪宗大師用來考驗年輕弟子的那種問題。

  但是,能否解開這道謎題對投資者卻大有關系,因為這可以幫助他們確定:成為收購對象的中、小型科技公司的股價能值到多少錢。

  現金充足的私有股權公司,像舊金山剛剛宣布收購DoubleClick的Hellman & Friedman,把目光瞄向了遭到打壓的科技股。

  上個月,由矽谷Silver Lake Partners領頭的七家私有股權公司聯合行動,動用113億美元現金收購了SunGard Data Systems(SDS)。這是有史以來私有股權公司收購上市公司第二大規模的案例,僅次于1980年代初250億美元RJ Reynolds Tobacco Co.被收購一案。

  SunGard是一家軟體公司,其產品幫助金融服務公司備份電腦資料。這樁收購案令人吃驚的龐大總額刺激了一些科技投資者的希望,認為私有股權公司可能推高科技收購案的整體價格。

  但乍一看,DoubleClick的被收購價似乎與這種希望不符。

  Hellman & Friedman收購該線上廣告服務提供商的價格,折合每股為8.50美元。這個消息促使投資者本周一拋賣DoubleClick,致使其股價下跌6%。

  DoubleClick每股收購價比上周五收盤價大約低了10美分。上周五是收購消息宣布前的最后一個交易日。

  但是,對這樁顯然缺乏收購溢價的交易感到失望的投資者,肯定忽略了一個事實:在收購傳言的推動下,該股上周走高了16%還不止。

  不僅如此,每股8.50美元的收購價比DoubleClick去年11月1日的股價高出三分之一強。當時該公司聲稱雇用了投資銀行Lazard Freres,幫助它研究戰略出路,說穿了就是考量把公司賣掉。

  如果按收購價與傳言首次流出時股價之差來衡量,DoubleClick約30%的溢價與SunGard大致相當。

  DoubleClick本周四股價跌至8.07美元,這是一個奇怪的變化,表明相信這樁交易會如預期在第三季度完成的投資者,仍可從該股小有獲利。

  DoubleClick今年營收預計成長9%至3億2900萬美元,意味著Hellman & Friedman的收購出價為營收的3倍略高。

  這與SunGard相比也相差不遠。SunGard今年營收預期為37億9000萬美元,收購價為113億美元,股價營收比(price-to-sales)也是3倍多一點。

  值得指出的是,SunGard今年營收成長預期為7%,而利潤成長預期為10%。DoubleClick的營收成長預期為9%,但利潤預計縮水近一半。

  可見,我們這里比較的兩家上市公司規模相差懸殊,經營的業務也很不同,預期營收成長倒是相當,但預期利潤一為成長一為下滑,然而兩家公司均為私有股權公司收購,收購價均約為各自今年預期營收的3倍,收購溢價差不多都是30%。

  因此,甲骨文(Oracle Corp.)(ORCL)今年稍早以6億2500萬美元現金收購小型零售軟體公司Retek Inc.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執行長艾利森(Larry Ellison)支付的價格按股價營收比計算也是差不多的。

  但甲骨文收購那家公司的溢價卻高得多,約為90%。這是甲骨文與其最大競爭對手、德國軟體巨頭SAP(SAP)大打收購戰的結果。

  DoubleClick執行長雷恩(David Ryan)在本周一次電話會議上說,他的公司曾經與“十幾家潛在的合作伙伴”談過,既有私有公司也有上市公司。

  盡管如此,該公司最終還是以三倍于營收的價格賣掉了。

  因此,雖然一些投資者可能認為私有公司會推高科技公司的收購價格,但從上述三樁科技公司被購案來看,事實并非如此。

  這證實了過去幾個月來我從銀行家和創投資本家那里聽來的看法,他們指出:像Hellman & Friedman共同創始人赫曼(Warren Hellman)那種投資者,是不會在收購中支付高價的。

  私有股權公司,由于采用現金收購且通常把交易規模控制在10億美元以下,出價很難超過以股權方式進行收購的大型上市公司--如果這家公司志在必得且市值達到甚至超過100億美元的話。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位參與十多起科技并購案的投資銀行家說,“他們可能設定一個(收購)底價,但別指望任何私有股權公司的出價能夠超過艾利森的出價。”

  對于投資者來說可從中吸取什么教訓呢?一定要關注市值--記住3倍于預期營收這個價格標準吧。不要對任何股票支付過高的價格,哪怕是將被收購公司的股票。

  (本文作者:John Shinal)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紅色專題
紅色專題圖鈴免費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