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3月17日,國際原油價格繼續保持漲勢。紐約市場4月交貨的原油期貨價格一度突破每桶57美元。這是國際原油價格連續第二天創下歷史新高。“過山車”式的油價波動普遍被認為是世界經濟遭受的最大沖擊,世界銀行估計,高油價導致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足足損失了0.5個百分點;當人們展望今年的世界經濟前景時,普遍擔心油價波動性仍將是橫亙在2
005年世界經濟增長之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油價上漲帶來壓力
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名列前茅的石油進口大國。1990年,我國原油進口量不過274.7萬噸;1992年便首次突破千萬噸,達到1231萬噸,1998年~2004年依次為2732萬噸、3661萬噸、7027萬噸、6026萬噸、6941萬噸、9112萬噸和1.2272億噸。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進口原油平均價格總體上也呈上漲趨勢,1998年~2004年平均每噸進口原油價格依次為119.9美元、126.8美元、211.5美元、193.5美元、183.8美元、217.4美元和276.34美元。
國際市場油價一路走高,理所當然在原油進口量與日俱增的中國激起一陣不安的波瀾。其實,盡管原油供給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美國、歐洲遭遇暴風雪和寒潮襲擊;伊拉克暴力行動頻繁;尼日利亞石油工人罷工威脅;今年1月1日開始的歐佩克石油減產協定將該組織石油日產量減少了100萬桶,1月30日的歐佩克會議雖然沒有通過進一步減產的措施,但會議公報聲稱必要時將盡快采取減產措施;國際能源機構2月10日公布的月度報告將2005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預測上調了8萬桶……凡此種種,但在由歐佩克主導的國際石油市場這樣一個卡特爾市場,以下因素也抑制著油價的無限上升。
不必過于悲觀的理由
首先,油價本身就會通過影響經濟增長率而抑制自身不至于過度上漲。油價和其他能源價格大幅度上漲,將遏制經濟增長的步伐,從而減緩原油需求的增長,甚至導致其絕對減少,進而從根本上削弱油價上漲的動力。歸根結底,石油之所以成其為財富,是因為存在對它的需求,需求減少意味著石油財富貶值。
其次是來自替代品的競爭。作為一種能源產品,石油并不像水那樣在滿足人的必要需求方面無可替代,水力、核電、煤炭、天然氣等都是石油的有力競爭者。就長期而言,油價過高,將迫使石油消費國轉向上述替代能源,最終損害歐佩克自身的利益。2004年油價高漲,我國煤炭液化技術、乙醇汽油(由90%的普通汽油和10%的乙醇調和而成)、油頁巖等替代能源開發也取得了空前的進展,神華集團的煤炭液化項目已經動工,各地計劃的煤炭液化總產能高達3000萬噸;華北設立了中國-巴西燃料酒精合作項目,國家發改委將乙醇汽油試點范圍從河南一省擴大到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安徽等4省,2005年末將進一步擴大到湖北、山東、河北、江蘇4省。如果說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機時已經多年習慣于依賴廉價石油的石油消費國不得不花費較長時間從頭開發替代能源技術的話,那么,現在有現成的成熟替代能源技術儲備,許多核電站甚至只是沒有滿載運行而已,只要過高的油價使得替代能源具備了經濟合理性,轉向替代能源的過程將比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機時快得多。
第三個制約因素是非卡特爾競爭性供給。歐佩克雖在國際石油市場上舉足輕重,但并不掌控世界全部石油供給,英國、挪威、俄羅斯、墨西哥、中國等非歐佩克成員國都是重要石油生產國。歐佩克如果執意維持高油價,很可能到頭來會發現自己承受了壓力,卻是為非歐佩克產油國作嫁。
近年中國石油進口量逐年遞增,其實中國并非沒有足夠石油資源可供開采,而是中國油田條件不佳,平均開采成本高達12美元/桶,西部后備油田開采成本更高,而世界平均開采成本為9美元/桶,輸送成本更不能與海灣石油匹敵,在低油價條件下,對油田的投資回報率不夠理想,甚至有虧損之虞。假如世界市場油價長期維持在高位,無異于給中國原油開采業創造了一個大發展的契機。對美國得克薩斯、阿拉斯加等地未開采的許多油田,以及近來媒體熱炒的加拿大油砂礦藏,也可作如是觀。
第四個制約因素是卡特爾成員的競爭性“背叛”行為。卡特爾組織具有天然的不穩定性,所有成員都明白,共同維持壟斷高價對所有成員均有好處,但在壟斷高價刺激之下,市場份額較小的成員有強烈的動機“背叛”卡特爾協議,隱瞞實際產量,用稍低于卡特爾協議的價格私下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靠犧牲其他成員的利益提高自己的收入。
第五個因素是歐佩克成員國大量投資于別國使他們在提高油價時心存顧忌。一些歐佩克成員國,尤其是海灣國家,石油業是其國民經濟的命脈。然而,將國民經濟的命運押在石油這種不可再生資源之上無疑是不可持續的。有鑒于此,這些國家大力推進經濟多元化,向其他國家大規模投資,主要是在西方國家,掌握了不少知名西方跨國公司的股份。在相當程度上,歐佩克內舉足輕重的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的利益已經與西方國家一體化了。此輪油價上漲,海灣諸國均受益非淺,但假如高油價引起西方經濟衰退,這些國家的利益所蒙受的損失多半要超過石油提價的收益。正因為如此,多年以來,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在抑制高油價問題上的立場一直比較接近西方。
最后,即使國際市場石油名義價格最終固定到了較高的水平上,也絕不意味著其實際價格真的上漲了那么多,因為這樣將引起連鎖反應式的提價風潮,全社會通貨膨脹率明顯上升。值得我們這個初級產品凈進口國兼制成品凈出口大國慶幸的是,與制成品相比,任何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都必然趨向惡化,換言之就是初級產品與制成品的比價下降。正因為如此,雖然歐佩克最有影響力的石油部長———沙特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2月末預言今年剩余時間里原油價格將維持在每桶40~50美元之間,我并不認為我國無法承受。
合理的石油價格應有助于在一定時期內理順資源供給,既避免資源如同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石油公司把持一切時那樣不適當地迅速枯竭,致使世界在令人滿意的替代品出現之前便缺少基本資源;也避免資源使用過于緩慢,以至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延誤了發展,貶低了能源在較遠將來可有較大供給的意義。就發展中石油輸出國而言,抓住油價高企機遇為本國謀取最大短期收益固然重要,但根本利益在于充分利用這筆天賜財富為改善本國過于單一的經濟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最終徹底改變國民經濟過度依賴于變幻無常的國際油市的現狀。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