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截至7月27日,滬深兩市已有3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業績預警公告,其中16家公司去年以來曾在證券市場上實施過再融資。
自去年以來,上市公司剛融完資業績就變臉的現象頻頻發生,尤其是一些再融資公司,資金才落袋為安,業績就因這樣那樣的“客觀因素”而大幅下滑。而從今年中期業績預警公司的具體情況來看,這一現象似有愈演愈烈之勢。
資料顯示,這16家公司中9家公司于去年實施配股或增發,另有7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剛剛完成再融資卻宣告上半年業績大幅下滑,令投資者大吃一驚。如煙臺發展,今年3月配股,日前卻表示“由于有關股權轉讓問題發生爭議,公司中期財務報告無法合并其權益,致使本公司中期業績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較大”。
又如光彩建設,今年4月才實施配股,前幾日卻稱“由于公司配股募集資金5月份才到位,公司在北京、深圳開發的項目尚處于在建階段,未具備收益形成條件”。此外,因該公司的“上半年的利潤主要來自青島項目的商品房銷售。而因市場競爭激烈,雖然青島項目的銷售情況良好,利潤貢獻仍是有限。因此,董事會預計公司中期業績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綜觀這些公司業績出現大幅下滑的原因,或者是由于行業不景氣,或者是市場競爭過于激烈,或者是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下游產品價格下跌等等。新會計準則與制度也成為一個借口。但投資者不能不懷疑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在配股前往往是績優公司,至少也有過在3年內保持配股資格線的業績,然而,一旦完成配股就立即“變臉”,以往的業績靠得住嗎?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