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6年04月14日15:30 新浪財經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3月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對捷克的訪問,中國與捷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其中的基礎就是“一帶一路”。捷克希望通過中東的特殊位置建立起一個亞洲通向歐洲的橋梁。事實上,自從2013年9月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以來,中國政府一直都在大力宣傳“一帶一路”,推動這一構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希望能與各國切實合作、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為何如此重要?這一政策對中國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在執行過程中又將遇到怎樣的風險呢?針對這個問題,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在新浪長安講壇上做出了回應。以下為演講實錄:

  非常高興再次來到《長安論壇》,和大家討論“一帶一路”問題。昨天,習近平主席結束對捷克的訪問,兩國建立了戰略伙伴的關系,其中的基礎之一就是“一帶一路”。捷克希望通過其在中東歐的特殊位置,建立起一個亞洲通向歐洲的橋梁。

  “一帶一路”自從提起之日起,就在海外引起很大的反響。因為工作關系我常年在海外,所到之處都在討論“一帶一路”,海外的熱度似乎高于國內的熱度。主要在討論三個問題:什么是“一帶一路”?為什么是“一帶一路”?怎么搞“一帶一路”?

  中國經濟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從國際視野上來看,你必須要跟世界連在一起。比如人民幣已經被國際化,去年11月30日,SDR稱人民幣為國際貨幣。從人民幣本身目前進展來看,它已經是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貿易貨幣,從全球支付的使用來說是第五大貨幣。

  把這幾件事接到一塊,就是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大國崛起,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

  我想討論這么幾個問題:

  一.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性經濟大國。

  二.為什么是“一帶一路”?

  三.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四.什么概念?新形勢,新思維,新舉措。

  五.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防范風險,化解制約因素。

  首先來看看“一帶一路”出現的背景。它是在中國作為世界型經濟大國的背景下出現的。什么叫世界型經濟大國?中國經濟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第一大貿易體。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2020年以后,中國經濟總量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作為這么大的一個經濟體,肯定要承擔自己的責任。

  大家經常討論中國經濟問題,中國經濟這么快速的崛起,到底有什么問題,有什么經驗?預示著什么意義?中國經濟發展被稱為奇跡,這個奇跡有這么幾個特點:

  一是高速增長。在過去35年間的多數年份,中國經濟增長都超越兩位數。

  二是持續時間長。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持續三十多年,為全球各國所罕見。

  三是經濟增長質量高。

  四是穩定性較好。中國經濟波動的波峰與波谷差距小。尤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表現更為明顯。表明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有效。

  五是經濟和社會共同發展。文盲幾乎絕跡,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明顯。嬰兒死亡大幅下降,人均壽命持續延長。“十三五”規劃又把這個指標重新強調了一下,就是人均壽命要再提高一年,從現在人均壽命76歲左右,提高到78歲左右。這是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

  一是改革。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跡,無外乎亞洲經濟增長模式在中國的翻版,也就是亞洲工業化模式在中國的翻版。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前我們也在走工業化,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提出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先導”,但是那時候的工業化是國家主導的工業化,是在計劃條件下的工業化。改革開放使國家主導的工業化變成了市場主導的工業化,中國開始從非傳統增長模式走向典型的亞洲增長模式。

  二是開放。把中國工業化的道路納入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實現中國工業化。通過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改善資本外匯雙全股的約束,有效地加速資本形成。加上改革提高了資本的使用效率,因此出現高速增長。

  三是中國經濟的增長是一個外向型的增長。通過刺激進出口導向,把中國的工業化過程納入全球化的進程之中,引起節奏快速變動,使工業化大大加速。我們看到,中國經濟以工業為基礎,但這個工業更多是外向型的,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最高年份時占到GDP的70%,說明中國經濟是高度融入世界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世界經濟總需求不行,中國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中國經濟正在調整,從外需型轉向內需擴大型。但是不管怎么說,過去這么多年以來,中國有效地利用世界市場,加速了自己的經濟結構調整。

  從利益角度講,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多年間融入到世界經濟中間,和世界經濟共同發展,分享了全球化的紅利。這里我想說明一下,全球化的紅利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經濟全球化在我們看來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隨著冷戰的結束,東、西方兩個對峙陣營不存在了,市場經濟成為全球各國經濟體制選擇的唯一趨向。由于制度的趨同,交易成本開始大大降低,從而使全球的可貿易程度大大提高。全球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快,而且國際貿易增長速度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國際金融的發展速度又快于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于是我們經常說,全球化就是金融一體化的過程,就是投資貿易自由化的過程。這是經濟體制選擇趨向一致帶來的結果。

  第二個是指生產力布局的全球化。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生產布局開始跨區域、跨產業,橫貫在各個國家之中。中國沿海經濟的發展,是把加工貿易環節放在中國境內,而原料在外,市場在外,只是生產在內,這充分顯現了在全球化情況下產業生產力布局的重新分布。中國經濟納入全球化的過程,說穿了就是中國把自己低成本的制造優勢,尤其是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納入了全球化的過程,在同等質量,同等技術條件下,我的生產成本最低,于是中國就成為了世界工廠,產品賣向了全世界。中國因此也享受了全球化的紅利。最重要的表現就是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尤其是在過去十年內,中國的外匯儲備由數千億美元上漲到四萬億。

  從金融危機爆發到如今已經八年了,世界經濟似乎并沒有走出危機,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狀態。這個狀態區別過去全球化的狀態,是以低增長、低通脹為代表的。全球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都在下降中。這意味著,上一輪世界經濟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已經走到了末期,全球正期待新的技術革命。

  全球貿易的發展,金融的快速擴張支撐了全球化。但是由于總需求的下降,擴張就變得非常困難,于是出現了一個高杠桿。如果快速去杠桿,就意味著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就是快速去杠桿,導致資產負債表的快速衰退。只不過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中間杠桿最差,所以把這種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危機定義為金融危機,其實它不僅僅是金融機構。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家庭資產負債表衰退,房貸還不起,所以銀行的壞賬增加。政府為了搶救銀行,陷入爭論之中,美國財政債務的不可持續就開始顯現。這說明資產負債表衰退危機,不僅僅是金融機構,還有政府的、金融機構的、企業的和居民的。只不過金融機構是杠桿以為特征,于是去杠桿明顯。資產負債表衰退危機因此被定義為金融危機。

  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注意到一個事實,盡管八年來全球以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支持經濟,但是經濟增長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寬松的貨幣政策防止了更大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但不能有效提升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源泉是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是隨機的。控制總需求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走到了盡頭,全球都在尋求新的道路,這個道路就在供給側。

  總需求政策發揮不了作用,導致總需求不斷萎縮,那么全球化的前景就非常之暗淡了。人們會擔心全球化會演變成相互間競爭性的政策。如何維持經濟全球化變成了世界人民共同的責任,因為對中國人而言,在過去三十多年里,我們也享受了全球化的紅利。

  中國經濟想要可持續發展,我們就需要維護這個全球化的環境。這個環境不僅僅對世界有利,更多的是對中國也有利。舉幾個數字,到2015年中國對外能源依賴率已經達到62%,石油消費62%來自于國際供應。所以,一個和諧的世界和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對中國的能源安全非常重要。

  同樣,隨著中國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們對食品的需求也在提高。現在我們還有二十億畝耕地,未來只有18億畝耕地,因此中國不僅需要自力更生,有一些比較大宗但又不是主要的農副產品必須放在國際貿易上,比如食用油、糖甚至未來的肉食品,這些都有賴于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國的食用油主要是豆油,大豆本來是中國的土產,如果中國的食用油按目前標準,全部由中國的大豆來生產的話,需要3.5億畝耕地。平時人們吃大豆多還是吃大米多?顯然大米比大豆多,所以就會放棄大豆生產。糖和棉花等等產品都是這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維護一個自由公正的一個國際經濟秩序,維護一個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是提出“一帶一路”的另外一個背景。我們需要一個自由貿易的世界,同時世界也面臨著氣候變暖、金融危機等等挑戰。把這些問題連在一起來看,“一帶一路”提出的背景,就是針對去全球化提出的維持全球化進程的一個主張。

  從目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型經濟大國,也應當承擔這個義務,也有能力承擔這個義務。

 

  這張圖給大家列了中國成為世界型經濟大國的含義。分為兩類: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如果仔細看一下這個對比,你會發現經過戰后70年,發達經濟體和發展經濟體在GDP含義上已經相差無幾了。如果我們說發達經濟體、發展經濟體還有區別的話,就是在金融,在服務業,而不是在制造業,不在GDP。如果在GDP這個含義上相差無幾,世界面臨什么重大的挑戰?

  過去的國際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金融秩序,是建立在南北差距基礎上,建立在發達與不發達的基礎上。如果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GDP差距縮小,這個基礎不存在了,國際金融體系因此陷入一個困難之中。為什么國際治理變成一個全球性的任務,為什么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治理中間開始發揮作用,就是因為我們的基礎發生變化了。

  作為發展中國家代表體,我們顯然對這件事是有義務,這就是中國的國際責任,這個責任也正在發揮之中。中國在聯合國和各個方面都在呼吁,都在發揮作用。“一帶一路”恰恰是在這么一個基礎上做出的一個新安排。

  中國經濟對經濟全球化要有歷史擔當,這既有利于大家也有利于自己。但為什么是“一帶一路”?

  這張圖是“一帶一路”的范圍。其實“一帶一路”是三條路,一是西漢時期張騫開辟的西北陸上絲綢之路,通常說的就是這條絲綢之路經濟帶;二是西南陸上絲綢之路。從四川開始經過貴州、云南進入緬甸,然后轉到孟加拉進入印度,再與絲綢之路匯合;三是海上絲綢之路。即從福建泉州開始,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再經過蘇伊士運河到達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這三條路把中國全境都納入“一帶一路”的過程中。

  為什么把問題集中在“一帶一路”上呢?從地理位置上它包括了65個國家,這個地區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左右。無論工業、農業、進出口貿易都處在世界上游。

  這個地區也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對全球的貢獻是持續上升的。尤其在金融危機以后,它的貢獻程度是大大提高的,其中中國成為顯著因素。

  這個地區也是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不僅這個地區貿易增長很快,而且相互間貿易量非常之大,同時這個地區也是對外資高度依賴和外資流入最快的地區。

  這個地區盡管有65個國家,但是前20大經濟體是這個地區的核心區,其中占全球GDP超過5%的國家有中國、俄羅斯和印度。換言之,三個國家如果能攜起手來,這個地區的經濟和發展可能就解決了一大半問題。

  這張圖是前20大經濟體的變化,其中中國占好幾個,除了中國大陸,還有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也在前20大經濟體中。

  這個地區又是一個外匯儲備豐富的地區。尤其是在亞洲地區國家,收入加傳統文化的影響,居民儲蓄率都非常高。

  這個地區有投資的能力。這個地區是全球經濟潛力最大的地區。剛剛看了這兩張圖,這個地區占全球人口的將近三分之二,但是GDP只占全球三分之一,這個差距說明它依然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依然是快速發展的地帶。

  這個快速發展并不是靠內生的,而是需要有外力的幫助。這個地區是對國際化投資依賴程度最高的地區,也就是說它的投資機會非常多。

  正因為這個原因, “一帶一路”不僅僅中國關注,它也是全球高度關注的地區。

  這張表體現了各國對“一帶一路”的關注。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就有絲綢之路復興計劃,并從那時開始不斷推行這個計劃。200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出的復興計劃,由230個項目組成,執行期限是2008年到去年,投資總額到去年達到430億美元。它的目標和我們說的“一帶一路”是一樣的,期望改善歐亞大通道的軟硬件條件。

  日本在1997年提出所謂絲綢之路的外交,主要是立足于經濟和能源的合作,提出的規劃也和我們相近。2011年,美國提出新絲綢之路計劃,和中國計劃也很相象。計劃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連接中亞、南亞的鐵路、公路、電網、油氣管道等等基礎設施,改善經貿制度包括減少貿易比例等等,希望形成一個新的絲綢之路。歐盟提出的“容克計劃”,向東投資超過一千億歐元,目的是連通亞洲。這些大國都在關注這個地區,因為它是全球經濟最有潛力的地區。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有什么意義?

  剛才我講到,世界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的經濟增長比較低迷,是一個低迷和平庸的增長。中國是個世界的工廠,如果世界需求不夠,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持續,意味著中國的產能會出現絕對性的過剩。

  這張圖就能看到我們面臨的嚴重形勢。增長的高點是2010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速30%,之后不斷回落。去年是負增長。今年1-2月份是負10%。中國的產能是為全球需求準備的,中國鋼鐵產能占全球產能60%以上,中國鋼鐵出口一億三千萬噸,超過日本全年的鋼鐵產量。如果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意味著產能過剩會變得更加嚴重。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的階段。中國過去經濟增長是低成本的制造,主要靠廉價勞動力。亞洲經濟增長的方式不就是二元經濟轉換的方式嗎?一個弱小的工業部門,但它的勞動生產率比較高;一個龐大的農村部門,勞動生產率卻比較低,尤其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等于零。為什么會有經濟增長過程呢,是因為較高勞動生產的工業部門能提供較高的工資,農村部門的勞動力愿意到城里的工業部門就業,于是就會有勞動力的轉移。

  工業化不僅僅表現為工業品的產值在整個GDP比重提高,更重要在于工業部門就業的勞動力在整個勞動力的比重中持續提高的過程,后一個意義是更為重要的工業化意義。中國也是二元經濟增長的模式,是大家經常說的劉易斯模式,即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國開始增長模式大規模展開是在1993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后,大批農民背井離鄉到深圳或到沿海地區打工,成就了沿海的經濟發展。如此眾多的農民到沿海去打工,勞動力競爭非常激烈,工資常年維持在交界水平中間,締造了中國的廉價制造業,使中國產品從此有了競爭性,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

  大家看看那張圖。強調一下紅線,是外出農民工占鄉村青壯年人口的比重,已經接近50%。青壯年是指45歲以下的人,他們有50%已經不在農村部門就業了。而25歲以下的青壯農民甚至80%不在農村了,農村已經成為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地方。這意味著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不再充沛。

  我們再看旁邊的第二張圖,這意味城里的工資會普遍性上漲。第二張圖是中國的最低工資標準,全國無一例外都在上升,而且不存在東、中、西部的差異。如果說存在東、中、西部的差異,只能說西部的工資增長速度快于中部,快于東部,快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在過去幾年中間新疆、甘肅、廣西都是工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于是出現了一個現象,比如富士康把深圳的廠關了,挪到鄭州,再挪到重慶,結果還是找不到便宜的勞動力。如果你還想采取廉價制造方式,那么最好的場所是在海外,比如在東南亞,或者在非洲。

  現在中國還是紡織品第一大生產國。現在第二大生產國是越南,如果你到沃爾馬、家樂福去看看,廉價的服裝都是這些國家生產的。這些國家的資金和產業從哪來?幾乎都是中國人投資的。我曾經在越南看到龐大的中國開發區,全是中國融資企業。他們把設備生產線遷到那里去,前年越南發生騷亂,受傷最重的都是中資企業。

  中國企業走出去,還不僅僅是幾個國有大企業去海外搞點油,更多更有希望的是中國民營企業抱團走出去。我們做銀行的非常清楚,他們是主要的客戶,是中國走向國際化的主要推動者。現在中國的海外開發區越來越多,雙邊政府共同承認的開發區已經超過八個,單邊承認的還有十幾個。中國低成本制造向海外轉移,也意味著“一帶一路”的必要性。

  第三,如果低成本制造不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希望就在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而不在于廉價勞動要素的投入。

  這張圖是在不同情景下,勞動力成本對利潤和利率的影響。假設了三種情景:一是工資上漲10%;二是社會保障上漲5%,工資不變;三是工資上漲10%,社會保障上漲5%。第三種情景正是中國現實發生中的情景。我們的研究表明,勞動成本上升肯定對中國產業有影響,但主要影響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也就是黑的那一欄的上半段。黑的那一欄是統計上的所有中國制造業。

  上半段是農副產品加工,包括食品制造,紡織、鞋帽、皮革皮毛等等,這顯然是勞動密集型的,其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令我們驚訝的是下半段,生產電器設備及器材、交通運輸設備等等的中國高技術產業,利潤率和利用率都是在下降。說明中國走到這一步,技術進步是第一位的,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提出創新是國家的命脈。“十三五規劃”講了五個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第一個就是創新。

  從技術創新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更近一步的對外開放來獲取技術。其中一個現象是研發基地能不能設在中國,中國的技術或者中國科技研究人員的成本是有競爭力的,我們希望能吸引外國的研發中心落戶到中國來。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到海外收購兼并,來收買他們的技術。過去兩年,中國在海外出現大量的兼并案,兼并案的核心都跟技術進步相關,跟品牌制造相關。因此進一步對外開放是必須的,“一帶一路”也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

  第四,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過去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資源耗費型的,現在看顯然已經不可持續了。舉個簡單例子,北京霧霾是可治的,為什么?因為有閱兵藍、APEC藍,這個藍怎么來的?只要周邊的省份停工,天就變藍了。說明霧霾是資源耗費型增長模式帶來的后果。

  大家經常說產能過剩,什么叫產能過剩?超出自然資源環境承載的極限,這個產能就是絕對的過剩。要想突破這樣的瓶頸,就需要有產能上的國際合作。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還在持續發展,中國人均收入在持續提高中。如果在未來五年里,中國經濟能保持6.5%的增速,而且人均收入與這個同步,意味著從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中國人均收入實現翻番,中國人均GDP會大概超過一萬美元,就會邁入高收入社會的門檻。之后對資源、對能源的消耗還會日益提高,“一帶一路”可能為中國的產能轉移和資源的保障提供一個機會。

  世界經濟低迷,中國出口難以維持,我們能不能尋找新的市場?中國資源環境的約束能不能找新的突破點?中國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不在,能不能尋找到更便宜的勞動力?中國需要技術進步,我們能不能尋找到更好的技術?解決這些問題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是有益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

  從這張圖上,你會看到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流量,在過去幾年中間是持續性的上漲,引起中國的投資存量不斷提高。中國企業走出去,并不是國家政策推動的幾個國有大企業走出去,而是更多表現為民營企業抱團往外走。如果我們走出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投資伙伴。這個地區貿易很大,這個地區對外資依賴很大,而且也是中國主要投資地區。

  兩張圖,10年來中國對絲綢之路地區的貿易年增長是19%,投資年增長是46%。2013年中國對絲綢之路地區占全部的比重,貿易是25%,投資16%,工程承包50%。這個地區除了傳統的貿易投資,還是中國勞務出口最重要的地區。

  很多海外國家比如石油國家有錢,要建一些高大上的建筑,就需要很多地板,這些國家就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區,通過走出去為中國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擴大對外貿易來消減過剩產能,通過尋找技術進步提升中國經濟增長,通過互聯互通增加新的發展機會,新的發展潛力。按中國的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所以基礎設施變為最為優先的。

  這張表列出既包括鐵路,也包括基建,還包括跨境油氣管道,同樣包括通訊和電力。

  合作對中國有什么好處?它的好處已經在顯現。一是推動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過去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外開放,沿海地區把工業化戰略納入全球化之中,加快了沿海的成長。如果經驗是可取的話,中國最落后的是西部地區,我們可以通過向西開放,把西部的經濟通過開放振興發展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帶一路”還不僅僅是海外市場,國內西部地區也會被帶動起來,向西開放帶動著生產要素的橫向移動,從東部向西部移動,肯定會改善中國經濟區域性結構。同時,這樣的開放還可以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

  這張圖標出了規劃中的中國能源通道。除了原有傳統的海運通道以外,現在又有新的陸路通道正在出現。最中間就是從俄國的西伯利亞到大慶的石油管線。再一條是從哈薩克斯坦一直到中國霍爾果斯入境的油氣管道。前兩天中國和俄羅斯在談,俄羅斯的西部和霍爾果斯之間還會有一個油氣管道進入中國。還有一條,是從昆明到緬甸的石油管道已經修通,這意味著海上石油通道大大縮短,通過印度洋就可以到上海,避開馬六甲海峽的風險。

  現在正在規劃的,是從喀什到巴基斯坦的油氣管線。如果這個管線開通的話,可以直接輸送到波斯灣跟前,是從波斯灣進入中國最短的一個通道。這些通道如果能如期完成,中國的能源安全保障程度就大大提高。

  鐵路建設方面。這是規劃中的鐵路,最上端的是中、吉、烏鐵路,是連通中亞的第二條通道。如果這個通道往西南方向延伸,就是喀什到巴基斯是坦的經濟走廊。西藏鐵路正向這個方向推進,如果能推進到邊界跟尼泊爾接上軌,就能開通進入印度的通道。還有一個是番鴨鐵路,去年中泰鐵路舉行動工儀式,這也是泰國著名的工程項目。

如果泰國鐵路能跟老撾鐵路連接上,老撾的鐵路再跟國內的鐵路連接上,這條鐵路就可以從昆明直達新疆。如果這條鐵路從緬甸入境,從緬甸橫穿過去,就是十字星狀的鐵路。從緬甸通過孟加拉進入印度,形成印緬通道,中國的出海口就大大改善了。從瓜達爾和孟加拉灣出海,意味著我們在印度兩側都有出海,中國對外交往和國際貿易、國際投資機會都將大大改善。它將構成中國經濟新機遇。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需要龐大資金支持,而這個地區又是儲蓄率最高的地區。

  對中國來說,區域合作將形成貿易投資雙輪快速發展,緩解國內現在經濟下行的壓力。如果中國能發揮好亞投行或者其它銀行的作用,把它的資源動員起來,就能帶動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化發展。作為國際化發展的結果,就是這個地區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使用地區,大大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使用深度和廣度,邏輯上會形成人民幣區。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非常有意義,它將引領中國經濟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這張圖是日本當年的情況。日本上世紀70年代告別了兩位數經濟增長,當時日本的情況跟中國現在情況一樣,產能過剩、污染嚴重、資源耗費等等。從那時候開始,日本積極提倡對外投資,積極提倡國際化,成功地把這些過剩產能轉移出去,又贏得了新的10年增長。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邁上了新臺階。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危機破裂,日本經濟發展失去了20年。中國目前正處在這個時期,能不能借助“一帶一路”使中國經濟上一個新的臺階?這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帶一路”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變得如此重要?別人會不會抵制它?會不會說這是中國的一廂情愿?當然會有這種風險,但是似乎又不明顯,因為“一帶一路”是一個新的理念,和過去國際競爭的理念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新的思維。

  有一種說法,中國“一帶一路”類似于當年的“馬歇爾計劃”。

  這張表是“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內容,主要就是通過資本向下的貸款和援助,形成美元的資本下行逆差,讓對方手上有了美元,再去買美國的過剩物資,從而幫助歐洲進行復興。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至少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觀察,人民幣國際化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觀察中國的收支變化,最重要的變化發生在去年。過去中國是雙順差,從去年開始中國有一順一逆,資本現象出現逆差。也就是說,中國對外投資超過外商對華投資,然后資本現象出現逆差。

  上世紀40年代末期,美國和歐洲的關系基本上是一致的。于是我們說在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上推行馬歇爾計劃,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當年美元國際化的翻版。但是,你仔細看一下,似乎又不一樣。當年馬歇爾計劃除了經濟上的含義以外,它還導致了冷戰的開始。它的主要政治目的就是加強歐美戰略聯盟,遏制蘇聯的擴張。反觀如今中國的“一帶一路”,跟它有很大的區別。中國的絲綢之路,是中國人和為貴的理念。目標就是通商友好,在有利他人的同時,獲得自身的發展,我們推崇的是雙贏。手段就是談判妥協、合作為上。特點是包容性,尊重對方的意愿和選擇。因此這個理念使絲綢之路變得非常有影響力,“一帶一路”繼承了這個理念,于是變得受歡迎起來。

  我們當年都當過知青。插隊的時候,房東老太太說她的雞屁股就是銀行,下兩個蛋就可以到村子附近集市上換東西。“一帶一路”的理念與此很像。有錢固然好,沒錢也沒關系,可以用東西來換,于是就是多邊協調、多邊談判的過程。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交易為上,做成生意。這種理念和現在的國際規則完全不一樣,國際貿易是有規則和原則的,而農貿市場是沒有這些原則,能不能做個交易?這和我們通常說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一樣。它跟原有的貿易規則和原有的行為準則也不完全一致。錢和物的交換,物跟物的交換,現在和未來的交換,這些我們都可以討論。

  舉例泰國高鐵。對銀行來說,泰國政府要修鐵路要貸款,貸款是要拿錢來還的。泰國人說我沒錢,就貸不了款,結果鐵路修不成,中國的產能也輸不出去。那么,假如我沒錢但是用大米來換行不行?我們說可以接受,于是泰國的鐵路就開始建設,中國的鐵路工程就開始出去。它將來的償還的來源是大米,這就不是按規則來的。將來要看我能不能在中國把泰國大米賣掉,因為大米是我的還款來源。做銀行的考慮如何把大米賣掉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說我非要收到什么,這就叫金融創新了。

泰國每年償還大米一百萬噸到兩百萬噸,這在中國市場是很大的一個份額,那么對中國農民的利益有什么影響?中國的稻米種植怎么辦,中國的大米市場應該怎么辦?都需要重新考慮。這恰恰是金融創新。“一帶一路”就是這樣的理念,非常具有包容性。什么都可以討論,并不是說非等你有了錢才可以討論。

  2015年3月28號,中國政府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規劃。規劃中明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合作重點,其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建設的優先領域,投資貿易合作是重點內容。具體表現為“五個通”: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用這“五個通”組成整個地區全方位的合作。

首先溝通政策,看看彼此有沒有意愿,可以怎么來做。如果都有意愿,就討論從什么地方開始合作,比如要想讓經濟增長,就應該先修路。基礎設施的連通只是基礎,并不是目的,是要讓貿易暢通起來,而且還要讓投資貿易便利化。便利化當中,除了貿易規則的安排,很重要的就是金融安排,因為大家的合作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民心溝通就是大家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中國的“一帶一路”的愿景規劃,就是在這些方向上相互銜接,相互安排,然后形成“一帶一路”的持續滾動發展的態勢。它的目標也由此變得清晰起來,首先打通關鍵通道和關鍵節點,更加完善區域基礎設施,基本形成安全高效的海、陸通道網絡,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原則框架就是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市場運作,堅持和諧包容,堅持互利互贏。

  在民心相通方面,要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愿者服務等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政府承諾對這個地區提供一萬名獎學金名額,獎勵國外學子到中國留學。中國也會積極派遣留學生。“一帶一路”沿線很多是阿拉伯國家,我們對阿拉伯國家的習俗、語言、文化、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了解還是非常欠缺的,急需這方面的人才。

  現在全球唯一沒有開發的處女地是伊朗。伊朗是一個八千萬人口的大國,曾經是西亞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是發展最快的國家。現在國際社會已經解除了對伊朗的制裁,由此它可能成為爆發力最強的國家。

  前兩天伊朗總統訪問巴基斯坦,問“一帶一路”能不能連到伊朗去。由于巴基斯坦和中國是全天候的朋友,民間交流往來根基比較深,因此在項目推進方面顯得相對容易。說明一帶一路是可行的,是可以做到的。當然“一帶一路”也是有風險的,如何化解制約風險,就變成首要關注的問題了。

  “一帶一路”有什么風險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際治理機制的差異。“一帶一路”帶來的國際治理概念和傳統的國際治理概念不一樣。如果傳統國際治理概念是進行強制性的原則性的安排,“一帶一路”則是一個友好協商型的,更具有包容性。我們也很清楚,不包容性的安排在目前情況下是走不通的,這是急需要改革的原因之一。但是包容性的“一帶一路”就行得通嗎?這還需要在實踐中去檢驗,并沒有得到證實。比如在阿拉伯地緣政治風險處理上,中國更強調的是和為貴,促使了伊朗制裁的解除。但它在敘利亞等其它國家是否有效果呢?還需要時間來證明。這是“一帶一路”可能遇到的很特殊的風險。

  二是這個地區的文化差異非常之大。“一帶一路”地區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三大文明的發源地,諸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習俗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制度,而且有些國家之間還有長期的沖突。文化差異導致經濟風險也是令人很痛苦的事。比如按照伊斯蘭文化,是不準收利息的,大家可以合作做生意,可以分紅,但是生意還沒有做就不允許收利息。但是,銀行不收利息還能收什么呢?這就是現實挑戰。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法律觀念也比較淡薄,很多協調要靠部落首領,人為的因素很多,要想依靠法律解決問題難度很大。這些都是我們不太了解的,對我們未來操作項目非常重要。

  三是貨幣原罪深重。什么叫貨幣原罪?它的體現是三個錯配。這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人們發現的一個嚴重事實。

  一是貨幣錯配。地區相互之間貿易量非常大,但是使用的貨幣都不是本地貨幣,而是第三方貨幣。這就會造成一個問題,當區外貨幣穩定充足供應的時候,貿易可以正常展開。但是如果區外貨幣遇到困難,流動性不足,這個地區的相互間貿易沒法發生了,這就叫貨幣錯位。亞洲金融危機是這樣,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更是這樣。2008年的金融危機發生在美國,美元是最重要的國際貿易貨幣,美元出了問題,出現了流動性困難,導致很多國家相互間的貿易沒法展開。

  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是最大橡膠出口國,中國是最大的橡膠進口國,雙方缺乏一個計價和結算的手段,即使有需求也沒法完成這個交易。這就叫貨幣錯配,這就是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很重要的原因。人民幣國際化是從跨境貨物貿易上開啟的,是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從另一個意義來說,這就是要糾正貨幣錯配,概念就是本地區交易使用本地區貨幣,這叫本幣化進程。

  二是期限錯配。該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需要大規模長期投資。但是,流入該地區的資本多為短期資本,不僅難以滿足需要,而且由于短期資本頻繁流動,會傷害宏觀經濟的穩定。有人說英國人都加入了我們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好像英國人對中國如何友好,其實并不是。英國到底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老謀深算。

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更長期的資金安排,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要想解決更長資金安排的錯配問題,就要為基礎設施提供更長期限的資金供應,而亞洲地區恰恰缺的就是這個東西。亞洲地區在未來十年中至少需要八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這是巨大的商業機會,在巨大商業機會的誘惑下,所以英國率先加入了。糾正期限錯配是這個地區的一個重要任務。

  三是結構錯配。該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地區。由于金融基礎設施匱乏。金融市場不發達,因而儲蓄為區外所動員,并反投該區域。本地儲蓄不能用于本地投資,要讓外面來投資,而外面投資又把本地儲蓄動員出去。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卻是事實。外匯儲備國把外匯放在哪?放在美國。中國外匯儲備相當一部分也放在美國,另一方面在美國說要積極吸引外資過來,這就叫結構錯配。

  這凸顯了一個問題。發展中國家要發展,金融基礎設施的發展非常重要甚至是關鍵性的。從意義來說,上海自貿區的試驗,是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做一個鋪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要真正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經濟真正進入發達經濟行列的必要前提之一。

  上述制約很多,風險也很多,如何來化解制約和風險呢?其實很簡單,就一件事。這是我們提出來的,而且也是各國所接受的,它就是建立雙邊、多邊、多層次的自由貿易區協定。通過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互相咬合在一起,成為一根線上拴的螞蚱,誰也跑不了,由此風險就可控了。

  我們說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升級版,同時創建中國—中亞地區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從政治型轉變向經濟型過渡,這都是自由貿易安排和協定,不能只理解為相互貿易,而是體現在方方面面。在現代條件下,自由貿易的概念已經不是傳統的WTO概念,而是TPP的概念。

  從經濟學角度講,WTO和TPP的區別在于,WTO的基本原則是投資貿易自由化,開放貿易,降低關稅,降低貿易壁壘,貨品可以自由進出。而TPP原則比這個標準更高,叫負面清單標準。只要這個行業不受限制,沒被列入負面清單,任何人都可以無障礙進出,不允許對外資內資有區別有歧視。

  拿WTO和TPP做一個比較,發現有很多問題對中國來說都是挑戰。比如有個挑戰叫競爭中立原則,所謂競爭中立就是一國政府不應該袒護任何一方。在中美談判中,美國人總問中國為什么有這么多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為什么不分紅?如果國有企業不分紅,就屬于廉價使用資本,對人家不公平,政府競爭不中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一個數字,到2020年中國國有企業分紅比例提高到30%,這就是體現競爭中立原則的。

  再比如說,在TPP原則下有個清潔貿易機制,要求各國實現環保和綠色。你有污染我就要征碳稅,征碳稅是合法的,它不是反傾銷,是促進更加環保。這對中國這么大一個出口國家也是很大的挑戰。

  所以我們說TPP原則是更高的開放標準。自貿區就是要向這個方向過渡,就是要有更高標準的投資貿易資源。盡管我們一時半時達不到這種標準,但是我們可以不斷調整努力。這就是上海自貿區的目的。

  我們希望通過自由貿易多邊雙邊的自由貿易體制多層次地形成一個共同體,大家共擔風險,實現共贏,幾個大國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在65個國家當中,有3個國家的GDP占全球GDP超過5%。這些大國的合作,包括跟歐洲國家的合作,這是關鍵。在這個基礎上,行為策略也非常有講究,我們稱其為“胸懷天下,內外統籌,陸海共濟,東方兩翼,經營周邊”。

  中國的經驗是開放推動改革,改革促進開放。開放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如果自由貿易區要實現TPP原則,就要求開放性向更高標準靠攏,要求國內必須全面深化改革。

  上海自貿區最核心的試驗是金融改革試驗。上海是人民幣的本幣中心,是中國的金融市場。上海的試驗也是全中國的試驗。正是由于金融非常復雜,非常敏感,因此只能依靠試驗來探索,因此叫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的試驗是向更高的開放標準靠攏,主要的措施是連接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金融改革是它的試驗的核心。資本項目的開放,先開放后兌換是它的試驗基礎。在上海自貿區注冊的企業,無論是中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自動到兩個賬戶,一個是一般賬戶,一個是自由貿易賬戶。

  在現有條件下,自由貿易賬戶人民幣在境外、境內全部是通的,不受任何限制,只是不能在境外借人民幣炒上海的股票。在這個基礎上,這個賬戶實行本外幣可兌換。從自由貿易賬戶的可兌換,向一般賬戶可兌換方向過渡,一旦取得成功,就意味著人民幣實現全面可兌換。

  我們認為這個是具備條件的,因為中國資本向下,只有三個科目是管制的。一是外商投資必須要審批:二是中國居民不得對外負債,對外負債需要進入外債規模管理:三是中國資本市場不對外資開放。隨著人民幣的推進以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現在對外幣依然保持管制,但對人民幣不管制。于是外商對華投資如果用人民幣進行,它的條件遠遠好于用外幣進行。中國企業如果要走出去,不需要中國政府任何手續就可以把人民幣拿出去。

  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還不允許對外用外幣負債,但是可以用本幣負債。中國很多地區比如天津、福州、廣州甚至昆山都可以跨境辦理貸款。

  三是中國目前盡管不允許外幣直接投中國資本市場,但允許本幣。為什么?有滬港通。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答記者問時講到,今年就開始深港通,人民幣本幣可以用于兩地的資本市場安排。如果在自由貿易中間,人民幣和外幣可兌換了,如果外商對華投資用人民幣進行和用外幣進行的條件一模一樣,這能不能叫可兌換?如果中國居民對外用外幣負債和對外用本幣負債條件一模一樣,就意味著可不可兌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海自貿區的試驗非常重要,這個試驗恰恰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實現了改革促開放,開放促改革。自貿區安排的原則就是負面清單,負面清單就是TPP原則。中國正向更高標準的開放標準靠攏,正在以這樣的態度擁抱世界,為實現“一帶一路”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鄭偉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