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阿膠:實踐帶來新標準 質量鑄就長青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0日 19:26 PRNEWS.cn中國商業電訊 | ||||||||||
山東 2004-09-09(中國商業電訊) ——劉維志被稱作“中國膠王”,在他帶領導下,東阿阿膠(資訊 行情 論壇)(000423)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阿膠名牌是什么呢?“靠標準,嚴格的質量標準是東阿阿膠的成功金鑰匙。”劉維志回答得很干脆。 1980年,醫藥行業國家質量獎評獎會在常州召開,全國十幾家阿膠廠被各省推薦前來參評。鑒定人是中國藥材公司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藥師,他把各廠阿膠拿起來“啪啪”地拍
按照當時藥檢的阿膠檢測標準,即使用兔子皮、牛皮、馬皮、騾子皮熬出的膠也能通過。那么判斷一塊阿膠質量高低的標準應該是什么?劉維志查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瑩漆者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濕軟。“一塊好阿膠質硬而脆,表面光亮。摔到地下就斷裂,斷面如玻璃一樣有光澤,有香味。年代越久越干,甚至自己炸開。”劉維志驚嘆:“李時珍所說才是真正阿膠的標準!” 歷史上總結出來的阿膠特性,如何用現代化的檢測手段來判別呢?東阿阿膠的總經理章安說:“歷史上總結的阿膠特性必需用量化指標來做標準比如,優質阿膠不臭。經過30多小時提煉,最后成品阿膠為何在個別情況下依然還有臭味?當時攻破這一點很難,我們拿到北京化驗,發現殘存在成品阿膠中有臭味的東西叫‘吲哚’。投料中驢皮沒洗干凈,或者有腐爛成份,在提煉過程中又沒有提煉干凈,最后殘存在成品阿膠中,導致阿膠有臭味。”為了探求吲哚含量在多少時人的鼻子聞不出來,章安進行了數百次試驗。最后得出,當每克阿膠吲哚含量降到0.2毫克以下,人的嗅覺聞不出來。這個指標1979年發現,遂做為我們公司的內控指標。后來每批阿膠都化驗,只要吲哚超過標準,該批阿膠就必須退回車間再提煉。章安說:“自從有了這個標準,我們再也聽不到任何一個消費者說我們生產的阿膠有臭味。” “如今20幾年過去,為使消費者吃阿膠方便,我們在上海推行一種方法,在藥店安放一個設施將阿膠粉碎,這舉措大受消費者歡迎。也有如法炮制者,結果阿膠粉碎后有臭味,嚇跑了消費者。這說明某些企業阿膠的這個指標到今天還沒有控制好。”劉維志自豪地說。 吲哚標準1990年由山東省藥典會推薦到中國藥檢所,藥檢所又做了大量實驗,最終將它吸收到《中國藥典》里。吲哚又叫揮發性堿性物,在藥典里這項標準叫揮發性堿性物質測定標準。劉維志說:“在掌握產品質量過程當中,首先從建立標準開始。后來我們一共搞了十幾項標準。到目前為止,有不少標準已遠遠超過國家相關標準,藥檢所的人開玩笑說,若都將這些標準寫入藥典,別的廠家都沒法干了。” 實踐出標準 劉維志、章安大學畢業后, 1970年被調到東阿阿膠廠。他們發現,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生產條件十分原始落后都到了70年代還是在用大鐵鍋熬膠,冬天工人光著膀子用大鐵鏟攪翻驢皮,完全是手工作坊。他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改變現狀并由此親歷了從傳統熬膠向科學制膠整個過程。 熬膠技能是靠代代相傳的,東阿阿膠曾有五六個有著近30年熬膠經驗的老膠工,其中三人制出的膠非常漂亮。而有一位老膠工,做出的膠卻連徒弟都不服氣。“每個師傅操作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找最優秀的師傅,趁他們健在,記錄下他們的操作過程,把理化指標搞出來,通過這種工藝的優化,做成一個個技術參數,通過計算機固定起來進行控制,這是東阿阿膠和其它制膠企業很大的差別。它實際上來自于老膠工豐富的實踐經驗,用這種標準來控制生產出的產品,一定可以達到‘黑如瑩漆,光透如琥珀’性狀。把質量控制起來,無論誰操作都能達到一個統一的標準,在這上面我們下了很大功夫。” 劉維志、章安先從鑒定產品質量標準開始,使阿膠的質量大大提高。章安還用了將近兩年時間,寫成歷史上第一部,也是全國至今惟一一部《阿膠生產工藝操作規程》和《阿膠生產崗位操作法》,國家醫藥管理局以其為國寶,定為國家級保密工藝,不準再翻印。當時做了兩套,一套上報給山東省醫藥管理局檔案室,一套放在東阿阿膠股份公司。 沒標準不成,但沒先進機械設備來實施標準也不行。在參觀阿膠博物館時,印象最深就是放在進門右首的蒸球化皮機,解說員不無自豪地說:“這是我們董事長劉維志先生發明的。”它同樣來自于實踐。傳統化膠時間兩天兩夜,骨膠則要四天四夜,燒很多煤,很浪費能源。而且傳統熬膠受季節限制,夏天不能熬,一般在當年10月到次年4月進行,工人站在鍋臺上,鐵鏟的把兒以膝蓋為支點才能撅動鍋中化膠,因水汽太多,煙霧彌漫,有工人失足掉進鍋里兩腿致殘。所以,劉維志最初更多是從安全性方面考慮進行改造,但如何由手工改成機械化?劉維志去參觀相關企業如青島明膠廠,在回來的路上,一個初步設想就在他的腦海形成,回廠后他畫出圖紙。沒有資金,劉維志買了8毫米厚的鋼板,砸成球面,再焊接拼成一個完整的球。通過蒸汽加熱。使處理過的皮進行充分溶化,再通過管道打到另一個車間進行熬制。蒸球化皮機費時4個多月,一次試驗成功。原來化皮要48小時,在蒸球里6小時就夠了。提高工作效率30倍,節約能源45%以上。 “這些創造發明都是由老的工藝過來的。對于外行來講,其實則不然。”劉維志第一次公開了他的一個技術秘密—— 到熬膠階段,鍋里的膠汁濃縮到一定程度時,只允許朝一個方向翻滾,這只有那些很有經驗的老膠工能做到。一般開鍋時由中間朝四周翻滾,打頭幾邊沫時尚可,但后來打細沫時,則必須從鍋的一邊向另一邊滾,這引起了細心的劉維志的注意,他低頭向鍋下看,發現這完全由火力控制:整個鍋下面只留很小一個火眼兒,火眼兒一直不擴大,藍火苗只盯著鍋的一個部位燒,造成鍋里膠由一邊向另一邊循環。這一發現,使劉維志很受啟發,在研制蒸汽熬膠鍋時,他專門設計一個管子,對著鍋的某一部位進行加熱,結果制膠時同樣可以達到老膠工所能達到的效果…… 1994年東阿阿膠已完成機械化改造過程,下一步就是實現微機管理。就在此時,幾位日本人找到山東省經貿委表示:“聽說東阿阿膠希望把生產方式變成電腦化操作,我們愿意與之合作,并無償提供技術和設備”劉維志很高興。但仔細一想,如果和日本方面合作,他們就得把章安花幾年心血搞成的有關工藝參數都告訴對方,這就等于把阿膠的工藝泄密了。于是,劉維志立即與山東省經貿委有關部門聯系,問“日本人是不是索要制膠的工藝參數”,省經貿委的同志猛醒,斷然拒絕了與日方的合作。日本人合作,我們也要用微機控制!倔強的章安開始自己探索微機管理之路,1998年東阿阿膠終于完成重點工序的計算機控制,還采取了遠紅外線烘干先進技術。對此,劉維志對章安充滿敬意:“這都是章總一點點摸索出來的,雖然延后幾年,但東阿終于搞成功了。這里依據全都是標準的生產工藝操作規程,是對工藝的一種總結。雖然都是基礎工作,但沒有基礎工作,再強調質量也沒有用。過去的工人沒有四五年學徒,離開師傅絕對自己熬不好膠。時至今日,若用傳統方法也有‘今年熬的膠和去年不一樣,張三熬的和李四熬的不一樣’這種情況。而在東阿阿膠,因為有關控制質量的數據已送到計算機里面,即使是剛來的學生,只要他會用電腦,培養一個星期,生產的阿膠也能和歷史上最好的老膠工制的膠相媲美。當然,為了保持東阿阿膠的競爭優勢,輸入計算機里的數據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 在東阿阿膠,標準是變化的。章安說:“產品質量和標準有很密切的關系,但產品即是完全符合標準,也不能說是好的。標準必須有它的獨特性、先進性。標準的制定,我們一開始從技術方面考慮較多,現在再制定標準,則要求更加嚴格。同樣的產品,大家的優等品率都達到90%多,我們就覺得標準需要再修定提高了。修定的依據,主要是看市場、看用戶、看精品,看國際的先進標準。”正是通過這種金牌的工作質量,東阿阿膠三次獲得國家金質獎、傳統醫藥“長城”國際金獎、中國中藥名牌“全國用戶滿意產品”等。 “質量不是空穴來風,要靠許多標準工藝保證。有了好標準,在生產中嚴格執行,才能保證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我相當于部隊的裝備部,搞蒸球化皮機等機械化改造,章安具體負責企業產品工藝及質量標準,才是一個完整的高質量的阿膠制造過程。”劉維志這樣總結他和章安的分工與合作。 質量鑄品牌 人們參觀東阿阿膠的原料庫看到,驢皮全是整張收購的。從視角上,驢皮與馬皮、牛皮有很大區別,但為了保證驢皮質量的純正,東阿阿膠一直堅持收整張驢皮。與東阿合作的驢皮供應商,有的長達十幾、二十幾年,他們對東阿阿膠的質量標準都非常清楚,采購時自己就先把關。到東阿后再由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全部挑選,裝卸工也都經過多次培訓,對驢皮的特征很熟悉。僅憑肉眼還不夠,東阿阿膠還有專門的質檢人員對驢皮進行抽樣化驗。“現在我們用DNA可以鑒別出來驢皮的真偽,這種檢測方法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動物藥第一個指紋圖譜,就是用DNA的指紋圖譜來鑒別驢皮。”章安說:“我們的質量標準、和跟蹤服務都在不斷變化,但不變的是我們的原料把關不變,質量把關不變,在這方面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都沒有靈活松動性。” 走進東阿阿膠老廠區大門,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個突出橫幅:“以金牌的工作質量創金牌的產品質量”。東阿阿膠的員工告訴我們,這是他們的董事長劉維志提出來的。劉維志解釋說:“這個口號掛了20多年沒有換過,我只想說明,對企業來講,質量生命線到任何時候都是不可丟掉的。”章安告訴記者,她曾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清華大學一位講師的讀者來信,他的母親70多歲,吃了某廠家的阿膠,結果雜質分離不好,老太太吃后不但沒治病,反而得了腸硬阻,住院開刀后拿出一團膠塊。這種阿膠到了人身體后根本沒法吸收,角質蛋白分子量太大,吸收不了,成了大膠陀。而吃東阿阿膠,不但是安全的,而且是有效的。為什么章安這樣自信,在采訪中我們發現, “質量第一,質量是企業的生命” 在東阿阿膠并非只是一個口號,而是結結實實地落在伸手可觸的工作中。 劉維志、章安的話的確并非憑空而論,東阿阿膠的金牌工作質量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金牌的標準提高上。在擴大產量滿足社會要求的同時,再把質量標準進一步提高,阿膠檢測指標最初就是五項,這五項指標只能說明它的安全性,而如何證明它有效性指標,章安作了不懈探索,最后增加了總蛋含量、分子量的測定、揮發性堿性物、水不溶物等55項內控指標。后來中國藥材公司、國家醫藥管理局,開始對全國的阿膠進行評比,評比的質量標準,就是由東阿阿膠起草的。后來國家有關部門又對阿膠的品質進行分類管理,即優等品、一等品、合格品各是什么標準,也是東阿阿膠起草的。 以質量創品牌,東阿阿膠經歷了一個獨特過程。章安深有感觸地講起一件往事。阿膠的藥典質量標準中有一個灰份項目,標準不得超過1%,這對東阿阿膠來說確實有些太低,因為灰份的組成是阿膠當中礦物質的含量,設定指標是擔心驢皮洗不干凈會帶進去泥沙,但東阿阿膠的水比重特別高,制出來的膠礦物質含量肯定要比其他地方生產的膠含量高。章安做過測試,把東阿阿膠與其他地方生產的阿膠拿到山東大學和山東省地質廳去分析,結果發現東阿阿膠鐵、鈉、鎂、鉻等和補血有關的含量,都是其他地方阿膠的幾倍、幾十倍。這就給東阿阿膠提出了一個嚴峻挑戰。“怎么辦?我們開展技術攻關,最后發現即要使這項質量指標達到1%,必須控制水的用量!經在生產工藝中反復琢磨,實驗無數次,才把灰份標準從1降到0.99、0.98。 為了更準確地執行標準,提高阿膠質量,東阿阿膠廣泛發動群眾。“我們采取以質量目標為標準的計價工資,優等品、合格品的價格以兩倍之差拉開檔次,不合格品沒有工資。這樣員工就開始動腦子想辦法把灰份降低下來,力爭批批能達到優等品。達到一等品的制膠班組,現在有十幾個,每年都評比,第一名讓他們出國,而且給他們總經理特別獎。住房緊張時,第一名的就可以加分數……很多激勵措施都是根據質量要求制定出來的。因為制膠工作的延續性,7個人一組從投料開始,一直到出膠,三天三夜整個全完成,然后休息一天,再去干第二批。員工為了解上批化驗結果,下輪再投料時總結改進,就等在化驗室,一直等到化驗指標出來。若有事,就讓愛人到化驗窗口去看結果。在東阿阿膠大家對質量問題的關注已經延伸到員工的家屬。” 更令人高興地是,劉維志并沒有陶醉于當今的“中國膠王”,他和章安又擎起了質量現代化的大旗。率先通過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ISO9000質量體系、ISO1400國際環境體系三認證、制定重金屬及農藥殘標準并加以控制且不說,他們又史無前例的拉開了“阿膠二次開發”中藥現代化的帷幕,用分子學、細胞生物學、基因工程學等高新技術破解阿膠的功效和機理,找出有效成份,在分離精制,開發源于而勝出傳統阿膠,能夠進入國際醫藥保健品主流市場的現代阿膠新產品,而今已結成了由清華大學、中科院、浙江大學等諸多學校院所專家精英加盟的攻關大軍,用國際通用的方法和手段完成了阿膠補血、止血、增強免疫力的現代藥效學實驗,并已分離出7種有效成份。不斷賦予“千古圣藥”新的質量生命力,打造亞洲第一滋補品牌,把民族傳統阿膠事業置根于世界沃士之中而長青,這就是中國“膠王”的胸懷與探索。
|