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CBS > 正文
 

未來股市回報多高才合理?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23:38 新浪財經

  【MarketWatch維吉尼亞州2月23日訊】不管對布?偨y社安體系部分私有化的建議持何種觀點,我想大家一定都會同意,爭論的基礎應當是對股市回報的假設是否切合實際,換句話說,今后幾十年內股市到底能夠提供多高的回報?

  然而近來卻不是這么回事。參與爭論的許多人樂觀地假設,未來股市將像過去200年一樣,提供7%的年均實際回報(即剔除了通膨影響的回報)。

  加州調查及資產管理公司Research Affiliates董事長阿諾(Robert Arnott),以及紐約機構投資人咨詢公司Peter L. Bernstein, Inc.總裁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認為,這種假設太高了。

  他們發表于2002年三/四月號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股市的歷史回報大部分來源于他們所謂的“再估價”,即:投資者熱情的改變導致市場給1美元價值盈余定出更高或更低的價格。

  為了描述再估價在股市回報中所擔當的角色,不妨假設公司不再有盈余或不再派發股利情形下股市仍然可能上升。所需的條件,就是投資者認為1美元價值的盈余或股利,其市場價格應當更高。如果投資者當真這樣決定,那么股市的平均本益比將上升,而股利收益率則會下降。

  同樣,如果投資者對未來變得更悲觀,導致平均本益比水平下降,平均股利收益率上升,那么即使盈余和股利水平維持穩定,股市也會下跌。

  1980和1990年代,再估價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因為股市回報中50%以上來自再估價;而1966至1982年期間情形則正好相反,再估價令到股市回報遠遠低于其應有水平。

  阿諾和伯恩斯坦提醒我們,投資者可以輕易決定給盈余和股利一個高于或低于實際價值的價格。因此,依據這種很容易受投資者情緒影響的指標來設定退休資產的預期,是相當危險的事。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差不多一個世紀前寫道,“樹木不能長到天那么高!比欢鴮嶋H情況是,投資者卻假設以住的高回報能夠長期持續。

  剔除再估價的影響

  如果剔除再估價因素,可以期望多高的股市回報呢?阿諾和伯恩斯坦稱,除了再估價,影響股市回報還有兩個因素:股利和盈余的實際成長。就這兩個指標的當前水平來看,股市剔除通膨后的實際年均回報根本不可能達到7%。

  兩人發現,自1871年以來,剔除通膨的年均盈余成長為1.5%左右,加上目前市場平均股利收益率1.5%,得到可實現的股市實際年均回報3%。

  阿諾和伯恩斯坦認為,以目前市值水平投資股市,可預期的合理年均回報就是這個數。

  那么許多人在社安改革討論中假設股市年均回報可達7%,需要什么樣的前提條件呢?有兩個:一,未來年均實際盈余成長遠遠高于歷史水平,達到4%至5%(剔除通膨);二,再估價因素導致未來本益比遠遠高出當前水平,而股利收益率則遠遠低于當前水平。

  第一個假設太離譜,因此不予考量。要知道,即使是在1980和1990年代那種我們有生之年可能看到的最繁榮時期,實際的年均盈余成長還不到2%呢!

  當然,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但是,認為未來盈余成長可達歷史上最繁榮二十年平均水平的兩倍,并以此為基礎來確定我們的退休資產規劃,那未免太荒唐了。

  或者換一種說法:即使未來實際盈余成長可能達到4%至5%,我們設定這種預期是否合理呢?阿諾和伯恩斯坦說,否!如果當真出現這種情形,我們會喜出望外,就像蠃得彩金一樣,但設定這種預期就不合理了。

  再估價終要回歸

  既然剔除通膨影響的實際盈余成長難以達到7%,那么獲得高回報的唯一指望就是再估價了。然而阿諾和伯恩斯坦認為,這也是極其不可能的!股利收益率已經遠遠低于其歷史平均水平,目前股市的本益比則高于歷史平均水平。如果歷史可以作為參照的話,那么這種情形總有一天會出現回歸,即:未來股利收益率將高于當前水平,而本益比則低于當前水平。

  這是非常冷靜的預期。假設未來股利收益率真的高于當前水平,且本益比低于當前水平,那么再估價因素就會導致市場對股市回報的預期進一步下降。換句話說,即使是假設未來股市年均實際回報3%,也許還太樂觀了。

  需要指出的是,接受符合實際的股市年均回報水平,與是否贊成社安私有化沒有任何關系。

  例如,在今年二月稍早的一封電子郵件里,阿諾表示,盡管他認為未來股市回報會更低,但仍然“強烈贊成社安私有化--并不是因為這樣能夠拯救社安體系,除了延長正常退休年齡以外,沒有什么能夠拯救社安體系。我贊成私有化,是因為這有利于美國人擺脫依賴政府這個奶媽的心理。奶媽要斷奶了,該是美國人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對股市寄予不現實回報厚望的,不僅是參與社安改革討論的人。那些營辦確定給付(defined-benefit)退休計畫的公司也是如此。在發表于“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一月稍早的一篇專欄中,我依據阿諾和伯恩斯坦的觀點,分析過這類公司的盈余前景,結論是:它們的盈余前景并不比社安體系更光明。

  (本文作者:Mark Hulbert)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鬧元宵
東方美女
迷人風情性感姿態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