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噪一時的猴王集團和上市公司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究竟是如何淪落到雙雙走向破產境地的?大量事實表明,長期以來的不規范運作、觸目驚心的弄虛作假是猴王招致毀滅的根本原因。
試看猴王如何造假
1995年以前的ST猴王還算一家績優公司,經歷1999年每股虧損0.20元后,2000年中報時每股僅虧1分錢,且賬面負債率僅為62%,ST猴王的處境似乎不算太糟。但是,時隔半年,猴王A不但戴上了ST帽子,而且已經走到了被摘牌的危險邊緣。
大量事實表明,ST猴王的本來面目遠非報表所描述得那么美好,ST猴王堪稱弄虛作假的“集大成者”。
首先是利潤虛假。ST猴王歷年年報顯示,該公司1994—— 1996三年的炒股收益高達5200萬元。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審計發現,1994年到1996年三年間,包括ST猴王在內的猴王集團炒股大軍分別在宜昌、深圳、武漢等地開設136個賬戶,動用10億元巨款炒股,炒股虧損2.896億元,透支欠債2.24億元,共計損失5.136億元,何來炒股利潤?ST猴王做出5200萬元炒股利潤顯然只是為保凈資產收益率而做秀。
為了配股再騙到白花花的銀兩,猴王集團沒忘記給廣大投資者畫一個大餡餅。從1995年開始,五年來猴王集團每年都付給股份公司三、四千萬元不等的資金占用費,總額高達1.9億元,而這幾年ST猴王的賬面凈利潤總額只有1.5億元!不過,這筆資金占用費從來都是掛帳了事。
在ST猴王經營急劇下滑的1997年,為了能夠擠上增發B股的班車,利潤做假更是達到了極點,在向猴王集團收取資金占用費的基礎上,又把自己的原值不過3500萬元的兩處房屋以高達2000萬元的年租金租給集團。1998年,ST猴王0.13元每股收益中竟然有0.12元是靠“租賃”而來的。
2000年6月15日ST猴王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ST猴王對集團的應收款至少有8.9億元,擔保至少3億元。其中對集團關聯交易就有掛帳45111萬元,現在看來,這些掛帳相當部分用作了虛增利潤。
利潤虛假僅僅是ST猴王為再融資而吹出的泡泡,資產虛假則是ST猴王最致命的缺陷。2000年8月進行的ST猴王與猴王集團的“三分開”以及近來猴王集團破產資產的去向清楚地表明:直至2000年中期,ST猴王一直沒有一塊明確屬于自己的資產。記者在宜昌市工商局注冊分局了解到,ST猴王的資產是去年市政府下文后才劃到股份公司名下的,此前所有權一直屬于猴王集團。
前后花費股份公司4億元、歷時三年向猴王集團收購的11家焊材廠和3家焊條廠不過是用一堆“垃圾資產”沖抵巨額應收帳款,套取上市公司巨額現金。即便如此,這些企業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過戶到股份公司名下。如此運作以后,“收購”來的這部分資產轉手又租給猴王集團經營,繼續為ST猴王的虛假利潤做貢獻。
2000年6月20日,由于長期借款給大股東、為大股東提供巨額擔保、巨額貸款沒有入賬卻沒有履行信息披露義務,ST猴王遭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之后,ST猴王曾以一紙公告終止了“收購11家焊材廠”,但 2個多億的收購資金卻去向不明。
ST猴王對待信息披露始終是這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2001年2月27日下午,猴王集團宣告破產,當天就有媒體報道。2月28日,三大證券報同時確認了這一對ST猴王將有重大影響的消息。但遲至3月1日,在已幾乎無人不曉的情況下,ST猴王董事會才就猴王集團破產發布了一紙遲到的公告。
事實上,被ST猴王隱而不報的還包括罷免董事、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這類重大事項。
試問猴王何以造假
ST猴王無處不在的弄虛作假得以長期泛濫的根本原因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以及長期和大股東“三不分”。
ST猴王股東間的矛盾在公司上市之初就已產生。據ST猴王董事黃平安透露,ST猴王發起成立之初,湖北壽險房地產公司出資110萬元認購110萬股法人股,但認購款到位后他們只得到了17萬股股權,其余93萬元全部作為欠款拖欠至今,他們對ST猴王的法人股認購價格實際上是每股6.47元。其他法人股東也有同樣遭遇。ST猴王一成立就已將法人股東套牢。
2000年1月28日,ST猴王董事會拉響預虧警報,同時,外地董事們還獲知,在長期拖欠法人股東股息的情況下,猴王集團已經從股份公司“借"走了近6億元資金,并且股份公司還為猴王集團提供了4個多億的貸款擔保。外地董事對猴王集團一直隱瞞真相、嚴重侵犯傷害中小股東合法權益的行為極為憤怒,對大股東的嚴重不信任感由此產生。于是,在前任董事長1999年底離任后,猴王集團推薦的董事長人選一再遭到ST猴王董事會否決,從而引發了ST猴王董事會內部三次激烈的交鋒,導致ST猴王董事會在長達15個月的時間里處于癱瘓狀態。
2000年2月19日,大股東夷陵國資公司與其他董事間就罷免程曉琳董事一事再起爭執,而大部分董事以罷免程序非法否決了大股東的提案,雙方矛盾終于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作為公司的決策機構,長期處于紛爭狀態的ST猴王董事會,已經根本談不上什么決策效率了,這也是現在ST猴王面臨生死大劫卻無人出面主事的根本原因。
長期和大股東在資產、人員、財務三個方面不分開,是ST猴王陷入絕境的又一重要原因。
1993年,ST猴王把當時盈利能力較強的焊條廠、焊絲廠等優質資產集中整合后包裝上市,然而,為什么當時非常優良的資產這么快就蛻變成了一堆廢銅爛鐵?
一位股份制專家指出,與大股東產權不分是ST猴王被逼上絕境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完整的產權, ST猴王從來就沒有確立自己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只有淪為猴王集團的“資本玩偶”與提款機。
據初步計算,猴王集團從ST猴王“提走”的資金高達13億元之巨,其主要“提款”手法有:直接從股份公司兩次融資2.4億元中提走70%左右的現金,以股份公司名義貸款3.6億元,以股份公司這塊金字招牌提供擔保為集團融資不少于3億元,以垃圾資產沖抵數億元應收帳款等等。
從1993年上市到2000年初,在經過了7年的無“主權”之后,ST猴王幾位外地董事才開始真正行動起來,討要股份公司自己獨立的產權。只可惜,瀕臨破產的猴王集團早已無力償還。
去年8月份在監管部門的壓力下,ST猴王與猴王集團總算是搞了一個“三分開”,但分給股份公司的資產歸屬權不清、集團欠的巨額爛賬未還、幾個億元的擔保也套在了股份公司的脖子上。由于沒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和獨立的利益代表,面對猴王集團沒有止境的“割肉放血”,ST猴王董事會中竟然沒有人站出來說“不”!
對此,有專家指出,中國的公司化改制過程中,由于實際工作中的缺陷和環境條件的限制,很多上市公司并沒有真正實現公司法人產權的明確界定,也沒有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這是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利益這一悲劇的根源。在建設和規范證券市場的進程中,關鍵是要在外部監管和自覺規范運作兩個方面做文章,逐步對目前證券市場存在的上市公司法人財產權不完整、關聯交易多、董事會職能不清等問題進行規范。只有明晰上市公司產權、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信息披露,ST猴王的悲劇才不會重演。(本報記者/盧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